作业帮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资讯

教育论文:谈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04:03:33 教育学论文
教育论文:谈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教育学论文
【学术科研网 - 教育学论文】
谈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但是,迁移不是自动的,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正向迁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深刻理解迁移规律,运用好迁移规律,把学生先前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地运用,去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迁移 促进 正迁移 共同因素 思维训练
迁移也称学习的迁移,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心理学上根据迁移的效能和迁移是否发生,把迁移分成三类,即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它可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促退作用。课堂数学中教师应做到:利用正迁移,减少零迁移,防止负迁移。心理学家对迁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不少形成了经典的理论。它们对今天的课堂教学仍然有着指导作用,这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迁移规律。
一、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注意并重视共同因数的作用,促进正迁移。
共同因素理论提醒我们,产生迁移的原因是在两种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这不仅是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做到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要特别注意对该共同因素在不同活动中的不同要求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因素,使其能在后继学习活动中引起正迁移。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例子,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平方厘米,水深35厘米,把箱中的水倒入另一个底面积为240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池,求此时水深多少厘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水的体积不变,只是由于容器底面的大小变化造成了水面高度的变化。学生抓住本题的重要因素,解题就非常容易了。
解:1200¡35¡2400=17.5(厘米)
由于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题的重要因素,对后继他的学习就非常有所帮助。
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00平方厘米,深35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现放进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铁块顶面仍高于水面。求此时水面高多少厘米?此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真寻找以上两题中的共同因素:水的体积不变


“谈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文由河南学术科研网收集整理,并不表明我们授权您使用该文,因从使用或转载《谈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如该文注明了作者及出处,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谢谢您的合作!
谈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文:
,造成水面高度改变是由于水的占地面积改变。水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200平方厘米,减少到现在只有1200-20×20=800平方厘米。揭示以上两题的共同因素,迁移就自然地形成了。
1200¡10¡(1200-202)=15(厘米)
这样的迁移使学生感到自然,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选择正确地教法,帮助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概括程度。促进正迁移,概括化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因素,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引起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原理。这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利用正迁移,不仅要善于发现学习内容中存在的共同因素,而且更要善于对这些因素进行加工,即把它们概括成一般原理和原则,并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例如在教学比例知识这一章节中,为了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先安排以下两题的练习:
①一物体在AB直路上做了一次往返运动,去时用8分钟,回来时用10分钟。
往返时间的比8:10=4:5 往返的速度的比1/8:1/10 =5:4
②两物体在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35米,乙每分行28米,5分钟相遇。
甲乙的速度比35:28=5:4
相遇时甲乙的路程比(35¡5):(28¡5)=5:4
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了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正反比例意义)进行了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解决以下新问题。
③加工一批零件,单独做3天完成,乙独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