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认知的问题:怎样才叫知道了?比方苹果,怎么算是认知它了?需要认知时间吗,如果需要,似乎就没有时间限制,如果不需要,那怎么能开始认知?soddy0402 你的回答让我有了见识,我对形而上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4:40:13

一个认知的问题:怎样才叫知道了?比方苹果,怎么算是认知它了?需要认知时间吗,如果需要,似乎就没有时间限制,如果不需要,那怎么能开始认知?soddy0402 你的回答让我有了见识,我对形而上学
一个认知的问题:怎样才叫知道了?
比方苹果,怎么算是认知它了?需要认知时间吗,如果需要,似乎就没有时间限制,如果不需要,那怎么能开始认知?
soddy0402 你的回答让我有了见识,我对形而上学的思想不甚了解,还真的头一次在我脑海以外听说这样的概念“人是生而先知的,后天学习不是经验的积累,而是对忘掉东西的回忆”,但这的确和我的证据吻合。我的困难是描述障碍,是把具体的模型搬进来,那么它触碰的就是意识、空间、时间。
一楼的仁兄所见,我很有感触,确实无聊至极啊,如果没有价值,我这搬来搬去的,何苦呢。阁下提及的先验论给了一丝曙光,这东西真的有价值?开始徘徊了,呵呵
问好我不坠,静候了。

一个认知的问题:怎样才叫知道了?比方苹果,怎么算是认知它了?需要认知时间吗,如果需要,似乎就没有时间限制,如果不需要,那怎么能开始认知?soddy0402 你的回答让我有了见识,我对形而上学
这个问题我认为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第一篇第六节 关于知性 的内容能回答你.以下是我手抄的,抄完后再以我的观点进行分析.
在这一篇里,我们只把一切作为表象,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来考察,这当然包括 我们的身体在内.
我们认识直观世界的可能性有两个条件.第一,从客体方面说就是物体互相作用的可能,互相引出变化的可能;从主体方面说则是人类具有的知性.如果没有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即便有身体的感性也不能达到直观;而如果没有知性,直观也是不可能的,以为因果是由知性产生的,也只对知性有效.第二,就是动物性的感性,也就是身体能直接成为主体的客体的特殊属性.在这里,身体作为客体具有特殊含义.因为身体由于其感知性,可以直接感知变化,从而直接被认识,所以可以被视为直接客体.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客体,只有通过时空中被直观的表象,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被认识,这样才算真正的客体.
一切动物性的身体都是直观世界的出发点,都具有知性,因为它可以认识客体.所有知性都具有这样的形式,也就是因果性的认识,可以从结果过渡到原因,由结果过度到原因.但是,在敏锐的程度上,在知识范围的广狭上,知性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最低级的知性只认识直接客体(身体)和间接客体(物体)间的因果关系,而高级的知性可以认识间接客体间的因果关系,直至大自然中最复杂的因果关系.
但即便是后面这些高级认识也仍然是知性,而不是理性.因为这些认识属于理解的范围,而理性的作用则是接收、固定、联系那些被直接理解的东西.进入反省思维的东西必然是先经由知性加以掌握的.发现引力法则,用公式证明它;观察现象及其作用;发现物理性色彩的产生方式...这些都是知性的作用.所有的重大的发现都是知性的作用,都是直接的、直观的被把握的,是一种顿悟,没有理由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推演.理性的作用在于把这些知性认识抽象为概念,加以固定,获得明晰,并了解其意义.知性这种直接认识物体的敏锐性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功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为意志服务,用之于动机,从而洞悉阴谋或计谋,显示人的精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则可以从结果正确的探索到未知的原因,或者应用已知的原因以达到预期的结果,这表现为敏锐的辨别力和观察力.如果缺乏知性,就叫做迟钝,这主要表现为对因果联系的反应缓慢,甚至无法把效果和原因联系起来,缺乏理解力.
知性的敏锐程度在人与人之间已经有很大区别了,更不用说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区别了.但即便是最低等,以至于接近植物的动物仍然可以通过直观知道客体,并可能因此而按动机去行动,而不是像植物那样仅仅依靠刺激产生反应.虽然因为在人身上由于知性和理性总是互相支援,我们不能明确辨认知性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 能有什么作为,但是通过那些高等动物的机智行为,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对于原因和效果的认识,作为知性的普遍形式,甚至也是动物先验地所具有的.这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证明.纵然是一只很幼小的狗,尽管它很想从桌子上跳下来,但是它不敢这样做.这是因为它可以预见到自己的体重的效果,而并不需要在别的地方从经验认识到这一特殊情况.
以上是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时界》中对于 知性 他将意识作为主体,主体先验的具有知性;身体为主体的客体,具有器官感知能力;物质为客体.
比如,你从未见过花,偶然你看到一朵花.你的身体与外界的客体相互作用,你的眼睛感知到颜色;你的鼻子感知到味道;你的手感知到轻重、形状和软硬;你甚至可以咬上几口看看好不好吃.你身体所感知到的所有信息都被你意识的知性所知,在你的意识世界里还原出一个“花”的印象 ,再有人告诉你那是花,于是你再把你意识世界里刚获得的印象打上个“花”的标签.下次你再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的这个印象就会浮现,这就是“花”.
在我看来,认识就是把这一事物刻映在心中.
我对于时间、空间的存在持质疑态度.我认为时、空是人的意识世界自我创造出的先验规则,以方便意识的活动,不是客观存在.打个比方,意识世界就像是一座空房子,时、空就是这座房子的墙壁,以方便意识把外界的事物分门别类安放.就像是一张函数图,某事物在X轴上多少多少,在y轴上多少多少,在z轴上多少多少.这样就方便记忆,这一事物在某时某地某状态.即,时、空是意识自我创造出来的.
有很多人认为时、空是先验的客观存在,对此我质疑.我们并没有经验过时、空,所以时、空无法被证明,不可知.
正如一楼所说,我们三个都是没有价值观的人,或者说价值观发生偏差的人.但我们必定不会认为自己是无聊的人,相信二位也是如此想的吧.虽然现实很无奈.
人类的根本欲求就是追求美好,而对美好的定义个人各有不同.只要自己认为美好就是价值所在.人生而拥有绝对自由,为了他人的认可放弃自己的美好能快乐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要让自己痛苦.

认识论(认知论)是哲学最本质的问题之一,要说清这个问题一本书都说不完的.
哲学上有经验论和先验论的争论,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然后还要研究知行是否可以合一的问题......
楼主有这个问题是很好的,那是一种哲学素养的表现,只不过知道实在地方太小,如果确实感兴趣,我向你推荐人大出版的<<认识论>>,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做为引导,希望楼主不断进步下去.传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先验论的支持...

全部展开

认识论(认知论)是哲学最本质的问题之一,要说清这个问题一本书都说不完的.
哲学上有经验论和先验论的争论,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然后还要研究知行是否可以合一的问题......
楼主有这个问题是很好的,那是一种哲学素养的表现,只不过知道实在地方太小,如果确实感兴趣,我向你推荐人大出版的<<认识论>>,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做为引导,希望楼主不断进步下去.传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先验论的支持者,他主张人是生而先知的,后天学习不是经验的积累,而是对忘掉东西的回忆.很多人不相信他,就给他出难题,结果他真的通过引导追问的方式从一个从来没读过书的孩子口里问出了勾股定理.
有意思吗?比如我们现在支持的科学,都是经验论范畴的东西,所以大多数人只相信经验论,对于那些超越感觉的部分又是<<形而上学>>要研究的东西了;比如我国的古典著作<<老子>>实际也是研究超验的东西,试问谁敢说<<老子>>也是迷信呢?

收起

你一定是个百般无聊的人!

知识并非是知道,而是回忆到。世界上任何的存在都是永存的,而且与生俱来的。就像你能想到的东西,必然存在,但是不存在的东西,你也永远不克能想到一样。人的知识来源于自然,自然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我,本来一切东西就都是存在的状态,知识同样一直存在,我们不过是去回忆,重新认识罢了。并且,好多事情不要从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因为人的角度过于片面话,其实你不要说科技发展如何的高,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什么……那是不可能的...

全部展开

知识并非是知道,而是回忆到。世界上任何的存在都是永存的,而且与生俱来的。就像你能想到的东西,必然存在,但是不存在的东西,你也永远不克能想到一样。人的知识来源于自然,自然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我,本来一切东西就都是存在的状态,知识同样一直存在,我们不过是去回忆,重新认识罢了。并且,好多事情不要从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因为人的角度过于片面话,其实你不要说科技发展如何的高,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什么……那是不可能的。世界就是世界无法改变,因为我们就是世界,所谓的改变不过是变化了一些存在状态罢了,该有的东西一样不少,也不会增加任何东西。

收起

知道:概念。内涵:认识、理解、了解、明白。内涵的外延:懂得了什麼、是什麼东西。
概念是认识的第一次抽象,“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所以,哲学上要求的是抽象的抽象,“内涵”,就是对“知道”的定义。但是还不完整,需要内涵的外延,成了理论上的抽象,还不够,提升定义的程度和范围,这就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总是不够的。因为,脱离了现实中的物体,你的认识始终是抽象的。现在谈苹果,你认识“苹果”两字并不等...

全部展开

知道:概念。内涵:认识、理解、了解、明白。内涵的外延:懂得了什麼、是什麼东西。
概念是认识的第一次抽象,“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所以,哲学上要求的是抽象的抽象,“内涵”,就是对“知道”的定义。但是还不完整,需要内涵的外延,成了理论上的抽象,还不够,提升定义的程度和范围,这就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总是不够的。因为,脱离了现实中的物体,你的认识始终是抽象的。现在谈苹果,你认识“苹果”两字并不等於你认识了“苹果”。这就是哲学上说的“客观实在”。但是,在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中人们可以理解,这就是概念的普遍意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