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阅读训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00:25:45

三人成虎的阅读训练
三人成虎的阅读训练

三人成虎的阅读训练
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
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无言

O__O"…④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全部展开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收起

最佳答案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

全部展开

最佳答案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参考资料: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fable/cygs/031.htm

收起

题呢?

(1):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

全部展开

(1):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2):三人成虎 百科名片
三人成虎,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示例
典故【出 处】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道 理】
【相关连接《战国策》】
【寓意】
【造句】
【归纳梳理】
基本信息
示例
典故 【出 处】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道 理】
【相关连接《战国策》】
【寓意】
【造句】
【归纳梳理】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出 处】 《战国策·魏策二》 【读 音】 sān rén chéng hǔ 【比喻义】 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无中生有 【反义词】 眼见为实 【灯 谜】 大夫制迷 春节那天做条谜 【英 文】 直译:Three people spreading reports of a tiger make you believe there is one around. 意译:A lie, if repeated often enough, will be accepted as truth. A repeated slander makes others believe. 对应英文谚语:It must be true that all men say.
[编辑本段]示例
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编辑本段]典故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曰:“不信。”“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也,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11)之。”庞恭从邯郸反,意不得见。 ------《战国策》
【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0.过:超过 21.果:果然 22.得:能够(得到)
【译 文】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葱。 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葱又问。 “会怀疑,但一般不会相信,”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葱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葱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葱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最后魏王就不再重用他了。】
【道 理】
[1](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相关连接《战国策》】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题解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 东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齐策6卷 楚策4卷 赵策4卷 魏策4卷 韩策3卷 燕策3卷 宋卫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而现在,人们却将其理解为“三个人就顶一只老虎”,即人多力量大。
【寓意】
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
【造句】
谣言的可怕就在于“三人成虎”,说的人一多,会使你弄不清真假. 【小学六年级课本成语故事】
【归纳梳理】
1.古今异义 今邯郸去大梁(距离) 2.一词多义 (1)1.质【于】邯郸(到) (2)2.远【于】市(比) (2)1.【质】于邯(名词,作人质) 2.太子罢【质】(名词,指作人质这件事)
(3):(呵呵……正巧我也在找答案!找到了 给你吧)
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
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这三种是不同的,选一种适合你的吧!

收起

没有题

1.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2.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本文对有什么启示?
答:
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
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全部展开

1.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
2.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本文对有什么启示?
答:
1.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
2.因为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
3.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