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古义庞然大物的今义和古义是什么?还有明察秋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8 09:28:04

词的古义庞然大物的今义和古义是什么?还有明察秋毫
词的古义
庞然大物的今义和古义是什么?
还有明察秋毫

词的古义庞然大物的今义和古义是什么?还有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páng rán dà wù]
  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庞然大物异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东西难对付的庞然大物 出处 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明察秋毫[míng chá qiū háo]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形容洞察一切.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这两词出自一下典故
  典故1
  黔无驴(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以为神.蔽林间窥之(3),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4).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5),远遁(6),以为且噬己也(7),甚恐.然往来视之(8),觉无异能者(9),益习其声(10).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1).稍近,益狎(12),荡倚冲冒(13),驴不胜怒(14),蹄之.虎因喜,计之曰(15),“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16),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河东集》
  典故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黔(qián)——贵州省的别称.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3)蔽——躲藏.窥(kuī)——偷看. (4)憗憗(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5)骇(hài)——害怕. (6)遁(dùn)——逃避. (7)且——将要.噬(shì)——咬. (8)往来——来来回回地. (9)异能——特别的本领. (10)益习其声——更加习惯它的叫声.益,更加,进一步. (11)搏——捕捉,这里指老虎抓驴. (12)押(xiǎ)——戏弄.这里有亲热、熟习的意思. (13)荡——晃悠.倚——挨近.冲——碰撞.冒——冒犯. (14)不胜(shēng)——禁不住. (15)计——心里盘算. (16)跳踉(liáng)——腾跃跳动.大㘎(hǎn)——大声吼叫.
  译文
  典故1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以为是神.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它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后来,大家就把这只贵州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事变成“黔驴之技”这句成语,比喻人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也说“黔驴技穷”
  典故2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像鹤和一样;一直抬着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山丘,低陷的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推倒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用树枝抽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