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会出现哪些新情况在姓氏、服饰、语言、通婚、文化等方面不要改革的措施。请大家回答一下鲜卑与汉族的具体不同,混居在洛阳可能出现的矛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1:48:1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会出现哪些新情况在姓氏、服饰、语言、通婚、文化等方面不要改革的措施。请大家回答一下鲜卑与汉族的具体不同,混居在洛阳可能出现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会出现哪些新情况
在姓氏、服饰、语言、通婚、文化等方面
不要改革的措施。请大家回答一下鲜卑与汉族的具体不同,混居在洛阳可能出现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会出现哪些新情况在姓氏、服饰、语言、通婚、文化等方面不要改革的措施。请大家回答一下鲜卑与汉族的具体不同,混居在洛阳可能出现的矛盾。
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也解脱了一百多年来在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有利于继续进行改革.迁都本身虽不属于制度的改革,但却是孝文帝改革的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改易习俗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公元495年十二月,孝文帝在先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实行.
二、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的,要降爵罢官.
三、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四、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改变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所改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为最高门第.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与汉族北方的最高门第崔、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他稍低一些的贵族姓氏亦改汉姓,其等第与汉族的一般士族相当.孝文帝还设法使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以此为光荣.
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姓氏: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服饰: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语言: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通婚: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

全部展开

姓氏: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服饰: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语言: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通婚: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5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文化: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固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在他的带动下,鲜卑人进步很快。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本人也崇信佛教。因此,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

收起

改易习俗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公元495年十二月,孝文帝在先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实行。
二、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

全部展开

改易习俗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公元495年十二月,孝文帝在先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实行。
二、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的,要降爵罢官。
三、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四、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改变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所改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为最高门第。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与汉族北方的最高门第崔、卢、李、郑四姓相当。其他稍低一些的贵族姓氏亦改汉姓,其等第与汉族的一般士族相当。孝文帝还设法使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以此为光荣。
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无疑是最高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收起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

全部展开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孙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
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于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焘统一北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收起

1.改穿汉服.2学习汉语.3采用汉姓.4与汉人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