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游承天寺9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09:29:56 字数作文
游承天寺900字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游承天寺900字作文

  礼拜五,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了闽南古刹承天寺游玩,它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

  脚一踏进门槛,一股浓厚的佛寺味扑面而来,引入眼帘的是一棵棵年代久远的榕树,虽然树干上有着许多皱纹,但却枝繁叶茂。

  早在来之前,就已查过,寺中植有榕树、柳树、龙眼树、白内叶树等二百多棵,掩映于各座殿宇楼阁之间,浓荫遍地,四季常青,果真不假。

  左侧墙上画着承天寺布局图:寺的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西侧建筑原有开山堂、禅堂、光孝寺、王公祠、留公祠、功德堂、许公祠等等,今仅存“檀樾王公祠”一看这图,便知这寺庙不小,可在我们几位走了许久的情况下,地板却不曾见得有一丝垃圾。不知该说是,寺中的僧众们勤奋,还是游客们来了,都不愿破坏这心中仅剩不多的一片绿洲。

  果然是一番“一尘不染”的奇景。来到天王殿中,里面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这也是一处奇景。不知什么缘故,西侧的门关了,进不去(不知道是不是一直关着),然而东西两侧又不通,只好去览东侧。我们在东侧,没有规章的走,看到哪里有路,而那路上只要有景,便往那里走。我们爬上鹦山(那山也就四、五层楼高),上面的路拐来拐去,其中最不缺的便是树和蚊虫。

  那树中还夹杂着几棵竹子,虽然它恰好生长在地势较不好的地方,却依然傲然挺拔,他的叶小小的宛如小雨滴,绿绿的又像一片片晶营剔透的绿色翡翠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十分美丽,使人忘却了蚊虫的存在。

  下了山,有一些不知名的花(看起来像玉兰,不敢轻易判断),开得正盛,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有几多落在地上,但还鲜艳(兴许是前晚下雨所造成,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有些地板还湿)拾起一闻,一缕清香拂来,沁人心脾,使人忘却烦扰。在经历了风雨后,枝上的花,绽放得更美。这竹,这花,岂非不是一处奇景。要回家了,最后又念念不舍地望了一眼。这寺中的每一座殿,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不知下回来,还会是这样么?

    初二:苏雅惠

《记承天寺夜游》授导型教案、课堂讲稿

《记承天寺夜游》

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八年级上册,文章较为短小,叙事部分很容易理解,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4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反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学情分析】

文章较为短小,叙事部分很容易理解,只需强调几个字词,着重带领学生品味文中的写景句,探讨比喻修辞的作用,抒情部分通过配合资料,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基本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也不难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理解,配合背景资料,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读、听、说、想象的配合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探讨交流,完成对于作者心境、思想的感悟。

【教学目标】

1、掌握在关的重点实词的含义。

2、着重品味描写景色的句子,领会比喻在描写中的作用。

3、了解写景抒情文的一般思路,体会文中作者复杂的心境。

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作者写景的比喻句。

从清新、闲适的文字中感受作者的苦闷心境。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

活动三:探讨“闲人”的含义

4、一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夜景的诗人,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探讨一下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时的心情怎样?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插入背景材料:苏轼于26岁入仕为官,屡屡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常被贬官,元丰二年,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入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

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作者贬居黄州四年,这时张怀民也贬居承天寺,两个结伴夜游。

5、这时他将自己和张怀民称作“闲人”,那么这里的“闲人”有怎样的意味?

(“闲人”包含了清闲之人的自嘲之意;儒雅之人的自豪之感;苦闷心境的自慰之情。)

6、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乐观、旷达)

四、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

2、通过其它作品,认识一个风格各异的苏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篇短文,文章仅仅84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以及渗透在文字中的达观向上的生活哲理。是一篇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美文。

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

2、完成课后题。

3、课后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闲人 → 闲趣 → 闲情

寻伴夜游 自嘲:清闲之人 欣赏月色 自豪:儒雅之人 自慰:苦闷之情

2013中考《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一、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门户)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

4、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5、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二、字词

行:散步 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 但:只。

闲: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 而已

三、问答题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豁达 的心境。(2分)

3、选文的作者 苏轼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 八大家”之列。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5、“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6、本文很精短,却有四种表达方式,请略作分析

答:先叙述交代时间、地点、夜游原因;接着写景,描绘庭院中澄澈的月光;最后议论、抒情,惋惜无人赏月。

7、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仙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闲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8、月色入户的“入”字有什么妙处?

答:一个“入”字,讲月拟人化,似乎月也通人性,解人意,知道作者的孤寂,主动到来预制作伴。

9、请运用课文信息填写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露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子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之:的 美:美景 四时,四季;俱,都 将:将要。

歇:消散 颓:坠落。

鳞指代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

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默写测试题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直接默写。

1、问今是何世,____乃不知有汉__,____无论魏晋__。2、其间千二百里,___虽乘奔御风____,不以疾也。

3、青林翠竹,____四时俱备____。

4、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

6、___烽火连三月__,家书抵万金。

7、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___。

8、__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9、挥手自兹去,___萧萧班马鸣__。

10、好峰随处改,____幽径独行迷___。

11、__东皋薄暮望____,徙倚欲何依。

12、气蒸云梦泽,____波撼岳阳城__。

(二)理解性默写。

16、《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___夹岸数百步__,____中无杂树__,___芳草鲜美___,___落英缤纷__。

17、《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__土地平旷__,____屋舍俨然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阡陌交通__,___鸡犬相闻__。

1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其中往来种作__,___男女衣著__,__悉如外人__。___黄发垂髫___,___并怡然自乐__。

24、《爱莲说》中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_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濯清涟而不妖__,__中通外直__,_不蔓不枝__,_香远益清_,_亭亭净植_。

2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香远益清___。

2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莲__,__花之君子者也_。

2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衣沾不足惜___,___但使愿无违__。

27、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__。

28、《石壕吏》中__吏呼一何怒,_妇啼一何苦_ 表现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29、《归园田居》中透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30、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大漠孤烟直__,_长河落日圆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渡远荆门外__,__来从楚国游__两句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33、《归园田居》中_衣沾不足惜__,___但使愿无违_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3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山随平野尽__,__江入大荒流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35、《使至塞上》中_征蓬出汉塞__,__归雁入胡天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39、《春望》中_国破山河在__,__城春草木深__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0、《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烽火连三月__,_家书抵万金__。

41、《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_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__。

42、《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__有吏夜捉人__,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43、《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_吏呼一何怒_,__妇啼一何苦__。

44、《石壕吏》中__天明登前途__,__独与老翁别__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45、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__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两岸连山__,_ 略无阙处 。__重岩叠嶂__,__隐天蔽日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不见曦月__。

46、《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

47、《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__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卡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卡

一、基础训练

.1、注音 7分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8分。????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列词句??10分??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9)月色入户( ) 10但少闲人( )??( )

4.文学常识填空??10分《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译文、文学常识、文章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注释】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清闲的人。

【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人。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

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