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绝句,5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7 17:10:05 高中作文
绝句,50字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绝句,50字作文

  雪落无痕梅,寒风吹成堆。
  携友三两个,闭门煮酒醉。

    高三:包龙清

初夏绝句

乐业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梅花绝句

梅花绝句·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译文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注释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

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初一学生写了首诗让我修改:“河边杨柳梢,蓬子在垂钓。河边虫鸣叫,悄然不知晓。”我修改为:

垂钓

河边杨柳梢,无钩亦垂钓。

春去浑不知,执着甩细腰。

(外一首)

河边杨柳梢,垂头思相好。

顾影月西移,悄然不知晓。

显然,修改稿要比原作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方寸之间贯穿了“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除了绝句,律诗、词、曲也是讲究起承转合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

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也有,很少。如杜甫的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对仗虽工,却没有什么“起承转合”,除了写景,没有表达特殊意境,所以,它没题,就叫《绝句》。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起句后的

入胜能充分体现“起承转合”的行文妙处,它将审美境界层层推开,步步渲染出读者心里所期待的美好景象,又在最引人注目时戛然而止,留下落英缤纷、亦真亦幻之景让人神往。品出其美,亦掌握了审美的步骤。

许多短小精悍的名篇,都可以按起承转合去分析结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的荷塘月色——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以律诗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恰好对应起承转合四部。王世贞说:“今人作律诗,多着意于中间四句,此大谬不然也。

道理讲完了,再回过头来看开篇那两个“修改稿”(按:本文的写作也想套用起承转合,看看这节像不像“合”?呵呵)。《垂钓》中,“河边杨柳梢”是“起”;“无钩亦垂钓”承接得非常巧妙;“春去浑不知”这一“转”,不仅春光乍泄,还揉入了拟人色彩,颇显灵性;而“执着甩细腰”更是“合”得好——“细腰”照应了“柳梢”,“执着”勾连了“浑不知”,尾句将全诗包了个严严实实,结构浑然一体,品来妙趣无穷。再看《外一首》中“垂头思相好”的承上启下,几乎是天然生成;“顾影月西移,悄然不知晓”的“转合”,更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珠联璧合,精彩纷呈。而原诗同样20个字,却不具备这种美感:“河边杨柳梢,蓬子在垂钓。河边虫鸣叫,悄然不知晓。”原因就是,起承转合不明晰,甚至关系错乱。

敝帚自珍,分析自己的作品不令人信服,咱再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试想,如果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