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如何让孩子拥有“找米下锅”的能力?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6 00:47:12 小学作文
如何让孩子拥有“找米下锅”的能力?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如何让孩子拥有“找米下锅”的能力?作文

三年级作文怎么写?其实作文就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让孩子做“有米之炊”,而不是“无米之炊”。所以培养孩子“找米下锅”的能力是培养孩子迈入“写作之门”的重要一步,是孩子形成写作能力与技巧的基础条件。

 



一、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实际上,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年年出去旅游,孩子们都见多识广,所以并不需要教育孩子如何获得生活积累,而是要引导孩子如何从已有的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旅游观光中欣赏到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假日休息中欣赏到的自然风光和动植物;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风雨雷电和日出日落;学校生活中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交往,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写作的内容。

二、日记是练笔和积累的有效方法。鲁迅先生说过:“作文的秘诀就在于,多读,多想,多写。”很显然,作文如果没有量变就很难有质的变化。日记写作方便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习作水平的捷径之一。所以将日记作为积累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让孩子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经历过的、玩过的,观察到的、研究过的、感悟到的,或者与上述情况联系在一起的真实感悟、真实想法,以日记方式记录下来。内容越多越好,篇幅可长可短,题材不受限制,关键是要有记录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孩子有了日常的写作积累,就能为正式的作文储备丰富的素材。

三、为孩子做好引导。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写作,处于“入门阶段”,若一开始就强迫其独立完成作文任务,往往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而且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必要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引导不等同于“手把手”的传授,而是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或设置特定的情景,引导孩子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和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记录好词佳句。三年级孩子的词语积累不多,给他们的语言表达带来障碍。有的意思、有的内容,孩子虽心知肚明,但搜遍所有记忆的角落就是无法表达,无论如何都写不清楚,更谈不上精彩,因此要针对写作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一些好词佳句供其学习、掌握和运用。如孩子在写《老鹰捉小鸡》这篇习作时,可以给学生提供诸如“展开双翅”、“不甘示弱”、“左躲右闪”、“筋疲力尽”、“灵机一动”等词语,帮助孩子准确领会这些词语的意思和语境,使孩子写起文章来能够得心应手。

四、将“读”与“写”紧密结合。 专家研究表明,“读”与“写”是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接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教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赞科夫也曾说:“你不必担心孩子领悟得太少,相反你应担心孩子领悟得太多,但是感受一定要多。”大量的阅读,特别是熟读诵记一些名家名文,使之化为一种内部的积极语言,形成语言规范,孩子作文时就不会再担心没有“好词好句”,也不会出现言之无序的情况了。

爸爸妈妈们,希望你们为自己的孩子打开“快乐作文”之门,让他们消除写作心理障碍,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加轻松吧!

篇一:作文如何找米下锅[1]

作文如何找米下锅?

提起作文,常听学生叫苦连天。学生作文的难处主要有三点:一者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不当;二者表述平淡、技巧乏陈;三者搜肠刮肚、言之无物。本文单就上面所谈

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来长的短剑,说:“多亏了这把好剑,才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长,你的剑只有一尺来长。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短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剑好呢?”武林泰斗说:“就因为在兵器上我处于劣势,所以我才会时时刻刻想到,如果与别人对阵,我是多么危险,所以我只有勤练剑招,以剑招之长补兵器之短。这样一来,我的剑招不断进步,劣势就转换成优势了。”这个故事会引发你什么联想,请以“劣势和优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本身就存在着相反联想,我们一开始可以运用相关联想,从时、空、因果等方面去展开联想,想古今中外的个人、民族、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个人成材等方面都有哪些与“劣势和优势”有关的事情。这时我们是浮想联翩天南地北杂乱无章的,先不管,只要想出来就行。这样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楚汉相争、抗美援朝、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龟兔赛跑、笨鸟先飞、《伤仲永》等一系列素材,之后,我们再根据需要分类归纳,同时把一些大家耳朵生茧的材料舍弃,而留下新颖独特的。

????

最后要补充一点,为作文找米除了“知联想”“会联想”,还要多读课外书、多观察生活、多留心人生大事,这样才能积累一些可供联想的素材。比如赞淡泊名利、乐善好施,有同学用了三国时董奉行医的故事就既新鲜,又让人懂得了“杏林”这个典故的来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摘自:《中学语文》06.6

篇二:找米下锅

找米下锅

------小学生日记指导小学三年级学生,能不能天天写日记,并且逐步养成习惯,这主要取决于有没有内容可写。我在近期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讲解好处,激发兴趣

日记是一个人的生活足迹,从日记中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不管经历多长时间,翻开日记、就能重温难忘的经历,引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20年后,翻开现在的日记会是怎样的情景,甚至是很多年后把自己的日记读给自己的孩子听。虽然有一部分孩子觉得可笑,但是,他们也想到了现在可得好好写日记。然后,我又和学生谈坚持记日记,能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习,总结自己;帮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让我们学会观察、思考、分析事物。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聪明的孩子。另外,坚持记日记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后,我又鼓励学生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写还能培养自己的毅力和恒心。明白了写日记的好处,兴趣也就会浓厚起来。

二、内容分类,找米下锅

教学中,我将日记内容分成好多个种类,学生写哪些内容称之为找米下锅,并且将这些种类形象的找一种米名代称,孩子们兴趣十足。由于是三年级学生我暂时将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学习日记(戏称香米)是记自己一天当中学习上的感

受和收获。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哪些该掌握的还没有完成;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或者困惑;哪节课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

2、生活日记(戏称小米)生活日记的内容较多,家庭生

活中有那些趣事、开心事、烦心事、后悔事等。在学校有哪些现象,和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的事等等。

3、观察日记(戏称红米)这种日记内容多来自于学生的

眼睛,这一天当中观察到的动物、植物、艺术品、饰物或者天气状况、自然现象,某个人物的言行举止,某个地方的景色等。

4、心理日记(戏称黑米)内容是写自己一天当中自己的

心理变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忧、愁、爱、恨,以及读书感想等。

5、想象日记(戏称糯米)其实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很惊人

的,在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想象甚至是幻想,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称之为想象日记。

孩子们虽小,但是一旦有了方向,有了兴趣,会

有很多的惊喜带给老师,每天都会听到学生说:“今天我做一锅香米粥吧。”“我做一锅小米粥”还会听到“今天的米多着呢,干脆做一锅八宝粥吧。”因此,虽时间短,学生小,我还是搜集了很多有意思的日记。

三、方法指导,多加鼓励

每天早上,我总是先收孩子们的日记本,进行批

改,并且在日记中和他们进行交流,批上一些鼓励的话。发本时,激情诵读较好的日记,热情表扬哪些认真写作的同学,及时的在方法内容以及要求上给予指导,内容上及时捕捉、提醒。例如:前两天预备时我们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进教室时,前走走,后退退,像是在扭秧歌,我给其他同学使了个眼色,大家一边看一边笑,而后我把这个同学拉到讲台上让他在表演一下,他也毫不害羞,又来了一遍。于是

篇三:教学生“找米下锅”

教学生“找米下锅”

——作文教学探索心得体会

历城区王舍人中心小学曹文国

作文虽然没有它固定的课本,但它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其中包罗万象,有光怪神奇的大自然,有多姿多采的社会,有复杂纷纭的人生。尽管它的内蕴如此之丰富,但是在我们今天的作文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口咬硬笔杆,两眼呆望天花板心里一直犯嘀咕,作文究竟该咋办?搜肠刮肚殚思竭虑,笔下却难有片言只语。无奈之下,只好去“克隆”或“复制”别人的作品,应付老师了事。我想这种现象并非风景这边独有,它的确存在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之中。当我问及原因时,有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唉,没啥可写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这虽然是学生的一种风趣的自我解嘲,但也足以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过去我们过分注重于学生作文完成以后再去品评,加以指导,而忽略了学生作文之前的准备这方面的指导,殊不知骨架已成添枝加叶已是治表不治本,以致于造成了学生“无米下锅”的灾荒,而我们也只能无奈地去品评那些“无米之炊”,因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往往是事倍功半,常常是十分汗水而只有一分收获,甚至是劳而无功,何其尴尬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作文望而生畏,我们这些老师也只好望文兴叹了。我认为我们今后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应该着重解决好这样两个问题:一、指导学生如何去“找米屯粮,积极备战”;二、指导学生如何“淘米下锅”,“生米”煮成熟饭。

作文课虽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固定的教科书,但因为它的取材范围涉及面极大,这“米源”是何其丰富也。因此,教学生“找米”就要先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把生活引入课堂,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提高他们观察的能力,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习惯。留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体会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精心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光一现,认真观察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的形态和色彩的变化,观察鸟兽鱼虫的习性特点,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综合运用各种器官来协同活动,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去摸,用心去想,观察要仔细、有序、有重点、有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有不同的方法,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多层次地去思考:观察植物要注意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的色、

味、形;观察动物除了要注意观察它的形体特征外,还要注意其生活习性;观察人物要注意观察其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及内在精神品质等;观察事物要注意搞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做好“找米”的工作以后,还要注意指导做好“屯粮”的工作。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都来建立自己的“观察卡”,凡是在生活中遇到新鲜有趣的事物或者比较新奇的感觉或想法,就及时记录在观察卡上,每周进行一次归类整理,这样就形成了观察笔记。而且定期组织相互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补充,使本来零碎的变为具体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使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的素材在学生头脑中能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结构,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及时提取,选材入文,以达到我们“屯粮备荒”的目的。

此外,我还注意到指导观察固然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硕大的“米仓”,但要想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饥荒”,还必须寻找到另一个“米源”——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因为在那里,学生可以大量去吸收语言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我鼓励学生多订购课外书籍、报刊,并且在班级内部设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源泉。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阅读卡”,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俗语、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写作提供良好的语言素材。

“找米屯粮”之后,在作文训练前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淘米下锅”,以便使平时积累的大量“生米”能做成“熟饭”。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下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学生不会再为“无米”而发愁,但随之而来的是为“米”多而杂发愁,哪些才是最合适的呢?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确定文章中心以后,要大胆取舍,精选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最能表达情感的材料,大刀阔斧地删减那些对表现中心不力的材料。材料贵精而忌多,要达到“一兵一卒能代千军万马,一山一水足展巨幅画卷”的效果,就必须下功夫、花心思去“淘米”了,因为只有这样的“米”下锅之后,才能做成香喷喷的“饭”。

当然,“找米下锅”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要及时更换补充“新米”,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我们的学生们再也不会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望文生畏了。

篇四:如何让学生作文“有米下锅”论文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有米下锅”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做人难,作文更难。”“作文猛于虎也。”这是目前学生中流传的有关作文难的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不免有调侃之意,却也很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存在十分严重的畏难情绪。每逢作文课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堪言。问其原因,答曰: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无米下锅症”。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呢?我们不妨先来观察观察山泉。

一眼山泉会昼夜不停地从泉眼里“突突突”地喷出清澈的泉水来。也许你会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它与浩瀚的地下水紧紧相连。

那么,学生写作时又如何能做到“有米下锅”,文思泉涌呢?我认为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多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从文章的文化底蕴到文章的写作技巧,再到文章的选材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想象,阅读更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引导我们积极向上,体味人生,陶冶性情。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作文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课内外阅读,广博获取,向“书海”取宝。

首先,要重视课内阅读。能够入选课本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都是十分规范的。通过阅读学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词汇丰富,语感好,学生的作文自然语言流畅没有语病。再看看课本所选的文章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哪些事来写的,哪些经历和学生的相似,哪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把课本上学过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如学生在写《我也是只丑小鸭》这篇作文时,就可以巧妙地引用《丑小鸭》这篇课文的内容。

其次,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要选好书,教材后面推荐的那些经典名著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如摘抄优美的词句,边读边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等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写作成为一种需求时,我们就成功地把学生引到了“写作之门”的门外。

二、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纷繁复杂。学生之所以总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认真观察,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可以写进我们的作文。

那么,如何观察呢?首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把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

心体会,反复琢磨,便会独具慧眼,从中悟出一些给人以启迪的哲理。在一次以“手”为话题的作文练习中,学生们不知道写些什么,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们想到了手的作用,如手可以穿衣、吃饭、写作业等等。再出示不同形态的手,学生又联想到“友谊”“亲情”“和平”等等。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回家后为爸爸或妈妈洗一次手,仔细观察他们的手。由于这次作文学生们用心体会,用心观察了,所以,很多学生都写出了很感人的文章。如“妈妈有一双很灵巧的手,我穿的毛衣都是她一针一针为我织的,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爸爸的手布满了老茧,但他抚摸我时却是那么的温柔。”当然仅仅用心观察是不够的,观察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技巧,抓住事物的特征,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如写《雨中的校园》和《雨后的校园》时,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写满是积水的操场,雨中的操场“雨点落入水面,不断地激起一朵朵水花。”雨后的操场则“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清风拂过,水波荡漾??”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是抓不住这些“不同”的。有的学生写《雨中的校园》,一会儿写雨点落入水面,一会儿写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写小花,一会儿又写大树。虽然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但缺少一定的写作顺序,感觉很乱。如果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来观察、描述,那么写出来的内容就条理清楚了。

三、多思考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思考则是写作的灵魂。面对世间万物、人生百态,如果我们的写作仅仅停留在

观察的层面而不去思考,那么就无法明辨是非,无法区分善恶美丑,我们的写作也会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样是写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有的人会细致地描绘小草的形态,有的人却能想到生命的坚毅与顽强。同样是写孩子的笑脸,有的人会注重写孩子的表情,有的人却能看到孩子世界的天真无邪。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述,而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那么,怎么引导学生多思考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要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蕴含的意义,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行人稀少的十字街头,面对没有交警看管,红灯亮起时,有人飞车驰过,有人耐心等待,你会想到什么?夕阳下一对相互搀扶的老夫妻向你走来,你又会有何感想?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笔下的文字自然会令人刮目相看。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生活,认真思索。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用真心真情仔细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四、多练笔

要想把作文写好,多练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多练笔的重要性。多练笔就是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外,每周还要写一定数量的自由作

文,要及时地把稍纵即逝的灵感写下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想,对事件的看法及时地整理下来,这样的作文往往是最有灵性、最真实、最有生命力的。所以,学生要养成写日记或是周记的好习惯。多练笔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多练笔还可以训练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多练笔还能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想得多了,写得多了,创作的灵感随时都会迸发,好词、好句、好段就在练笔时喷涌而出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深入体验情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写作不但可以“有米下锅”,说不定会是“色香味俱佳的饕餮盛宴”呢!

【责编冯立伟】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