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①2015年7月25日星期五天气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8:37:46 作文素材
①2015年7月25日星期五天气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①2015年7月25日星期五天气作文

 

 

清晨,当第一缕曙光透过窗帘时,兴奋不已的我从床上跳了下来。我拉开窗帘,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新奇,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往下俯视,发现汽车变得像火柴盒一样大,人变得像蚂蚁一样大。

   站在27层的宾馆房间落地窗前向东望,映入眼帘的就是水上世界。刺激惊险的大喇叭,清澈见底的大泳池,还有我们最爱的水上滑滑梯都在召唤着我。再往前看,就是欢乐谷了。那儿有高耸入云的假山,我爱玩的摩天轮。向北看,就是温泉世界了,仿佛我能看见里面的温泉热气腾腾。

  我们去泡温泉了。我们来到一个热气腾腾的温泉旁,坐到喷泉座位上,旁边有一个按钮,摁一下旁边就有一股水流冲了出来,哇!好舒服,我就不停的冲啊冲,直到冲累了,直到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从脸上,身上滚落下来,我才起身到下一个温泉。

说是温泉,其实有很多东西,有中药泉,有牛奶泉,有冰寒洞,有火龙浴……还有很多呢!最让我感到舒服的是薄荷泉了,你还没走进温泉,一股薄荷的香气扑鼻而来。你一下子进去,准会感到一阵清凉,真是“透心凉,心飞扬”,你得过好一会儿,才能适应。你一下子泡进去,会很冰,得要不停往身上泼水,才能适应。在这炎炎夏日,泡一泡这薄荷泉,还是不错的选择。

 第一天旅行就让我感受到贵安的神奇。

篇一: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天气晴

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天气晴二年级四班辛天博

今天,于老师领我们上了一节手工课,我带了一盒橡皮泥,可是我缺了许多小工具,一会向前桌借了一块黑色的橡皮泥,一会又向同桌借把手工小刀,我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要开始做了,我先用蓝色的橡皮泥捏成一片汪洋大海,再用粉色的橡皮泥捏成小鱼、海豚、贝壳,最后用绿色的橡皮泥捏成了一颗棵水草,大海就做成了。

我又做了黄黄的沙滩,小朋友在舒服的沙滩上蹦蹦跳跳,可爱极了。

这节手工课虽然我做得不怎么完美,但是我却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做得最完美,但是只要一步一步的去做,总能收获到许多东西。

篇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及优秀作文赏析

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及优秀作文赏析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满分作文一】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满分作文评析】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

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满分作文二】

远近结合,感知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

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

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

【满分作文三】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满分作文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

【满分作文四】

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满分作文点评】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文章先指出电视网络等科技手段在感知自然时的不足:无法让人感知自然的美和力量。用孩子、画家和作家面对屏幕等媒介的表现证明自己的观点,又用迟子建的言论作证,事、理结合,言之凿凿,使论证严密。接着,文章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亲身走进自然的意义不止于对美的感知,更在非常自然妥当。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满分作文点评】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使“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通过科技,我们不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还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奥妙。科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见了世界的壮美与辽阔。目前,一组“世界与内蒙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出较为坚实的表达功底。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损害到语言之美。

【满分作文七】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满分作文点评】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

篇三:王涵日记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晴

2015年7月24日星期五晴

鲜花盆栽

文化路

篇四: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学习日志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学习日志

铸造教育信息化翅膀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

——我对参加湖北荆门市沙洋县2015年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家报告会的思考

2015年6月12日下午,跟随荆门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钟守春一起来到荆门市沙洋县长林中学参加了荆门市沙洋县2015年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家报告会,报告会有三个重点历程:一是到长林中学新建录播室观摩一节初中物理课,二是听专家学术报告,三是沙县教育局安排部署下一步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

此次学术报告会,最大的亮点是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校长尹慧红的学术报告,尹慧红何许人也、为什么在全国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具有如此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让我慢慢道来,尹慧红校长全国特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曾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作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报告。她利用了5年多的时间,把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打造成了全国信息教育实验小学、湖北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武昌区优秀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在尹慧红校长的带领下,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信息化特色,2013年7月4号中国教育报《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现代化》专题报道了该校教育信息化工作;2013年8月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教育部王延觉司长到该校视察,领导专家们给予了该校高度的赞赏好评价;2013年9月24日,该校被应邀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经验交流会”,尹慧红做了题为《创新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大会学术报告,该校也被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的联合国案例。

尹慧红校长在学术报告会上说,三道街小学,创建1946年,学校占地面积不到12亩,现有22个教学班,教师56人,在校生876人,生源主要来自农民工,在武汉市武昌区属于一所规模不大,不起眼的小学,学校能有如此的影响,原因有三:一是校长重视信息化工作的程度;二是我校校企合作资源建设的模式;三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了学校整体发展。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也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通过网络紧密连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尹慧红校长总是在思考,教育该做什么?教育者该做什么?她说,学校只有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个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尹慧红校长认为:在学校发展建设中,一个校长的使命就是做好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升办学品位,特别是培养怎样的学生?她还认为,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一定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带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校的全面发展,让全国信息实验校的牌子重新焕发灿烂的光芒!于是,尹校长提出了重新规划环境布局,重构学校制度文化,升华办学理念。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公平”的理念,立志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每个流动花朵能享受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全面个性自由发展,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确定以“教育信息化提升学习效率”为切入点,实现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带动学校全面、跨越式发展。2010年9月,三道街小学制定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五年规划,勾画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走内涵发展,构建高校课堂,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蓝图。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三道街小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实施五年规划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关注”,四个“信息化”;四个“坚持”是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四个“关注”是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关注教师队伍的发展,关注信息资源的高校,关注教育信息化运用机制的创新;四个“信息化”就是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师资培养及培训信息化。

关注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就是关注孩子们信息素养的积累与提升,以及利用各种媒体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学会分析、思考,找到知识的规律,从而学会学习,为孩子们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关注教师队伍的发展就是教师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掌握必备的应用技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引领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与生活;关注信息资源的高效就是在资源的建设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质量评价,有利于学生动态的了解。

关注教育信息化运用机制的创新是三道街小学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当中的核心部分,在整个工作推进中,三道街小学始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努力做到让教育信息化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求。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在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方面他们是按照学校自己掏一点,教育局投一点,企业赞助一点,上级奖励一点的方法,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其实三道街小学只是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在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规划的一个点而已,机房的建设、无限的覆盖、班班通的建设、液晶一体机等,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但即使是一样的设备,三道街小学却做出了不同的效果。我最赞成尹校长的一句话“设备是投入使用的,不是放在那做摆设的;设备是一点点建设的,不是一口吃个胖子的”。有而不用等于没有,在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以后,关键是要走师资培训的信息化,让设备有而会用,想用,在落实师资培训工作上,三道街小学是这样做的:一是围绕“为什么用?”,通过专家的讲课,解决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二是围绕“如何用?”,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培训,解决教师实践操作问题。三是围绕“如何恰当的用”,通过教研员专业的引领,解决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四是围绕“如何用得更广?”

群雁高飞头雁领,三道街小学采取“校长带头、制度约束、评价激励”的策略,在新媒体、新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初期,靠制度来约束教师;在中期,建立了“听、查、评”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管理,每一项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将使用的结果与当月奖金挂钩。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三道街小学的老师经历了“不愿用、被迫用、爱用、离不开”这样一个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快乐和成长。

三道街小学还通过常态的教研活动、网络活动、同步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实现人人可时时、处处可互动的研讨学习的网络社区。校内教研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在云平台上利用云备课授课系统,组织教师教研活动。网络教研实现校与校之间、片与片之间、跨地区的教研活动,目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无时空界限的教学研究。同步课堂力求做到教学资源同步,教材版本同步,教学进度同步,课堂评价同步,学生参与同步。在点对点扶持工作,向更高度的起点发展。

在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方面,三道街小学多番思考,决定寻找企业合作,以“开发有效的校本资源”为切入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以此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经过尝试,三道街小学选择了服务意识强,技术过硬的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应用驱动、资源共享”的资源库建设方式,做到了“满足学校教学需求,优化企业设备软件,优质资源共享”的双赢效果。例如,三道街小学的高效便捷的云备授课平台。云备授课系统由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碎片资源三部分构成。电子教材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纸质教材电子化,另一种是该校着力开发、建造的辅媒体教材,这种辅媒体教

材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在教材上做了热点标注,有视频、有释义、有知识的拓展等,这样的教材于图画、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现状,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教材即便于师生自主学习,又让师生用足了教材,读厚了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三道街小学为了彰显信息技术特色,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开发了校本课程《媒体素养》,主要从认识媒介、辨别媒介、运用媒介、创造媒体四个方面进行来积淀学生良好的媒体素养。电子教案是结合学校云环境下“魔仿课堂”课堂模式的改革实验,设计了专门的电子备课模板,强调六个方面的教学特点和信息使用手段,利用插入工具,便于教师二次备课。碎片资源包括与本课密切相关的点对点资源,如教材解读、知识点动画、音、视频片段、参考图片、文本资料、练习题库等,教师浏览碎片化资源,根据上课需要,直接将资源拖拽到电子教材相应位置,形成知热点,授课时直接推送给学生。这套被授课平台的推广和普及,节省了教师做课件的麻烦,既满足信息技能水平不高的教师不需要做课件直接上课的需要,也为信息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提供碎片式资源,促进教师个性化备课。

三道街小学的动漫课堂是教师们在微格教室随堂录播的课堂实录,在编辑中特加上教师教案、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实录既方便了教师本人的观看与学习提高;也为学生回家学习提高了资源。微课程是以解决师生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为出发点,进行微课程的开发,三道街小学的微课程已经开发了语文、数学、体育、德育等7种类型。

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方面,三道街小学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提升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由最初的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到20+20,不断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节省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加大学生知识的输出和拓展的练习,这样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三道街小学最有创新的课堂模式是“魔方课堂”。2014年初,三道街小学“魔方课堂”教学模式荣获武汉市

校长快结束报告时,又给自己在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推进工作中,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如何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合理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二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断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在逐渐模糊,有围墙的学校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该如何应对?尹慧红校长是用这样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学术报告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学,由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全面发展,稳步迈上优质学校的行列!展望未来,三道街小学将以生为本,不断探索,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千帆竞发,百轲争流,三道街小学正以崭新的面貌,勇立潮头!

报告结束后,我们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更多的教育信息化蓝图在我们脑海浮现,也许这就是教育者立志在心中的教育梦吧!成就一所教育信息化特色的学校,会付出很多,会碰到很多问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们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别无选择,只有走教育信息化的道路,才能迎来素质教育的明天。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