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黄鹤楼的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9 03:57:16 作文素材
黄鹤楼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讲授《黄鹤楼》不能忽略的一个典故

讲授《黄鹤楼》不能忽略的一个典故

作者:段厚永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5期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选入崔颢的《黄鹤楼》,对于“鹦鹉洲”注释极为简单:“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典故,鹦鹉洲是黄祖杀祢衡处。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出版社)卷六中注释出了这个典故。祢衡确实被杀葬在鹦鹉洲,这是有史可查的,既然提到了鹦鹉洲,崔颢不可能想不到祢衡。这个典故省略看似无伤大雅,然而却使压卷之作魅力尽失。

诗的前两联并未如一般的题咏诗那样去写黄鹤楼的形态、位置等特征,而是结合凡人在此处飞仙的故事,抒发一己之感慨。千年之间的凡夫俗子在此地羽化登仙,而黄鹤楼依旧伫立千年,成为了时间和空间的见证,在面对如此大的时空转化之后依旧岿然此地,怎能不让人感到世事苍茫,对人生短暂产生悲痛之感。第三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人教版教材的注释为“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树木都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在词语解释中也没有提到祢衡这一典故。如果按照这些解

黄鹤楼的历史典故

释来看,此联写的就是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乐景”,前两联是世事苍茫的感叹,再加以乐景反衬之,看到日落西山,不禁乡愁四起,产生归乡隐去的想法,这么理解这首诗也勉强可以说得通。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那么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也未免太普通了,而且如果了解到崔颢的生平性格之后,就会明白仅仅是日落西山和世事苍茫根本不会让他产生归乡隐去之情,反而会产生及时行乐的情感。崔颢,《新唐书》卷二○三 列传第一二八记载: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终司勋员外郎。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崔颢不守礼数,可以说是一个狂士,这段关于他轻狂之举的文字《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另外,《古今纪要》卷十一也记载着“不顾细行,颢好饮博取美妻”。可见其始乱终弃,已是恶迹昭彰。早年的诗文也以浮艳轻靡为主,正是由于诗名和恶迹导致其虽然中举,但得不到举荐,一直在外漂泊,经历无数风霜苦旅。

试想一个择妻论美,不久就抛弃的人怎么会看到“芳草萋萋”的美景立刻产生归乡隐居的心情呢?一个酒色之徒看到美景应该兴致高昂,应当醉生梦死,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如此看来,烟波愁情何从而来?这首诗也就解不通了!

这个乐景和最后的归隐乡愁有着明显的矛盾!但是如果我们把祢衡的典故加入进去,这烟波愁情也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就完全不存在矛盾了。

祢衡,《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中记载:“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常称曰:?大兒孔文举,小兒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祢衡之狂由此可见一斑。列传中余下文字记载了祢衡数次羞辱曹操、刘表,可见其狂妄至极,但二人都碍于其才名之大,均未敢加害。曹操将其送之刘表,刘表欲借刀杀人又送之黄祖。然而“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祖大怒,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

那么他如此狂妄的原因何在?原因很简单:自负才名,在他眼中只有孔文举、杨德祖两人值得一提,其他都是庸庸碌碌之辈。

当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想到鹦鹉洲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狂士祢衡被杀的地方会作何感想呢?论才名他能和祢衡相比吗?他名气能到连曹操、刘表都忌惮的程度吗?远远没有!那么连才名如此之大的祢衡最终都为他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这个恶迹昭彰的轻狂之士会有好的结局吗?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积极考取功名的人,治国平天下是其一生的梦想,然而看到祢衡,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前路不可行了,“道不可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尚且如此说,崔颢何能例外呢?在黄鹤楼上静静沉思着,不知不觉中,凭栏望去,已是日落西山,余晖映射,江上点点,烟波暮霭,此情此景,让狂士归心,令乡愁四起,顿生隐去之情。

此诗被推为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千载苍茫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契合让人心惊胆战,是狂士的回头让人拍案击节,更是“乘桴浮于海”的黯然神伤。

可想而知,少了一个祢衡的典故,也就少了诸多韵味,一首压倦之作,也就变得平庸不堪了。但人教版的教材并未释出这个典故,又有几个中学老师会关注到这个典故?那么选入这首诗的意义也就丧失了,压卷之作的魅力也完全欣赏不到,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段厚永,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责任编校:汪丽蕾

篇二:历史典故及相关人物

历史典故及相关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篇三:常用历史典故

常用历史典故与

精辟论述

★ ★ ★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页

希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

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军队

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第935页)

1.三皇五帝

注: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有六种说法:

(1) 天皇、地皇、泰皇。

(2) 天皇、地皇、人皇。

(3) 伏羲(音西)、女娲(音娃)、神农(又称炎帝,传说神农尝百草, 看看那种草能给人治病)。

(4) 伏羲、神农(炎帝)、祝融。

(5) 伏羲、神农(炎帝)、共公(传说共公用头碰触天柱,把天柱也撞断 了一根,所以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毛泽东说,共公是胜利的英雄)。

(6)燧人、伏羲、神农。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都是传说,但史学家认为,第六种说法比较符合原始社会生产发展的情况。

五帝有三种说法:

(1) 黄帝、颛顼(音专虚)、帝喾(音哭)、唐尧、禹舜(音顺)。

(2)太皞(音号,太皞即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

(2) 少昊(也称少皞,昊也念号)、颛顼、高辛(帝喾)、唐尧、禹舜。 这些人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領袖,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说法不一。以上所说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但大部分说法都提到黄帝和炎帝(神农),是中国人的老祖宗,所以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2.君子不庄则不威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3.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在一些小事上如果忍不住,就会影响大的谋划(计划、打算等)。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能够自立了;到了四十岁,看问题就比较明白了;到了五十岁,就能够认识和驾驭社会

活动的规律了(天命可理解为规律);到了六十岁,就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了(耳朵就顺了);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处理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的程度。

5.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单纯以相貌判断人,就会像判断子羽那样犯错误。子羽是孔子的学生,相貌丑陋、凶恶,但他的心地很善良。

6.杀贵大,赏贵小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六韬》中的话。全文是:“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与悦同)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大人物违法,敢杀,小人物就会不寒而栗,自会老实;赏小的激励作用很大,小人物作了都赏了,大人物做出大的奉献,就更不用说了。

7.恩威并施,先福而后威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三略》中的话。意思是,对部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光严格要求不行,光关心爱护也不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但必须是关心爱护在前,严格要求在后,先关心下级,把关系处好,再严格要求。

8.大智若愚

注:有大智慧的人表面看起来很愚笨。相反,水平不高的人,表面看起来却显得很聪明。

9.吾三相楚而身愈卑,禄愈厚而施愈博,位兹高而礼愈恭

注:这是春秋时楚国著名宰相孙叔敖的话。孙叔敖三次任楚国的宰相,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人始终拥护他,这在那个时代是很不简单

的。朋友们问他有什么经验,他就说了这番话。意思是:我三次当宰相,一次一次的不是觉得自己越来越高贵了,而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卑贱了;我收入的俸禄(银两)越多,施舍也就越广博,这个送一点,那个给一点;我的地位越高,对别人的礼节就越谦恭,所以“楚人不弃也。”

10.多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这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正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的人都争不过你。这里说的是处世谋略。不该争的时候千万不要乱争,越争影响越不好,威信越低,越争不到;但该争的时候还是要争的。

11.无为无不为

注:这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但不该你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该为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机会,千方百计地为。

12.欲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这是道家的话。意思是:该果断决策的时候就要果断决策,不然的话,反而要受其害。

13.无为而治

注:这是道家的思想。意思是要以无所作为的想法治理天下。这里所说的“无所作为”,主要是指统治者不要多欲,不要侵扰百姓,动用民力,去干那些不必要干或暂时可以不干的事,如修宫殿、修长城,逞大国威风,发兵攻打邻国,等等。因为那样动用民力太多,影响农业生产。例如修宫殿,从北方运来一根特大的木料,需要500多人用3个多月的时间。我国古代人口很少,汉代全国只有2000多万人;唐代极盛时期,也只有6000多万人。因此,一干那些修宫殿、修长城、发兵攻打邻国之类的事,青壮从军旅,老弱疲转输,人口

减少,土地荒芜,老百姓就苦不堪言。应该叫人民群众老老实实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繁殖人口。凡改朝换代、历经多年战乱以后,由于青壮年死伤太多,特别需要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即实行这种政策,与民休息60多年,终于国富兵强。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注:这是老子的话。意思是说,能全面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并正确对待别人的人,才算是智者;能真正了解自己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的人。

15.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中途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丧失时机。

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老子的这句话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发展观。

1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还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人在一生中,谨慎这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当官的特别是当大官的人,能做到“慎终如始”的人是很少的。

18.哀兵必胜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原文是:“抗兵相若,哀者胜。”其意是:两军相对抗,“哀”(受到人民群众同情、支持)的那一方能取得胜利。毛泽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