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记叙类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0 18:06:48 体裁作文
记叙类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记叙性散文、记叙文范文

记叙性散文

必须跨过这道坎

200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绿叶·情意

2009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记叙文(小说)

放 下

他推开门,赫然发现了办公桌上那抹刺眼的红,它鼓鼓的,仿佛预示着什么 。

他愣了一下,随即呼吸急促起来,赶紧转身把门锁上,大迈步走到桌子前。红包下压着一张纸,上面别扭地写着几个字:医生,小小心意,我老婆就拜托你了。哦,他推了推眼镜,想起了那个憨憨地脏兮兮的却又赔着笑脸的男人。他双手冒汗,颤抖着打开红包略数一下,儿子要升初中了,择校费正是这个数,他感觉到心里有了底。他又想起了那个男人:他怎么还有这个余钱给我呢?平时看他们省吃俭用,一个馒头两个人吃,男人晚上就睡在走道上,早上六点不到就拿着他那根棒匆匆地跑开了,中午还得赔着笑脸说一定还钱??他沉默了。出门时,白大褂的口袋里还是隐隐看到淡淡的红色,他用文件夹遮住了,眼睛四处乱瞟??

回到家,他感觉到一阵轻松,他总是觉得路上有人跟着他,是那个男人吗?不会的,我收下了他安心才是;是小偷吗?可当时没人看见我的红包啊。他呼了一口气,循例检查了一下儿子的作业,招手叫儿子过来:“来,每日一背,今天背什么?”儿子双手放后,“不如我背《爱莲说》吧!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背完了,他还没点头,儿子说:“爸爸,你知道吗?我最喜欢这首诗了,我觉得你就像莲花一样,穿着白大褂,一身洁白,而且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就像天使一样,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医生! ”说完,儿子甜甜地看着他笑了。他的思维开始混乱,他用手握住裤袋里鼓鼓的包,他突然觉得儿子的笑,仿佛与那男人有些重叠,那种期待的眼神。他用力抱了一下儿子,飞奔了出去??他知道,他的心,有包袱要放下。

儿天后,手术顺利进行,他走出手术室,用含笑的眼睛对上男人慌乱的神情,“手术很成功,日后要加以调养!”男人双手握住他 ,连声说了几句“谢谢”,就随着护士们走了。

过了几天,他忙得连儿子的升中考试都顾不上去管,正当他坐在办公室刚想休息时,男人踉跄地冲进来,跪在地上不停感谢直,他赶忙把男人扶起,男人说:“医生,你说你怎么就这么好人呢?帮我交了这么一大笔钱,我,我??”“不用说了,其实大部分都是你的钱,我也只是出一点力而已。”他慢慢地安抚好男人,并送走了他。他感到一阵轻松,他回想把红包放在收银台的那一瞬间,他身上的包袱也渐渐地消去,他感受到了真正的轻松。

他放下了红包,捡起了洁白的尊严。

篇二:叙事类散文阅读

第1讲叙事类散文阅读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

《叙事类散文阅读复习》

一、鉴别体裁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例如:《倔强的仙人掌》(2008济南)《原谅》(2009济南)都是叙事类散文。

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

二、几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指导

考点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1)弄清词语的本意(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考点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

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诠释深层含义。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文章开头,内容:(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

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

结构: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设置悬念、吸引读

者等。

文章中间,内容:(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

结构:承上启下(过渡)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文章末尾,内容:(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②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如:

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作者观点,感情,加强节奏感等。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3、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例如:2009浙江省义乌市中考题(《温暖的扑克》)第7题:本文叙述了白衣女孩的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为此类型的题目。

考点4、提炼中心思想

(1)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2)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考点5、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例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标题有时候还具有提示文眼的作用(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如王剑冰《绝版的周庄》。“绝版”一词就是文眼,它一在表明周庄的不可复制性,二在表明作者对江南古镇周庄被现代商业日渐侵蚀的忧虑。这也就是文章所主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考点6、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

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

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会环境: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等的描写。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考点7、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想象、象征等。 考点8、个性解读和迁移拓展

这一类型的题目往往是要求针对文章作者的的观点、思想倾向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独特的评价。如2009年江苏淮安市中考试题(《光明里那手绘的花朵》)第12题: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迁移拓展是在理解、领会文章意义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心得,是对文本阅读的超越。解答此类题型要求我们融入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1) 材料探究题:从表现内容、思想感情、蕴含哲理等方面综合分析文章和材料谈

思考和感悟。

(2) 联系实际题:应立足于文章的主旨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3) 拓展积累题:如对名言警句、作家作品的积累,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读书卡

片等等。答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要求,然后锁定范围,有针对性做答。

三、备考策略之一:要有整体把握的观念

叙事类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因为叙事类散文的主旨往往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因此,要通过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人和事,来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章的主旨。文章思路理清了,主旨理解了,把握了文章整体大意,那么,对于局部的理解感悟,像词句理解、要点概括、语言品析、作品感受、个性解读

记叙类散文

、迁移拓展等,也能够比较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了。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主要通过写父亲在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来表现深沉的父爱。对于这个基本的文意把握了,无论怎样设题,无非是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但一切都是离不开这个主旨的。解答这一类试题时,要始终立足于文本,结合文章主旨,根据具体语境,去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特点。写作技巧是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写作技巧的考查,也要结合

具体的文意来分析。把握住了这个原则,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去组织语言做答,就不会有大方向上的问题。

备考策略之二:培养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

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因文解道),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因道解文),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理解。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完成阅读理解。

第一步,精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明确文章:

1、主要内容(写的什么),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

2、思路(怎么写的)。

3、关键句: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的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

4、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

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

第二步,研读问题。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以便精心组织答案。

应该注意的是:

1、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有的是文段局部,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全面地整理出答案。

2、组织答案。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

四、典型试题链接

(一)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

篇三: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

记忆深处的味

一到春天,我的味觉和嗅觉异常敏感。晚间小憩,似乎闻到了野蕨菜的清香,奶奶煮的茄子的那浓郁的鲜香味,野草莓的甜香味,米粉里的香葱味……我想这些儿时最鲜明的记忆将永远留存于我的骨血之中。

“中午吃蕨菜,昨天我在对面小山脚采的。”一听电话那头奶奶说的这话,我的心沸腾起来,想:此时要是在家就好了。“你吃蕨子吗?”“嘿嘿……我吃!”我正希望奶奶这么问,正中我下怀。“我给你采了一些,用盐腌着放在瓶子中保存在冰箱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奶奶。心中有股冲动跑回家去山中采野蕨菜,可惜只待今年暑假了。有舍才有得,人心哪能随心所欲。

另一味是奶奶做的菜的味道,也许儿时的味最难忘,最让人依恋。用大锅烧柴火做出的菜堪称人间美味。我们渐渐在失去以往的味道,椭圆形的茄子现以很少间,把它切成片放些青椒煮出来特别的鲜香,糯糯的,我能把整碗连带汤汁一起拌饭吃完,真是美味啊!拿什么给我也不换。更让我垂涎的是那煎鲫鱼,肉质紧致而鲜美,更有奶奶自晒的干辣椒的香味,吃完后,唇齿留香!儿时吃着奶奶做的这些菜心中满足而幸福。

野草莓的甜香味,正是我们这些山里孩子的最爱,别看它个头小小,它可比我们市场上那卖的大棚草莓更晶莹剔透,味道又酸又甜。和弟弟拿着一个洋瓷碗走在田埂上,小山脚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半碗,

回家用清水稍微清洗便放心的享用了,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来凑这份热闹呢!

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是在小学六年级,来到父母谋生的这个小镇,米粉便是我不可割舍的味道。从小学时的五角一碗到现在的六到八块一碗,算是读书时我每两日必吃的早餐,那爽口而柔软的感受,肉汤的鲜味,榨菜的开胃,即使冒着迟到的危险,也用最快的速度吃上一碗……

我爱这家乡的味道,也许人的一生会体味许多种味道,但,永存于心的只会是儿时的那纯粹而刻骨铭心的一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