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纪念刘和珍君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5:19:16 写作技巧
纪念刘和珍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第1页 总共12页

第2页 总共12页

第3页 总共12页

第4页 总共12页

第5页 总共12页

篇二:(纪念刘和珍君 备课) (1)

贵州省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2013A11)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纪念刘和珍君》“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文章脉络,概况主旨大意,划分层次段落;

2.诵读文本,通过推敲和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情感;

3.学会分析刘和珍君这一人物形象;

4.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御用文人的残暴及卑劣,学习爱国青年为了祖国人民敢于革命、不畏牺牲的优良品质。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本文通过记事和深刻的议论来写人的方法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 。

2.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突破】

1.理解掌握文中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味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三、教学设计: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通处理。

【设计说明】

在现代文学习中,关键在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互动讨论、反复品味,使学生学会鉴赏,敢于表达观点,将这节课上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生态化”课堂。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课时计划:

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朗读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相关时代背景,梳理文章脉络,通过讨论、点拨使学生能理解文章重点语句;

第二课时回顾之前学习的文章脉络和重点语句,结合文章的重点语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注释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刘和珍君的形象,以及作者鲁迅复杂的情感与其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

活动一: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养成习惯,勤于动笔,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通过预习,你能简洁地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活动二:学会积累,完成问题

1.你找出哪些生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附答案)

徘徊( ) 大抵( ) 诧异( )踌躇( ) 寥落( ) ......

菲薄( ) 黯然( ) 绯红( )喋血( ) 攒射( )......

桀骜( ) 赁屋( ) 噩耗( )不惮( ) 尸骸( ) ......

虐杀( ) 屠戮( ) 浸渍( )辗转( ) 殒身不恤( ) ......

(2)解释下面的重要词语(附答案)

长歌当哭:

殒身不恤:

出离愤怒:

寥落: 尸骸:

深味:立仆:

菲薄:不惮:

微漠:徘徊:

羽翼:浸渍:

桀骜:黯然:

攒射:喋血:

惩创:噩耗:

2.你了解作者简历吗?

(1)作者简介(附答案)

(2)写作背景(附答案)

3.文体知识

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纪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大家在阅读中要注意一下。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君:对人的尊称。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纪念刘和珍君。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

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课前三分钟(或激趣导入)

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

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你能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吗?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君,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所谓学者”文人造谣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2.你能找出体现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吗?

明确: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3.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内容吗?

目的即写作缘由和写作必要,写作缘由是为了表达悲哀愤怒,写作必要是为了唤起民众。

文章第一、二节,作者通过交代写作目的,表达了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你列举出文章中哪些句子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附答案)

2.文章题目为“纪念刘和珍君”,是不是作者专门为刘和珍作的文章?文章中的刘和珍君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附答案)

3.作者为什么要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附答案)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是怎样贯串全文的?(附答案)

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1.“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2.引用陶诗有什么作用?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

(3)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5.教师寻视各组,了解情况

(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

第五步: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

(1)分步展示,质疑解疑。(略)

(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3)遗漏问题,教师补充。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第六步:迁移应用(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应用能力)

篇三:《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二、介绍背景:观看视频——《无声的中国·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

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注意各标题之间的联系。(放朗诵视频,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听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1)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2)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3)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2.文脉梳理

(一)纪念动机:一.写作缘由

二.写作目的

(二)纪念内容:三.回忆交往

四.请愿经过

五.死难现场

(三)纪念意义:六.经验教训

七.死难意义

四、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侧重悲痛的回忆和哀悼

①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者。

②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第二部分: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侧重愤怒的揭露和控诉

③生平事迹:女师大风潮 赁屋授课

④遇难经过:欣然请愿 三〃一八惨案

⑤讽刺暴行:?伟大? ?伟绩??武功? (反语)

第三部分:议论?三〃一八?惨案教训和深远意义——侧重探求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⑥总结教训:煤的类比——不宜用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陶潜的诗——青山埋忠骨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

⑦热情讴歌赞颂:出乎意料——当局者竟这样凶残

流言家竟如此下劣

中国女性如此从容

惨案意义——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鼓舞人们前仆后继

五、课堂小结

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思路的起点是文本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词,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地诵读课文。

2.背诵第二和第四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2.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独到。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二、分析鉴赏

1.学生自读第

纪念刘和珍君写作技巧

一、三、四、五节。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反抗校长——敢于反抗、有正义感

赁屋授课——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2.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

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者。

学生甲: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就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作者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

学生乙:作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作为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踏着牺牲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比轻蔑(明知道这些东西会?快意于我的苦痛?而偏偏将最大的哀痛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严峻的示威)。

学生丙:作者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有作者的自谦,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小组讨论: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

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4. 作者一方面说“写一点东西”,另一方面又说“无话可说”“说不出话”,请找出这些 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说——痛悼、揭露、唤醒——悲愤

无话可说——悲愤至极

5.思考:文中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刘和珍,还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

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名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和她们的勇敢。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

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罪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

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三、品析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小组讨论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一二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三四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 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 ?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 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

3.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五六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 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 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 分悲愤的心情。

4.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七八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 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 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5.解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九十小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 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 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四、全文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2.完成《全程设计》上相关的练习。

板书设计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