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求贤若渴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4 23:00:43 作文素材
求贤若渴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成语故事

1、 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

2、 拔苗助长:比喻不顾事情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3、 拔旗易帜:比喻取而代之。

4、 冰山难靠:比喻依靠别人的权势,不能长久。

5、 髀肉复生:比喻长期处于安逸的生活中虚度光阴,忧虑不能再有所作为。

6、 不打不成相识:表示经过交手,互相了解,更加投合。

7、 不名一钱:表示一个钱也没有,比喻极度贫穷。

8、 博士买驴:讽刺讲话、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的人。

9、 滴水穿石:比喻坚持不懈,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10、 二桃杀三士:比喻借刀杀人。

11、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12、 黄粱一梦: 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

顷刻而已,转眼成空。

13、 狡兔三窟 :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4、 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15、 蓝田生玉 :比喻贤父生贤子。 比喻名门出贤子弟。

16、 绿衣使者: 原指鹦鹉。 近代称邮递员。

17、 一字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18、 杀妻求将: 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19、 望梅止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0、 千金买骨: 用重金去买良马之骨。 比喻求贤若渴 。

篇二: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

天马行空: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

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叙述一段春季相亲过程,在花开的季节,男子瘸子骑马,女子豁嘴口馅鲜花,双方相遇,相互产生爱慕,成亲后懊悔不及。

指鹿为马: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

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马齿徒增: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大夫荀息建议用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和美玉。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荀息于是马上建议灭掉虞国,夺回了美玉和骏马,玉还是原来的玉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矣。 马马虎虎: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

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形容想马和虎一样,没有人的机制头脑。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

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小马儿野性比较大,横冲直撞的,所以嫌路窄。告诫年轻人不要“牢骚太盛防肠断”,要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千里骡马一处牛—— 牛不服水土只能在一地使用

篇三:成语的典故和出处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拔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释 义】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他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拔:拔; 苗:禾苗; 助:帮助 长:成长。也做“揠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今为商丘)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便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也作“伤弓之鸟”。同“惊弦之鸟”。 这里的“惊弓”是倒装的,其意思是“为弓所惊”;之:结构助词"的" 。【近义词语】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反义词语】初生牛犊

【成语出处】《战国策17·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释义: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用法:连动式;

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语:知错就改、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知过则改 、浪子回头

反义词语:知错不改 、一错再错、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屡教不改

成语典故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3]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坐井观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韩愈《原道》。典故: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近义词

管窥蠡测 井底之蛙井蛙之见窥豹一斑挂一漏万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反义词

见多识广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夸父追日也可以写成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与太阳赛跑,进入了太阳的光轮,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半路因口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夸父逐日的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八仙过海 -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技水而渡;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的谚语,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牛郎织女 -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为成语可解释为: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

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盘古开天【解释】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嫦娥奔月 -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远古爱情故事之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点石成金 - 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也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他幡然醒悟

晋朝的旌阳县曾有过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叫许逊。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姓们见他像仙人一样神,就称他为“许真君”。一次,由于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这些金子补足了百性们拖欠的赋税。

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够识别真伪。火眼金睛是孙悟空的专利,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烧的意外收获,孙悟空常说他老孙有火眼金睛,可以识得妖怪。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神通广大【解释】: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词语出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近义词】:三头六臂、无所不能、左右逢源。

【反义词】:梧鼠技穷、束手无策、黔驴技穷、 无计可施、江郎才尽

呼风唤雨 - 呼风唤雨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出处】元·无名氏·《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宋·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倒打一耙 解释:《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近义词:反咬一口、恩将仇报、混淆是非

摇身一变 解释: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稞(棵)松树。”

近义词:变化多端、说变就变、变化无常

反义词:一成不变

一本正经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严肃,面容端庄,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语出晋·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

【近义词】 不苟言笑 正色庄容 义正辞严

【反义词】 嘻皮笑脸 油头滑脑 油腔滑调 油嘴滑舌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草船借箭【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望梅止渴 -口水,这样能解渴。后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

【近义词】画饼充饥、掩耳盗铃

【反义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名副其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

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现时多用来形容人们才思敏捷,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该词语典故出自由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为其兄曹丕七步成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初出茅庐 - 解 释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近义词: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反义词:老成持重、老马识途

歇后语: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相关典故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单刀赴会

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出处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近义词:大智大勇、孤军深入 反义词:群策群力

花枝招展

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近义] 、、花团锦簇

[反义]朴实大方

成语出处

“花枝招展”最先出处,中华成语词典中说是《红楼梦》,其实不然。在大约明万历年间出现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