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秋夜鲁迅好词好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9 07:06:34 作文素材
秋夜鲁迅好词好句作文素材

篇一:鲁迅诗《秋夜有感》

鲁迅诗《秋夜有感》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注释】

作于:(1934年)九月二十九日

《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午后,??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略)。 ”梓生,张梓生,曾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

①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②《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 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③望帝: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春末悲啼时,众芳零落。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④《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迷阳是一种有刺的草。

⑤《唐书·杨再思传》:“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六郎指武 则天的面首张昌宗,此处指梅兰芳。当时班禅在杭州启建“时轮金刚法会”,曾邀

梅兰芳等人在会期内表演。

⑥《诗·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何不喜。”

篇二:秋夜学案及答案

课题:《秋夜》

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等。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毛主席曾称他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 作品背景:《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于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猖獗,革命形势正处于有低潮到高潮的前夜。这篇散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蛊惑、顽强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四、【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意。瑟缩( ) 窘得( ) 蛊惑( ) 丁丁( )栀子( ) 敬奠( ) 猩红( )呵欠( )花瓣( )弧形( )乱撞( )

2【词语释义】 蛊惑:毒害,迷惑。驱逐:赶走。 瑟缩:身体因寒冷、受冻等而蜷缩或抖动。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敬奠:恭敬地祭奠。 猩红:像猩猩血那样的红色。

3辨析注音组词

猩 渗驱梢瓣

惺 惨讴稍辫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段概括介绍后园有两株枣树。

第二部分2---6段写- -------的秋夜景象。

第三部分 7---10段写--- ------的秋夜景象。

六、写作特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关于象征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文章形象的象征意义

夜空、月亮、恶鸟:象征 作者的情感:

“小粉红花” 象征了 。作者对其的感情是:

枣树:象征情感:

小飞虫:象征 情感:

七、品味语言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把这句话改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运用 的修辞,突出枣树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目的是。

2、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句中的“秋”“冬”象征什么?“春”象征什么?

“秋”“冬”象征 ,“春”象征。

八、拓展积累。

鲁迅名言诗句(积累背诵)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还有的。③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④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描写秋夜的文章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秋天夜景,把你看到的景物以。

及感受写出来

九、补充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浮山山脉斗折蛇行,绵亘四十余里,蜿蜒起伏。浮山东麓有一条山涧,水流湍急,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像万千锣鼓在一齐敲打,响声清越,山鸣谷应,故名“响水涧”。这一涧碧水将被用来抽水蓄能以调节华东电网,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的山上水库便是镶嵌在浮山之巅的一棵明珠。这里有世外桃园般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茶道文化。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意。(2分)

(1)绵亘( )(2)蜿蜒(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1)错别字:改正: (2)错别字: 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盛夏,热浪滚滚,好似飓风扇动着烈火,大地也似在热浪中战栗。

繁枝伸向高空,仿佛要擎起整个沧穹。根须深深扎入泥土,紧紧地拥抱着大地。每一个叶孔都在悸动,拼命地呼吸着空气,吸收着阳光。每一条叶脉都在沸腾,贪婪地sh?n吸着大自然的乳汁,为的是让秋的硕果更加甘甜。

烈火的洪波已经漫过了堤岸,但是别担忧,那未来的一切,正在这火的波涛中孕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h?n ( )吸 堤( )岸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获(pǔ) 单薄(bó) 情不自禁(jìn)

B.翘首(qiáo) 脂肪(zhǐ) 追本溯源(shuò)

C.诘责(ji?) 鸟瞰(kàn) 谆谆教诲(zhūn)

D.惬意(xiá) 机械(jia) 惩恶扬善(ch?ng)

小结:

答案;

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六、写作特点

(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

夜空、月亮、恶鸟:象征黑暗的恶势力 作者的情感:厌恶、痛恨、蔑视

“小粉红花” 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枣树的群众基础。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赞美

枣树:象征反抗黑暗的恶势力的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 情感:赞颂

小飞虫:象征追求光明的势力,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情感:喜爱、敬奠、称赞

七、“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把这句话改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枣树挺拔卓然、自主自立的形象。作者这样写目的是加深读者的印象,树立反黑暗恶势力的正面形象。

“秋”“冬”象征暂时的黑暗与腐朽,“春”象征必然到来的光明与幸福。

补充练习

1.【参考答案】:1.①gan ②wǎn

2.(1)棵—颗(2)园—源

2. 【参考答案】:(1)吮 dī(2)沧穹——苍穹

3. 【参考答案】:C

篇三: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

时代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

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

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