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渔父诗歌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03:08:36 体裁作文
渔父诗歌鉴赏体裁作文

篇一: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经典名曲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唱不绝。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贯云石《芦花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渔父饮酒有节,饮而不愁。晏殊《浣溪沙》:“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销愁,一杯足矣,不像诗家“举杯浇愁愁更愁”,不像词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渔父居处在河畔江边。元代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静静流淌的小溪,蜿蜒曲折的小径,横渡江洲的扁舟,悠然可见的屋舍:好一处邈无人迹尘嚣不生的桃源之境!

7:渔父的挚友是樵夫,有诗为证。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桃花扇·余韵》中的老赞礼和柳敬亭,一渔一樵便相逢于江潭。樵夫而外,渔翁友白鹭,侣沙鸥,快活自在,亦有诗为证。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渔父是古代的独身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

8:渔父的社会地位不低。连李煜这样的风流君主也对渔父生仰慕之心。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但李煜不过是说说罢了。遍查历史,有皇帝当和尚,没有皇帝做渔父的。

主持人:徐积《渔父乐》:“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大家从多方面谈论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虽然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职业,却很有社会影响——其隐逸精神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研究的是渔父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诗歌谈一谈。

9:白朴《渔夫》曲:“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渔父最大特点是傲世。不满现实政治,人格孤高,傲气十足。“不识字”是调侃之语。连“万户侯”也要“傲杀”,看得上眼的官吏自然寥寥。这支曲子表现了渔父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过淡泊宁静生活的情怀。

10:李颀《渔父歌》:“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渔父的另一特点是避世。在隐逸中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追求内心的平静。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这位渔父淡出红尘,半醉半醒垂钓于烟波之中,轻灵、逍遥、闲散,词作勾画出了渔隐生活的闲情逸趣。这种乐趣,热衷权力的人永远没有消受的机会。

11:渔父的出现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渔父是仕、隐矛盾的产物。官场失意,走上归隐道路,自称渔父,连爱国诗人陆游也不能免俗。陆游《鹊桥仙》:“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自称渔父,乃游戏之言,实际上表示着对投降派的抗议。 12:杜牧《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渔父的根本主张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种明哲保身哲学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在这些“烟波钓徒”眼中,国家政局、民族利益是无足轻重的。渔父没有是非观念,漠视人间苦难,不免有消极影响。典型案例是渔父站在爱国诗人屈原的对立面。 主持人:看来,渔父是一类顺应自然,往来无踪,风神潇洒,无意仕途的隐士,他们是一群绵延不绝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士人。其孤高人格,愤世心态,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表现出相当复杂的文化内涵。渔父文化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探讨一下渔父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13:渔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或因崇尚自然,追求闲适,或因奸佞当道,无法立足,或因社会动荡,躲灾避祸,或因失意仕途,排遣郁闷,高洁之士成了隐身江湖优哉游哉的渔父。知识分子在渔父身上寻找精神寄托,这是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14:渔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永远的渔父。他们从未有过做官的追求,虽然学识超人,然而不为世人所知,在隐逸中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那位“乐在风波钓是闲”的道士张志和堪称典型。一种是暂时的渔父。不做官或做官不得志,也来当一回渔父。柳宗元放逐之后,就以渔父自居。《江雪》:“千山(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位独钓寒江的渔父正是作者心造的形象。还有一种伪渔父,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养志待时,将渔隐作为出仕的筹码。这样的“渔父”是对渔父精神的背叛。薛昂夫《塞鸿秋》:“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官居要津者故作清雅,大唱渔父之歌,唱不由衷,盗名欺世。

15: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渔父已经消亡。一方面,渔父必须生存于河畔江滨,试看今日之中国,江河湖海,何处不在开发?何处不遭污染?渔父幽居独处的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世人难以抵御各种物质诱惑,保持渔父那一份“笑看秋月春风”的心境之难,可谓“难于上青天”。所以,渔父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势在必然。当今世界摒弃渔父,欲作今日之渔父,如同扯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

16:渔父虽亡,精神不死。渔父精神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傲世避世,享受精神的绝对自由,当然不值得提倡。然而,保持一分休闲、一分从容,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平淡自然中体验人生的意趣,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意义也不可低估。

主持人:同学们对渔父的形象特点、价值取向、社会意义作了认真的讨论,对中国文化的这一独特风景有了较为深入的观察。依据网上搜寻的资料和今天讨论的内容,请同学们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关于古典诗歌中渔父形象的观察报告》。

篇二:【初中语文诗集】满庭芳 渔父词翻译及赏析

满庭芳 渔父词翻译及赏析

[元]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I曼整,牵动一潭星。

译曲

秋天大江傍晚的景色,秋林如同屏障,枫叶经霜变红,色如胭脂,青绿的山峦像—面翡翠屏风。几年来完全失去了对功名利禄的兴致,终于泛舟江湖,过起隐居生活。睡在皇帝的床上,弯曲得腿都疼痛,坐在羊皮上,一身轻松。风刚刚停,慢慢整理钓鱼的丝线,可以拉动一潭的星星。

满庭芳 渔父词赏析:

一、 内容分析

全曲用大量笔墨写隐逸者乐于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于恬淡中透出豪俊不凡之气。开头几句写秋景,秋天傍晚江头眺望,红的枫林,绿的山峦,美不胜收,笔端细腻但又气势宏大,以此引出江边垂钓者的身世之感。结句“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把渔翁从容垂钓的动态和心理刻画得很细致。同时,作者往往把工丽的语言和口语捶打成一片,把典故与俗语糅合在一起,典雅中有天籁,婉丽中有洒脱,充分显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二、中心

描写渔父悠然自得的快乐生活,抒写隐逸自适的乐趣,表现作者追求精神上自由超脱的胸怀。

篇三: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 ) 淈( gǔ ) 餔( bū ) 歠( chu? )

醨 ( lí ) 汶( mén) 枻( yì ) 濯( zhu? )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 (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渔父心中的“圣人”是怎样的?文章实为记叙屈原事迹的,为何以“渔父”为题呢?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其实他就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六、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生死抉择的重要关头,他选择了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忍辱而生。他所以忍辱而生,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秋史书,所以《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时,他甘愿“就极刑而无愠色”。在痛苦的逆境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不仅洗刷了耻辱,更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罗列历史上“以死明志”的实例,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1.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4.不自由,毋宁死 。 ——法国大革命《马赛曲》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3.仿句: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命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命如断线的风筝,遥遥摆摆,不知归宿。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命如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命如漫长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问4:立身处世,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道家则消极避世(出世)。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处世态度的?屈原和渔父可分别代表这两种处世态度吗?

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儒家讲的要学优而仕,学习就是为了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学说被历代帝王奉为正统,延续千年。 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

儒家思想高扬“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道家所谓的“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名缰利锁”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5.古诗词中,渔夫形象常是隐者的代名词,请结合一些诗词,谈谈你的理解。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正宫]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

[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诗歌鉴赏所选材料是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元曲在已往的高考题中并不多见。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飘渺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

6:在《渔父》中,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通过文字与一位?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进行对话,请你发挥想像,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理解,200字左右。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屈原在蝺蝺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渔父: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