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古诗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17:29:28 写作技巧
古诗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快速掌握古诗词写作要点

古诗词写作要点

(本文整理前半部分针对初学者,看了前两页基本就可以掌握诗词基本规则,后边为更复杂的技巧。)

第一课:对仗

诗的前提是联语,就是俗称的对子,所以我们先从对子开始说

1。平仄的分别: 一声二声为 平。三声四声为 仄。

2。对仗

A, 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B, 句法结构对仗:词组结构相同,句子成分和其搭配方式相同,句子节奏相同。 C,平仄对仗:平对仄,仄对平,严格此要求的是工对,最后一个字平仄对仗的是宽对

例: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第二课:诗体

四言诗(诗经体)

骚体诗(楚辞体)

乐府诗(杂言,五言,七言)

五言古诗(五言古绝,五言古风)

七言古诗(柏梁体,七言古绝,七言古风)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曲子词(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小令,散曲)

现代白话自由体诗

律诗,绝句,散曲,词为近体诗,以外的全为古体诗! 切忌切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式,古体诗没有,为自由体。具体格式后边细说。

第三课:押韵

韵表里有严格分类。 需要的可网上搜索“平水韵”打印备用。

其实韵,就是拼音里的韵母,但是现在的汉语发音已经和古时候有很多不同,所以业余做诗的大可不必记这么多,可以自己按现在的语言习惯押韵

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3,5,7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随便。律诗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和第六也要对仗!!后边细说。

1,押运的基本样式:

A,偶压法:逢双句押韵

B,连压法: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C,换压法:多见古体诗和现代诗

2,押韵的忌讳:

A,避免为了押韵句子意思勉强

B,避免出韵,就是韵部压错。

C,避免重韵。一字不可在韵字上出现两次

D,避免撞韵,就是在不该押韵的地方押韵

E,避免挤韵,指一句中韵母韵脚字太多,最忌韵前字和韵字同韵

F,避免轻声字押韵

G,避免同意字押韵

第四课:近体诗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式特征

1,句数和字数固定,(8句和4句,7言和5言)

2,只压平声韵

3,讲究平仄的相间(平仄有规律的出现),相对(就是对子的要求),相粘,(这个后边解释) 4,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两句为一联

例:1234567 ,1234567(首联)

1234567 ,1234567(颔联)

1234567 ,1234567(颈联)

1234567 ,1234567(尾联)

二,近体诗的平仄基本句型

1,平起入韵式 2种: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2,平起不入韵式2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入韵式 2种: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4,仄起不入韵式2种: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确立了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后,下边一句尽量与上边刚好相对就好了。严格的也可以对照“平仄格式”往里边填字。但一定注意!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平仄格式后边附录中将给出)

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第五课:词

唐诗宋词,所谓词,是一种诗的别体,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严格规定。

填词入门相对简单,可在网上直接收索 词牌格律 ,严格按平仄及韵填入字就可以了。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例: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诗词的基本规则讲到这,基本就入门了,后边有更多繁复的技巧及更复杂的规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看。

第六课:诗词的更多规则及技巧

一、平仄声调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用普通话新声作诗,可以不考虑入声字。)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变动,所谓“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的口诀。

必须提醒一点:虽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一三字不论声调,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惧暴风呼啸吹”,其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格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两字不参加论平仄,中间五字格律应为:仄平平仄仄,可是“惧暴风呼啸”,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动拗救过来了,也就不算病句。

三平调和三仄脚问题。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这是诗家大忌。在平仄拗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疏忽。

二、绝句对仗

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

1、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

例如:曾金美?赠友人(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2、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

例如: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3、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

例如: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4、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

例如: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起承转合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

篇二:诗词写作技巧

诗词写作技巧【2】

分类:诗词知识

2010-11-12 09:04 阅读(660)评论(0)

诗词写作技巧【52】

各位网友!大家好!

我是华夏国学网的沈老师,网易博客的沈老师。近日接到很多很多的朋友来电要求讲写作技巧,今天就承诺的內容来谈谈学诗的一些常识(浅谈诗词格律的识别运用与记忆方法)。

依据王渔洋的《律诗定体》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建设了二十八种格律诗模型库。这同时还依据《佩文韵府》建设了诗韵库。

二十八种格律诗模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平仄表,它需要对各种拗体诗也能准确的描述,这样就要求借助计算机系统的模糊算法。实际格律诗体达数千种,模糊算法就是允许有与模型有一定量的差别,由此使《全宋诗》中的十六万首格律诗由计算机自动标识。

在韵的分析方面,由于《佩文韵府》所定义的汉字,有太多的多音字,且分属不同韵部,尤其是同时分布在平声字和仄声字中。而在建宋诗平仄库中,由于没有宋诗的字组库,那么计算机在识别判断平仄时便遇到了困难,如“相”字,在“相思”词中是平声,在“宰相”中则是仄声,如果有字组表(即通常说的词表),将“字组”的信息也附加上运算,会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虽然可以根据诗的格律来判定当平当仄,可是这格律又是在建库时就要确定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层次分析算法”,即第一步先将固定平仄的字标识出来,允许有一定量的误差,做第一层的格律诗数据库。然后在第二个层面上,使用另一音韵库二次判别诗的平(p)、仄(z),非格律诗的,保留了原来多音字的信息,而格律诗,则以比较准确的形式显示诗的格律。结果证明这一做法是比较成功的,以后对语料库做深加工时,仍有必要使用这种算法。(不懂平仄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们一看即一目了然,非常明确。)

一】诗词的运用与记忆方法

标准五律 例如唐朝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黒,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錦官城。“

请读熟此诗,它的节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个循环,即:“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关于诗词格律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注意粘对与正反叠声(音步、音节、停顿点)相呼应就行了。下面就介绍几个简单的识别与使用方法 (p代表平、z代表仄):

一,基本叠声与组合方法

标准七绝 例诗: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音节、音步:zz pp zzpppz pzz zpp pzp zpz

大家只要记住这几个基本叠声,在避免孤平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意组合(注:言等于字)。

如(五、七言(律)绝诗的结构四句(联)是:起、承、转、合):

pp.zz.zpp, 平声韵平(起)

zz.pp.zzp。 承句(对)

zz.pp.pzz ,转句(粘)

pp.zz.zpp。 合句(对)

这就是一个基本律绝格式了,只要弄懂其间方法,就不需要用诗词工具来检查格律了。诗词贵在活学活用,现在我就说诗格,(古体四言因格律甚宽 “ppzz,zzpp”,在这里暂且不说。)就五言、六言、七言,平韵还有仄韵的,因为填词也有很多仄韵的词牌;譬如蝶恋花、玉楼春等等....也是依照仄韵诗格来的,所以我们不可忽视仄韵诗格,还有六言诗体。这些诗律句型不下数十种,如果记下来相信我们大家都很难背下来,只有找到其间的组合公式,就好记多了。

例如唐朝杜甫五律<<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黒,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錦官城。“

请读熟此诗,它的节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个循环,即:“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国人常以甲乙丙丁来代表律诗的四种句型)

关于诗词格律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注意粘对与正反叠声(音步、音节、停顿点)相呼应就行了。下面就介绍几个简单的识别与使用方法 (p代表平、z代表仄): 二,相粘

就是基偶句相粘(这里是指第二句与第三句为例来说的),偶数句,也就是第二句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下句就必须用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句末三个字必须来一个180度翻转) 其间二四六字处要与上句声调相同,一三五不论。也就是仄对仄、平对平,此谓之粘。注第七字白脚处必须用仄声。(此为平韵脚格式用,仄韵脚格则相反)

三,对句与拗救

基数句如果是仄起,也就是zz(仄ze)开头,那么承句就必须用平(ping)起开头,也就是pp开头。

当然首字可平可仄,但必须要注重音阶互补,如果平起 ppzzzpp 第一字改仄声调的话,那么第三字换为平声可以缓冲音阶的跌宕,也就成了zppzzpp此为【当句救】。

当然也有不需要更换的如:pzppzzp 像此句第三字就不能用坳救了,如果要救,必须用第五字作辅助,也就成了pzzppzp 。

如果第五字不作辅救,那么这句就成了孤平句:pz.zpzzp 说来,也有人认为此句不是孤平,那么我去掉前面的两个叠声作五言看也就成了zpzzp 五言孤平句。

隔句救

如前面的使用了拗句,在下一句用拗句补救。如:zppzzpp,pzzppzp 此为【隔句救】。

四,孤平

顾名思义:大凡介于两个相叠仄声调之间只有一个孤立平声调者谓之孤平。

还有就是除却平韵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调者,谓孤平。此类只适用在五言句中作识别。

zpzzp, .zzpzz 皆为孤平 ,望大家今后多多注意。

二】浅谈诗词中应仄(z)可平(p)处的择声用法

众人都认为:大凡词句格都倚诗律句格为型,含,四、五、六、七言句格,如尊音程与声律过渡转换,一般首字与第三字处应仄可平、应平可仄,只要不伤句格与不滞于音阶流程,亦可为之。(第五字处适可而为)纵观前人之词,亦有此为者甚矣。荐大家为词莫太过限于词格,诗律亦可为,词律又何不可为呢?建议大家只需在韵步与音程上处理好就可以了。八字句有作豆领时必须首字用仄,其它诸如九字、十字、也有作豆领、二领七言六、三断句,四五断句等等依此类推。只要合乎句格与于音韵流畅亦可。

观前人之佳作,亦有用拗句者,相与更觉着音阶上处理的更妙,一般太过遵守定格者,于韵步音程上反显凝滞,如:ppzzzpp亦可为zppzzpp 如此于起句上用上声或者去声于声步上更显气势。此在句意转承时音阶过渡的特殊情况下使用效果更好。

一般来讲奇数处可以放宽平仄,七言一、三、五、(在不伤句型与避免孤平的情况下,可以为之)六言稍许与七言微异需观词谱来决定了,五言一、三字处等同七言句格的变化。

现浅谈诗词中应仄可平处的择声用法:

大凡诗词中四、五、六、七言句型都有应仄可平,应平可仄之处。一般首字处应平可仄的如:ppzzzpp 可转换为 zppzzpp 第五字处仄声不可换,应避免三平尾。其它的句型可依此类推。

现排七言句型演变如下:(p代表平、z代表仄)

仄起平收句型

zzppzzppzppzzpzzpppzp pzzppzp

仄起仄收句型

zzpppzzpzpppzzpzzppzz zzzppzz

平起平收句型

ppzzzppzppzzppzpzzzpp=

平起仄收句型

ppzzppzzppzppzpppzppz=(也可为,但于音阶流程来讲第一字处

换仄似乎可使起手高亢一点,标=的同理)

五言:

zzzpppzzpp

pppzzzppzz

ppzzppppzp zppzp

zzppzpzppzpzzpz

六言:

zzppzzpzppzz

ppzzpp zppzpp pppzpp=

标=: 因仄声音阶掉单,于音阶声步失衡,除非特殊情况下少用

四言一般作为对句使用,就要按照词谱格式稍许变通。第一字可放宽 三字处酌情处理。

1) 用韵原则

① 以押平韵为原则。

② 七言绝句的第三句决不可用韵,

2)允许借韵。“借韵”又称作“衬韵”,就是说,绝句(包括五绝)的第一句,可以不押本韵。

3)学会选韵

險韻:在平水韻中,凡字数相对较少又没有阾韻的韻叫“险韻”。没有邻韻的意思是:此韻的韻母和其他韻母都不一样。如“五歌”韻,其音为“ge”;“十二侵”韻,其音为“qin”。这两个韻都谓之为险韻。

用韻:一般习惯,凡五绝、五律大多数首句不入韻,是以体现五言格律诗之风骨。七绝、七律大多数首句入韻以体现七言格律诗之流畅。对于词,则按词谱要求

古诗写作技巧

填写,不要随心所欲的选韻或避韻。作诗则要注意选韻:

篇三:例谈于古诗词鉴赏中汲取写作技巧

例谈于古诗词鉴赏中汲取写作技巧

作者:吕晓春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19期

【内容摘要】我国的古诗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其创作手法也非常多样,凝结着古代文人先贤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也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一条可取的捷径。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写作技巧 同步提升

我国的古诗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其创作手法也非常多样,凝结着古代文人先贤精湛巧妙的写作技巧。而如何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也是广大语文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其所蕴含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一条可取的捷径。以下,笔者举例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描景物,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感受和情感,把这种写作方法常谓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在抒情记事类文章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恰当的把人物描写与客观环境描写结合起来,让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于情景交融中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章法严谨,用语流畅而工整,把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抒发抒巧妙融合,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这首古诗的鉴赏后,接着就这首诗的写作方法给予了学生对记事抒情类文章在写作技巧上的指导,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于写景中抒情,将抒情与写景互衬的写作方法,并设计了习作——《美好的校园生活》,结合本次习作的主题,我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概况可激起学生写作灵感的关键词,有的学生提炼出了“美好——难忘——友情”,有的学生提炼出了“美好的校园——感人的故事——奋进”……通过鉴赏、设疑、构思、提炼等一系列活动,学生顿时有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然后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语言积累库,选取优美恰当的词语、借助适当的修辞技巧、运用寓情于景的方法、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结果全班同学的本次习作效果令我惊叹,既是平时懒于习作、语言功底较弱的学生也写的非常生动,表达出了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真情实感。

再如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被无数读者所称赞的千古绝唱,同样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方法的典型诗作。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图,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但诗中并未直白的叙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处处景物却在气氛上刻画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意境。旅者那种思乡的愁绪,旅途的孤寂跃然纸上。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正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二、虚实巧结合——给文章增添不一样的精彩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正如国画中的明暗对比,唱歌中的轻重缓急一样,就是通过这种虚与实的结合达到一种变化起伏之美,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丰富的内涵,而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使文章产生不一样的精彩。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片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笔者在指导学生深入鉴赏《桃花源记》的文本中,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借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此文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围绕《桃花源记》在写作上的技巧,笔者在接下来的习作指导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如何巧妙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此文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景物描写令人难以忘怀。而且此文的结构也颇为巧妙,开头将文本主人公的时代、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文本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神奇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陌生,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也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写得很具体;然后在结尾巧用虚实结合:“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

读信,激发情感,热泪盈眶,联想外貌,再现形象,将远距离的人物拉至近前,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再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由此可见,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能把对人或物的虚实描写与文本的核心思想紧密关联,使文本思想更加鲜明深刻,文章意蕴更加优美生动。不难看出,通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其写作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一箭双雕”之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古诗词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有可借鉴之处。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汲取写作技巧,不失为一种能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升的好方法,语文教师不妨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将写作技巧的指导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双向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宝童. 古诗词鉴赏中的“导”与“悟”[J]. 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7期.

[2] 朱琪. 优化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年6期.

[3] 毛秀芹.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水平提升的策略[J]. 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7期.

【本文系甘肃省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首批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立项号:GS[2014]GHBZ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学)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