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陈情表的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17:56:12 写作技巧
陈情表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陈情表-配套作文

向《陈情表》学点写作技巧

一、生活写真感情真挚

作者先不提出请求,而是先在感情上作好充分的铺垫作者从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出发,叙写了幼年的孤苦,祖母对他的抚育之恩、祖母的晚景凄凉,家中的苦情,尽孝的“乌鸟”之情,尽忠的“结草”之情,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之情,情情交织,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愿乞终养”的心愿后人称赞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正因为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侧动人”的效果。

两位母亲

20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湖北考生

我有两位母亲,两位同样崇高而伟大的母亲,生母和后妈。然而,高考的一份档案表上只允许填一个。我必须选择,虽然这是令人痛苦的。

我不能放弃生母,她是我的生母,是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做人的权力。而我,是她生命的延续。

虽然她和爸爸离婚了,我跟着爸爸生活,但我经常去她那里小住一段日子,她自然也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虽然她没有生活来源,仅靠不定期地做些小生意糊口,但我每次去时她总是倾其所有。

血浓于水,世上哪有娘不爱儿的。

然而我也不能不填后娘,她实在是对我和弟弟太好。

后娘到我家来已经5年,后娘曾经结过婚,后来又离了婚,而她的亲生孩子在幼年时便夭折了。于是,5年前她来我家是只身一人。

后娘她有工作,又存有钱,她根本无须图我们什么,但她却心甘情愿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来照顾我和弟弟,和父亲并肩挑起沉重的家庭负担。

对我和弟弟这两个与她无丝毫血缘关系的孩子,她的照顾令邻里们都感动了,我更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一切语言描述这伟大的非血缘关系的母爱都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我,我在父母离婚时判给生母,只是跟着父亲读书,所以我与她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我总记得,有一次我打完篮球回家突然“抽筋”,她看到后立刻用毛巾浸滚开的水给我在筋鼓起来的地方敷,结果我亲眼看见她双手烫起了水泡??

她曾和父亲怀了一个孩子,但因为我和弟弟,最后这个还未出世的小弟弟或

是妹妹被打掉。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也将是我一生的愧疚。是我和弟弟扼杀了她的血液在这个世界上流传的权利,然而她待我们一如从前,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正是如此,曾叫她“姨”的我和弟弟,早已经改口叫她“妈”了。

双份的母爱摆在我面前,都是这样无私、博爱而伟大。这爱越是深,我越是觉得沉重,我不可以对不起她们中的任何一位,但我又必须从中选出一位来,我只觉得这选择真的很难很难??

评点: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我们写作文,尤其写记叙文,就应该关注生活,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情感。2002年湖北考生满分作文《两位母亲》塑造了两位同样富有爱心,温柔善良的母亲形象,全文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生活中母爱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怎一个“情”字了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书信表意容易达情

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不友。之所以如此,除了它们写出了真情实感外,与它们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书信体”,也密不可分。书信是思想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高考话题作文中,如文体不限,不妨采用这种书信的形式事实上,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每年都有书信体。

谏屈原书

20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屈公: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您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人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

想来老前辈过于执拗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尚且留此后手,您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何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呢?倘若不愿漂洋过海,去开洋荤,还是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的。

一曰:弃官从文。您的《离骚》、《天问》、《桔颂》,名满天下,以此作为招徕,哪个文人墨客敢不趋从?倘若办个补习班,不要说十几条干肉,就是

要几百元,上千元,以您的威望,谁不乐得屁颠屁颠的。到时,弟子们再发表发表文章,炒作一下,您岂不名利双收?乐哉乐哉!您老可曾听北大方正的王选说过:“近年来,我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我每年都会多一个头衔,三料?院士?。”此为方案一。

二曰:半官半隐。若您老不以官位为念,不妨在政府挂个公职头衔,领着俸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弄个三妻四妾,儿孙满堂。这个一声“爹”,那个一个“爷”,为了儿子、孙子、票子、车子、路子,哪有闲心“上下求索”?此为方案二。

三曰:以“油”润官。若您矢志不移,立意为官,那须得加点“油”,有所禁忌。真话、实话、兜底话,切切不可说。若烽烟四起,您得唱“火烧旺运”;若起草文书,您得颂德歌功。对主上的嫔妃,谁个得宠,便要专事奉承。要知道,裙带风、枕边风,比那十二级台风还强。君不见,红塔集团的诸时健不就是唯夫人之命而行事吗?实在不行,得暂收良心,忍痛割爱,将婵娟恭送,以博得“皇恩浩荡”。以您为文之精妙,奏陈之机敏,定能博得赏识,那靳尚、令伊子兰、司马子椒之流,何在话下?不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罢了。此为方案三。

以上三策,老前辈可任选其一。如今观念飞转,切不可固守一志;况您伟岸身躯,一旦没于流水,芸芸众生何其痛惜哉!

区区小子,扰耳前辈,不胜惶恐。

即颂

回心转意。

晚生子虚顿首 某年某月某日 评点: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是借古人的酒杯浇现实的块垒,意在反讽现实。作者劝屈原“弃官从文”,或者“半官半隐”,或者“以‘油'润官”,实则是借此以针砭时弊,文章的构思之巧令人赞叹。

整句练习

人间自有真情在

《陈情表》《项脊轩志》 《与妻书》

真情是什么?真情是李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滴血泣诉;真情是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的悲恸长号;真情是林觉民“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的剑胆琴心。至性至情而至真。唯有真情写真人。

篇二:就《陈情表》谈应用文写作特点

透过李密的《陈情表》谈、看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11机制2班 XXX 20110607237

李密的《陈情表》是我们中学课本的一篇文章,当时学完《陈情表》,我的感触还是非常深刻的。文章大体意思: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下面我就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应用文的写作特点。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一段讲述了李密非常悲惨的童年,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可以看出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性。应用文要求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真实性是应用文体写作的生命之所在。只有真实地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各种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它的文体价值才会有效地实现,否则就会失真,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危害。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大概意思是: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体现了应

用文针对性的特点,应用文写作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是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有着明确的特定接受对象,有强烈的针对色彩。从文种选择、格式安排到语词的运用,都要针对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而有所选择与取舍。在这里李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家奉养老母。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体现了应用文写作的时效性,时效性包括应用文的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三层含义。所谓时代性,是说它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所谓及时性,是说它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写作任务,延期则会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贻误工作。所谓作用时间的有效性,是说它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直接作用,写作目的实现了,其直接效用就会随之消失,文本就变成了档案材料。

就整篇文章来说,体现了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整篇文章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向皇帝说明要在家奉养老母,暂时就不能去为辅佐皇帝了。实用性是指要交代本篇文章的主要任务,应用文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经济活动要写分析报告,要写经济合同;法律行为要写起诉状、答辩状;礼仪活动要写请柬、祝贺信、贺电,死了人要发布消息要写讣告,开追悼会要写悼词,婚丧喜庆要在门框张贴对联;开会要发通知,有重要事项请求上级答复批准要写请求。总之,为了办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某项经验,疏通某一情感,达成某种协议,都必须选择适合表达的具体文种,讲求实效。可以说,每种文体都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应用文不是供人审美、供人欣赏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骚客比试高下的文体,而是供人实践运用,达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体。

另外从整篇文章来讲还体现了应用写作的规范性 ,整篇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经历。文学作品只有体裁上的区别,而在同一体裁中可以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反对格式雷同,走程式化道路。但是,应用文恰恰在格式上具有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 规范是指应用文的内容结构和文面格式有规律可循。应用文的内容结构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如写计划,一般先写目的,然后再写具体任务、目标、措施、时间、步骤;写消息,一

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形式,即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前面;写调查报告,一般先介绍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对象、调查的时间和地点、调查的方式,然后再就调查的问题分项阐述。应用文的文面格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固化并被指定的规范格式,如公文格式,司法文书格式,合同格式等。另一种是惯用格式,虽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格式比较稳定一致,比如一些会议文书、财务文书和事务文书等。

综上所述:从《陈情表》这篇文章可以体现出应用文写作的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规范性等等特点。由此可见应用文是学习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一种文体,简洁明了,易于交流。

篇三:《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

一、 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 目标与解析

目标定位: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

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

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

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

度评价将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馑肌?/p>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