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元曲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23:37:11 写作技巧
元曲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元曲五首1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高效课堂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2013年3月20号

课 题:《元曲五首》:《刺世》《秋》

班级____ 姓名 编号:18 课型:新授课 编制人:杨俊芳 审核人签名:

【自研课导学】课题:《元曲五首 》课时:第一课时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自读自悟《刺世》《秋》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1)查找元曲的有关常识。(2)查找元曲创作背景。

自主积累:1.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2.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自我感悟: 分析元曲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晨读课:(45分钟)

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产生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2. 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 通过诵读,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检测: 小对子互查,组长抽查,老师抽查。

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常识、元曲的风格及代表人(2)准确分析表现手法,深切体会作者情感

【展示课导学】

1、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2、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3、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4、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5、 差强人意:(1)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2)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1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

·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变徵(zhǐ) 沾黏(nián) 钱囤(tún) B、醺醺(xūn) 粼粼(lín)夜阑(lán) C、攘攘(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ráng) 蛩 (qióng) 密匝匝(zā) D、鞋履 (lǚ) 命窘(jiǒng) 和(huó)露摘花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人皆嫌命窘②水晶环入面糊盆

③葫芦倒提稳④重回首往事堪嗟

⑤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发展题

3、默写

①____________ _,轻烟老树寒鸦。 ②一春鱼雁无消息,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_,掩重门暮雨纷纷。 ④_____________ _,断肠人忆断肠人。 ⑤百岁光阴一梦蝶,____________ _。 ⑥看密匝匝蚁排兵,______________ _。

·提高题

4、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习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小令共写了几种事物?具体指哪几种?勾勒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 ③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④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6、 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8、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2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日反思)

6、 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8、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3

篇二: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与《西厢记》解读

、关于元杂剧

1、元曲:杂剧+散曲。散曲=小令+套曲(又叫套数,由多支曲子连贯组成,可供配乐歌唱,是元杂剧的主体部分)

2、元杂剧:

①概念及产生:元代戏曲形式,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融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②结构特点:①一般每本四折,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不受时空限制,一折相当于话剧的一幕,大多包括较多场次,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楔子一般篇幅短小,位置并不固定,一般加在幕前演出,介绍故事的由来,相当于序幕;也可在折间演出,类似后世的过场戏。②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子,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即曲调的名称,类似于词牌,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有宫调名。

③剧本组成:

A)曲词:剧中人的唱词,杂剧的主体部分,是在诗词、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句法、韵脚等填写的唱词。除楔子可同由次要人物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特点是:a)有严格韵律,以符合演唱要求;b)可衬字或增句,以利自由地表情达意;c)语言通俗凝练;d)每折唱词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B)宾白:指人物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由白话或部分韵文组成,因杂剧以“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

C)动作名称: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等的舞台说明。

D)角色名:旦(女角,正旦即指女主角,另有花旦、老旦、刀马旦等),末(男角,正末即指男主角,另有外末、副末、大末、小末等),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丑(滑稽角色),卜儿(扮演老年妇女),洁郎(扮演和尚)

元杂剧正是通过曲词、宾白、演员的表演来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旨的。

二、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元:①关汉卿《窦娥冤》②马致远《汉宫秋》③纪君祥《赵氏孤儿》

明:④高明《琵琵记》⑤冯梦龙《精忠旗》⑥孟称舜《娇红记》

清:⑦李玉《清忠谱》⑧洪升《长生殿》⑨孔尚任《桃花扇》⑩方城培《雷峰塔》

三、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元:关汉卿《救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出闺记》

明: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

清:李渔《风筝误》

四、《西厢记》解读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1.王实甫其人其作: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

厢》)。

2.《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到了北宋,北方出现了董解元创作的的《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不免偏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至于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虽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地方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描摹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唱词说白的生动、泼辣,是说唱家的长技,但通俗有余,优雅不足,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

3.《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4.《西厢记》主题思想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5.《西厢记》结构安排与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人物形象塑造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剧情层次,拟小标题,并说说切分的理由,

以别宴前后的时间发展为线索,精心安排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崔莺莺送别的心情。依据时间及剧情发展,本折分为四个层次:

1、送别途中。共三曲两科白。写赶赴长亭路上的情景。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

2、长亭饯别。 共八曲五科白。写的是在长亭别宴上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崔张二人痛苦无奈的心情。

3、长亭分别 。 也是六曲五科白。写的是莺莺对张生的嘱咐。

4、别后目送。共两曲。写分手后莺莺心情。

崔莺莺的性格形象:①重爱情、轻功名,充满叛逆和反抗精神②忠于爱情,坚贞不渝③多愁善感④真挚多情、温柔贤慧

--------------------------------------------------------------------------------

篇三:元曲五首2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高效课堂高一年级C段语文导学案2013年3月27号

课 题:《元曲五首》:《秋思》 班级_____ 姓名 编号:19 课型:新授课 编制人:杨俊芳 审核人签名:

【自研课导学】课题《元曲五首 》 课时:共四课时第二课时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完成如下任务:自读自悟《秋思》

资料准备:(1)查找元曲的有关常识。(2)查找元曲创作背景。

自主积累:1.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2.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自我感悟: 分析元曲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晨读课:(45分钟)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产生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2. 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 通过诵读,体会语言,

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检测: 小对子互查,组长抽查,老师抽查。

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有关常识、作者及创作背景。(2)准确分析表现手法,深切体会作者情感 (3)景物的特征。(4)抓住关

键词、关键意象,解读每支曲子的内容。

【展示课导学】

29、七手八脚:形容很多人一起动手。也形容人多手杂,非常忙乱的样子。3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1

地步。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32、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弗朗西斯 培根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

·基础题

1 .默写

①_____________,轻烟老树寒鸦。②一春鱼雁无消息,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掩重门暮雨纷纷。

④______________,断肠人忆断肠人。⑤百岁光阴一梦蝶,_____________。 ⑥看密匝匝蚁排兵,_____________

·提高题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3分) ○1

○2。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5分)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拓展阅读】白朴

白朴(122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澳州(今山西曲沃),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又是著名文士。白朴出生时,金王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八、九年后,为蒙古所灭。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长成后,家世沦落,郁郁不欢,不复有仕进之意,几次拒绝了官员的荐举,漂流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在他的词和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

白朴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家庭,少年时又随著名诗人元好问学诗词古文,在传统的文人文学方面有相当好的素养。在元代,他是最早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作家。他的剧作见于著录的有十六种,完整留存的有《墙头马上》与《梧桐雨》两种。另有《东墙记》,经明人篡改,已非原貌;此外还有两种剧本残存有曲词。从内容来看,白朴的杂剧大半是写男女情事的。

散曲的产生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阅读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2

35、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讲道理。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

又一代。---培根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