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批判及范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12:56:16 高中作文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批判及范文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批判及范文作文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批判及范文

(橘郡中学 师硕)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优秀高考作文命题之特点

尽管有北京的“名师”说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大而不当”,但我觉得,很难说广东的这道作文题好还是不好。印象中,自2011年“回到原点”作文题目大获好评后,广东自主命题的高考作文题目,便渐趋稳定与平常,再难予人深刻印记。

好的作文题目是很难产生的。回顾这些年我国高考最受赞可的作文题目,大概有二:一曰2011年全国卷之“诚信”,二曰2011年广东卷之“回到原点”。这两道成功的命题,同具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者题意简明。题意“简”,则限制语辞寡,故考生能少受羁绊而自由发挥。题意“明”,则指向明确,故考生能够迅速明悟题旨无需吃力猜测或含糊解读题意。中国高考作文题目,往往有两个不好的特点:一是限制词太多,如“雕刻心中的天使”的“雕刻”、“心中”、“天使”,又如“不要轻易说不”的“不要”、“轻易”、“说不”这些限定词对考生思维的钳制是非常大的,若能改为“天使”、“说不”,则大能释放考生之思维;二是题意模糊,令人费解,从而使高考作文成了审题定胜负。如今年安徽卷的“蝴蝶翅膀的颜色”神题,实在令人“二丈和尚摸不着脑袋”。纵观“诚信”与“回到原点”高考作文题目,它们都很好地剔除了“限制词多”与“题意模糊”的弊病。

二者思辨性强,可论辩空间大,正反多元立意皆可。就此而言,“回到原点”要胜于“诚信”,因为“原点”可“回到”可“回不到”,“诚信”却是必须恪守的。当然,孙绍振教授称赞某考生的“对日本(军国主义)不能讲诚信”的立意,则另当别论了。

三者有极强之时代性。无论是“诚信”还是“回到原点”,都紧贴时代脉搏,具有极高之时代命题价值。“诚信”产生于诚信缺失之年代,“回到原点”则诞生于远离原点之时。这种强烈的时代呼唤,很容易触发、唤醒考生的生活体验与深度思考。故而考生有话可写,写而有感情有思索,有热情(感性)有冷峻(理性)。具此三特点之高考作文题目,考生常能情思翩跹,故而佳作迭出。

 

二、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之特色

广东近几年之高考作文命题,皆遵循此“简明”、“思辨”、“时代”三者而构设。而此三者,正是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卓然独立之特色。尤其是在“思辨性”与“时代性”上,称之为“引领全国”亦不为过。对比今年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的主题现成式作文命题,广东卷的“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是‘近’还是‘远’”的思辨性和时代性是要远远胜出的。2012年的“活在这时代”,2013年的“捐助与是否接受捐助”,2014年的“科技与情感”,都具有很浓厚的思辨性和时代性。在这一点上,放眼全国,广东可谓“独领风骚”。而能够形成这种作文命制“传统”,应该与广东自古以来、近现当代尤盛的开放、包容、创新、与时俱进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对多元价值的包容并蓄,对现世社会的积极干涉,很自然地表现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辨性”与“时代性”。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显然继承了“思辨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整个题目材料,没有预设立场与主题,而仅要求考生对“信息时代,感知自然有不同途径,那么,自然与我们的距离是‘近’还是‘远’”这一论题作出思考与判断。命题者只提供“论题”,而由考生自行选择“论点”(观点),这是非常科学的现代命题方式。基本上,所有优秀的高考作文命题皆由此而产生。因为,一个科学、严谨、完整的论辩过程,应该包括“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四个部分。以往中国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砍掉“论题”,直接给出“论点”(观点)。这样做的极大危害是重创甚至毁灭思辨性,迫使考生不得不顺从命题者的“旨意”,做命题者的“应声虫”,而少有独立思考之自由与空间。而近几年广东卷的作文,皆为“命题者提供论题,考生自择论点(观点)”类的命题,非常具有思辨性,很适合考生写出“独特体验、独立思考”的作文来。而此题目紧扣“信息时代,感知自然”,则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信息时代,我们感知自然的途径多样化与便捷化;可是,人与自然的距离,是“近”还是“远”呢?此命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富于人文情怀,实在值得我们去沉思与抉择。

 

三、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之不足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思辨性和时代性的优点,可是,在“题意简明”上,它是有明显不足的。我认为,它的不足主要有三者:

一者限制词太多。

此作文题目,有“不同途径”、“感知自然”、“近”、“远”四个关键限定词,且缺一不可。(后注:据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同事说,阅卷场并不把“近”和“远”作为关键词,而代之以“结果”。此细节颇值玩味)在紧张、短促的高考场上,要考生面面俱到去顾及它们,是很苛刻的要求。都说考场作文是“戴着脚铐跳舞”,可现在不但戴着脚铐,还戴着手铐和枷,这舞就只能跳成“僵尸舞”了。我觉得,作文命题宜少设限定词,而让考生自己多设置限定词。比如“不要轻易说‘不’”,若改为“说‘不’”,自然会有思维品质优秀之考生设置“不要轻易”之限定词,以体现其思维、论证之严密。这样才能诞生独思与佳作。

二者语意跳脱。

我的好几位深耕高中作文教学之朋友,一见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辄不约而同曰:“第三段的‘近’、‘远’太突兀。”我亦深有同感。如果我们细察此题目: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则可发现,此题目之关键在于第三段“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第一、二段是一些生活中关于感知的例子,但又通过“……,却(但)……”的转折句式来强化转折后的句意,以为第三段之问题的抛出作铺垫。这种由“现象”而至“问题”的命题设计,并无不妥。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命题形式。

但如此形式“自然”之命题,被我的朋友们质疑为“突兀”,则说明它其实是不自然的。这“不自然”从何而来?我想,最起码的,此题目之语意衔接不连贯,表述不通畅,故而予人语意跳脱之突兀感。谨举二例:

①第三段第二个“自然”后面宜加上“与人”,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与人)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如此则句意明确、通畅许多,而少了那一种跳脱感。当然,这是微瑕。

②第一、二段无“近”、“远”之词与意,而第三段却突然亮出“近”和“远”来。这样的急转暴变,使人觉得跳脱感非常强烈,难以理解与认同。这是此作文题目之大不足。若第一、二段点提“近”、“远”,则此不足可以消弭。

三者不合逻辑。

语意的跳脱,可以通过修改语句来完成。但此题目语意跳脱之根源,乃为内容之不合逻辑。若不在逻辑上理顺,则单靠修改语句无济于事。

此题目之不合逻辑,可作如下约略之分析:

①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

此句意在强调亲临其境“感知”自然所能感知的范围较小,与自然之“近”、“远”无关。

②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此句意在强调以科技手段“感知”自然的不足,也与“近”、“远”无直接关联。

③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此句意在强调亲身感知自然的缺点,说明了能“感”自然不一定能“知”自然。这里其实涉及到“感知”的不同层次内涵的问题。“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属于“感受”的层面。而“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则属于“(格物)致知”的层面。无论是“感受”自然,还是“致知”自然,都与第三段的“近”、“远”无关。

④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此句意在强调以科技手段“致知”自然的缺点——无法真切感受自然。这也与第三段之“近”、“远”不同义。

综合以上对题目材料前二段四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前二段写的是以科技手段及亲临其境两种不同感知自然方式的各自的优缺点,它们与第三段所言的自然(与人的距离)的“近”、“远”是不同的,不能直接对应勾连。但命题者却将之生硬拼接在一起了,这样就形成了如下的表述:

可利用科技手段感知自然,也可以亲临其境感知自然,它们各有优缺点;那么,我们与自然的距离是“近”还是“远”呢?

这样的表述存在着逻辑性的错误,前后语意无法衔接。尽管命题者在“近”与“远”二处加上双引号,以指此“近”与“远”有特殊含义(或许命题者于此双引号竟无“特殊含义”意,而仅作“强调”解);但就高考作文命题而言,这种需要引申理解的做法,是不适宜的,它会无谓地增添审题的难度,压抑考生的发挥。

为使此题目语意畅顺、符合逻辑,我们也许可以这样修改此作文题目:

看天光云影,能測眼前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全球天气近在眼前,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近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近在眼前,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与我们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这样修改之后,语意与逻辑会更简明、连贯些。不过,我觉得高考作文题目篇幅宜短不宜长,关键词、限定词宜少不宜多,故此题目作如下修改或更好:

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科技而不是亲身去感知自然。那么,自然与我们是“近”了,还是“远”了?

我觉得,这样修改比较符合“简明”、“思辨”、“时代”之优秀作文命题之特征。

 

四、“感知自然”浅析

此外,对于“感知自然”的含义,我亦以为有商榷之余地。题目材料中有“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此二者,是否属于“感知自然”呢?

“百度百科”中对“感知”的定义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感知器官”则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第六感官等”。

如果依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我们“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皆不属于“感知自然”。因为我们感知的客观事物是电视、网络中关于“全球天气”、“生物”之信息,而非“全球天气”、“生物”之自然客观事物。既然没有“全球天气”、“生物”这些自然的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我们脑中直接反映,那么,题目中所言之“打开电视感知自然”、“轻点鼠标感知自然”,是不能成立的。正确、严谨的表述应该是“打开电视,感知关于全球天气的信息(而不是感知全球天气)”、“轻点鼠标,感知关于生物纲目属种、迁徙演化的信息(而不是感知生物)”。

这种观点看似荒谬,实则乃事实。明白它,我们就能合理解释一些信息时代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现象。比如,身处信息时代,人们随时能以微信、微博等方式密切联系、交流,可为什么人情反而冷漠了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科技数据信息的密切联系和交流,而不是“自然人”的彼此晤面的联系和交流。所以我们不能由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第六感官等去直接感知彼此,亦无从产生温热、立体、沉挚的人与人之深厚感情。又比如城市人若整天“宅”在钢筋水泥玻璃建筑里,仅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科技去“感知”自然,那是极可笑的。那不叫“感知自然”,那叫“认知自然”。没有对“客观事物(自然)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不能“感知自然”的。

人天生具有自然属性,对自然抱有天生之好感。感知自然之所以为我们喜爱,正在于它契合我们的自然属性,使得我们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慰抚,从而产生眷恋与喜悦之感情。或者我们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的婴儿。”自然如母体,人类如母体之胎儿。胎儿可以脱离母体而独立成人,却永远无法割舍对母体的依恋。而我们,无论如何长大成人,内心里都有着永恒的“婴儿情结”。我们都是“永远的婴儿”,无论我们的外表如何强壮、独立,都渴望回归自然,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安睡。我们看婴儿抱在母亲怀里的时候是最安静的,正是这个道理。回归自然,这是人类永恒的期盼。尤其在繁嚣之现代都市,人们渴望摆脱尘嚣,得一刻回归自然之愉悦。故而所谓“感知自然”,其实是我们对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回归,这是“打开电视”、“轻点鼠标”所不能达到的。

正因为此,我上文提到这道作文题目“富有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正建立于我们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关怀上。其实,广东高考作文命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富有人文情怀”。“回到原点”,“活在这时代”,“捐助与是否接受捐助”,“科技与情感”,“人与自然的远近”,无不是此类既富于思辨性、时代性,又富于人文情怀的命题。故而广东卷之作文,可理可情可情理交融,文体包容度极大。

当然,有人会说:“我确实是‘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就能真切感知自然啊,你怎么解释你上面的观点呢?”其实,很简单。有的人之所以能“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就能“感知自然”,是电视、网络上关于自然的影像、文字等信息唤起了他们曾经的感知自然的记忆与情感。或者,是引发了他们对此类记忆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他们肯定曾亲临其境去感知此类自然或类似之自然。正如你曾挚爱某人,若干年后执其照片而睹物思人,也要情动于衷,热泪盈眶的。若你从未与此人发生亲近之接触,却对其照片大发痴情,则非正常也。肖复兴在《重听张蔷》一文中写道:

重新听张蔷的歌,其实已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融入了主观的情感和印象。重新听张蔷的歌,其实是在倾听自己的记忆,只不过她歌中的青春和自己的青春叠印在了一起,她的歌声中顽固流淌着过去的那些日子的光和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是歌声唤起了我们对消逝往日的追思和缅怀,但若无往日之经历,则今日听歌亦无感也。同理,是电视、网络等关于自然的信息,唤醒了我们曾经感知自然的记忆与情感。若无往日亲临其境之感知自然,则今日观看再多电视、浏览再多网络,亦无深切感知也。

然而,依然有人会说:“我确确实实是透过电视、网络等感知了自然。”此言应该是事实的。我们凭借电视、网络等信息科技去感知自然,是可以的。因为人类具有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它们确实能够使我们从模拟、仿真自然的信息科技里“感知自然”,甚至连我们自己都误以为这就是对“自然”的感知。只是,我们从这些信息科技了“感知”的内容,相比于亲临其境的对自然的感知,却是枯乏单薄、失真严重的。即使科技再发达,也很难完全仿真自然。

我们可以阅读宗白华先生《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中的几段话,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

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除非照相者以艺术的手段处理它)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

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我前几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院里徘徊了一天,看了许多荷兰画家的名画,以为最美的当莫过于大艺术家的图画、雕刻了,哪晓得今天早晨起来走到附近绿堡森林中去看日出,忽然觉得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么叫做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动、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那么,一定有人要说我是艺术派中的什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了。这一层我还有申说。普通所谓自然主义是刻划自然的表面,入于细微。那末能够细密而真切地摄取自然印象莫过于照相片了。然而我们人人知道照片没有图画的美,照片没有艺术的价值。这是什么缘故呢?照片不是自然最真实的摄影么?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而照片又确是没有图画的美。难道艺术的目的不是在表现自然的真象么?这个问题很可令人注意。我们再分析一下。

(一)向来的大艺术家如荷兰的伦勃朗、德国的丢勒、法国的罗丹都是承认自然是艺术的标准模范,艺术的目的是表现最真实的自然。他们的艺术创作依了这个理想都成了第一流的艺术品。

(二)照片所摄的自然之影比以上诸公的艺术杰作更加真切、更加细密,但是确没有“美”的价值,更不能与以上诸公的艺术品媲美。

(三)从这两条矛盾的前题得来结论如下:若不是诸大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以表现自然真相为艺术的最后目的……有根本错误之处,就是照片所摄取的并不是真实自然。而艺术家所表现的自然,方是真实的自然!

果然!诸大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并不错误。照片所摄非自然之真。惟有艺术才能真实表现自然。

诸君听了此话,一定有点惊诧,怎么照片还不及图画的真实呢?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请听我慢慢说来。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变化,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非是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照像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

艺术能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动”是自然的“真相”,所以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

宗白华先生在文中关于“照片和艺术对美的表现的差异”之理论,亦可用于解释信息科技和亲临其境对“感知自然’的差异。信息科技无从充分表现自然之饱满生命力,而亲临其境却能轻松做到。昨夜我步行归家,仰头观察路旁紫荆树垂下的一片叶子。我由它的前方而渐移动至正下方,再渐移动至它后方。每一小步的移动,那片叶子给我的“感知”都如此具体而丰满的不同。我想,这是单靠一块平面屏幕来映现图像无法达至的。人类科技将无限发达,但我觉得它们永远无法替代亲临其境式的“感知自然”。

绾言之,关于“信息时代,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自然与人是‘近’还是‘远’”的论题,我以为,若单纯以信息科技去感知自然,则自然远离我们;而现代生活方式下,我们只能更多地通过信息科技去感知自然;而亲临其境式的感知自然,已成为现代生活之稀缺与奢侈品;所以,我们的整个现代生活,是远离自然而非走近自然——这正是我们沉痛的时代之殇!

 

五、下水范文

以下是我写的一篇下水作文。我不大喜欢写出规规整整的应试议论文,而喜欢写较率性的散文。不过我也担心,如果这样的文章放在高考阅卷场上,会不会被恶评为跑题作文?另外,我不大喜欢大都市,而喜欢中小城市、乡镇山村,因为我喜欢过能悠游地观赏看蓝天白云星空明月而且罕遇堵车的生活。文中提到我对广州的看法,那是真实的。所以要坦陈我对广州的“不良印象”时,我内心里颇踌躇。其实那次去广州,我的心情不大好,看那些高架桥下的绿化树的时候,觉得它们像是狰狞恐怖的怪物。但我还是把我真实的“感知”写了。如果广州的朋友读着不舒服,那么我深表抱歉。我只能说,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但广州,无疑是一座充满魅力的美丽都市;如果我住久一点,我也会深爱上它。

 

自然远去,感知苍白

(橘郡中学 师硕)

我生活与工作的小城,处于鉴江与罗江交汇处。

小城经济落后,但胜在工业少、城域小,故而污染轻微而多存村郊景象。除去城中心之部分,其余实则城市化之村庄。

与大城市之“城中村”不同,小城之“城中村”,为半城市化之农村。是以,虽日渐楼房耸立,但乡野土路,荒榛杂草,菜畦花树,依旧顽强存留其间。有条件之人,依然过着半耕种半城市的生活。条件更优裕之人,则创造条件也要过上半耕种之生活。如我认识的一户人家,男主人为某富裕单位之领导,女主人为中学教师。他们在城中心有极好之商品房,却愿意住在江畔的小洋楼里,为的是下班与假日,可以在楼前江滩自垦的菜地里种菜栽花。他们很喜欢这种生活,菜地里的劳作使他们获得“八小时工作”所无法给予的乐趣。他们不但实现了蔬菜自足,还亲触了自然,感知了自然之美好。

我能体会他们的幸福。尽管我仅是“蜗居”城市的谋食者,无力去过他们那种半耕种半城市的诗意生活,但我出身农家,曾深切感知过这种亲触自然的惬意。记忆中某个盛夏的午后,母亲在故乡的坡地里栽种番薯苗。栽种番薯苗要先用耙子将稍粗的土坷垃敲碎。我想帮母亲忙,于是脱鞋裸脚踩在土坷垃上——啊,那种感觉,如果你不亲自去试一试,是永远无法体会的!那些经晌午太阳晒微烫了的土坷垃,踩上去,脚底酸酸麻麻痛痛热热的,说不出有多舒服。特别是那些碎土填满脚丫的时候,你会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觉着自己就是无穷自然的一部分。而泥土的腥香,扑鼻而来。

这种亲触自然而获得的深切感知,我分外珍惜。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亦创造条件去触晤自然。我喜欢垂钓。小城的江景,所谓“碧水蓝天,渚清沙白,芳草萋萋,竹树婆娑,禽鸟翔鸣,渔舟唱晚”。于此景中作一烟波钓徒,虽渔获轻微,然一江风景,已使我醺醉。单那水的味道、水的体温、水的肌肤、水的眉眼、水的歌咏、水的瘦腴、水的性情,已是如此慰藉而丰盈了我的灵魂。我想,没有哪一幅拍摄自然的影像能给我如此深切的感知。

暑假时朋友邀我上广州。他住的小区里绿化很好,甚至有一小片移栽的老榕树林。而我的朋友,却极难有闲暇到榕树林里漫步,每日早出晚归,奔波频扑。他的读小学的儿子,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ipad聊微信,看视频,玩游戏。我的朋友也是农家出身,靠打拼在广州立稳脚跟。我敬佩朋友,却为他与他儿子的都市生活而惋惜——远离自然,缺失对自然的亲近感知,终是一种生命的残缺。

我在广州只呆了两天。离开时正在傍晚,长途大巴行驶在环城高速的高架桥上,车窗外是无尽的林立的都市建筑。暮色渐浓,一幢幢高楼里归家的都市人点亮了万家灯火,远远望去,仿如一个个亮着光的小盒子。这时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对广州的印象。我说这里很富裕、很美丽。“只是”,我补充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许多人像是住在一个个狭小的鸽子盒里,很可怜;另一个是高架桥下的绿化树长得很狰狞,竭斯底里的很不自然。”

朋友沉默。我知道这沉默里含着礼貌。但我想,朋友远离了自然久矣,对自然的感知早已苍白了罢。于是我邀请他:“放假时带小孩来我家,我们去感知真正的自然。”

 

六、后记

刚才在“百度文档”上读到一份《2015年广东省语文高考作文专家范文》,文档中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侯桂新副教授的范文《回归自然》。读罢,我大吃一惊。侯教授的这篇范文,是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的,在论证的时候,注重批判现实弊端,探析其根源及解决之道。这与我在《橘郡中学高三文3、文4班2015年高考考前作文指导资料》所提的观点一致。于是不由怅然:如果我的学生能够稍用上我的这些提示与建议,该多好呢?要写出侯教授这样的文章,必须有较厚实之文化功底,并且需要有较强之理性思维方可。我很欣赏侯教授这篇文章——这与其大学教授之身份无关,而是一种纯粹的对文章的欣赏。

 

回归自然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侯桂新)

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所谓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脱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和文化的产生。然而在人类及人类文化产生以后,人和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时至今天,随着信息化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更在加剧,以至众多人们只能通过电视、互联网去感知自然,从中了解全球的天气变化,知悉生物的纲目属种。然而,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实只是有关自然的一些知识,并非自然本身。因为,你可以从天气预报得知本地有雨,那雨点却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从网上看到一朵鲜花开放的过程,那花香却飘不进你的鼻孔。

然而许多人却满足于借助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误以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将自然视为宇宙万物运行和个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则,诚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们则普遍视自然为身外之物,对天光云影、鸟语花香多无动于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结果,人们的感官钝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润,心态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变成“机器人”。

出现这种局面,和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不正确认识有关。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自然主要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日益朝着功利化的途径发展。除了少数的文人雅士和艺术爱好者,人们已无暇静观云卷云舒,坐看花开花落。自然带给人的审美愉悦和对人性情的陶冶,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占主流的儒家文化对自然不够亲近,也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孔子曾教导他的孩子伯鱼多读《诗经》,因为可以从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不是让伯鱼更多地走出家门,从大自然中去接触这些草木鸟兽。西汉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为了专心读书力求上进,曾蛰居楼上,三年不窥园,从中体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极端重视和对自然风物的无知拒绝。儒家这种重视书本间接知识而相对忽略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的思想,无疑对许多国人长期怠慢了自然要负一定责任。

与之相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追求诗意的栖居,对今天远离自然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一剂纠偏的良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钢铁丛林的城市人,实在有必要摆脱对现代科技过度的依赖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识地回归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达成人性的全面发展。 (994字)

 

   我在《橘郡中学高三文3、文4班2015年高考考前作文指导资料》中的一些文段:

①我曾与同学们说过,我或许可以猜中高考题目。其实,那仅缘于我的一些心灵感应的经验。而更真实的事实是——我反对猜题。只要腹有诗书,何题而不能潇洒应答?猜题者,既难于猜中,纵便猜中,若胸无点墨,亦徒叹奈何。而且,命题者必然密切留意猜题者之动向,以求不使被猜中之。故而,近段时间极热之“传统文化”命题,极有可能是不考的。所谓“大热是冷”,即如是。但我们所备的“文化”素材,亦可用于高考作文中——“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大凡人生之现象与经验,皆可由“文化”思考而达至深刻也。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化是生活经验与智慧的沉淀和萃取。故而由“文化”而透视一切人事,则必有深广度而于万千作文中卓然独立也。诸子,须记

②这是李银河先生对社会现实命题的批判性思考。它并不高调,却很可能是深刻的。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该是基于对社会现实命题的思考的。所以我在讲作文时,提到一种新的写法:切入现实,批判现实

我们许多作文指导书提倡“引→议→联→结”、“正→反→联”,都有个“联”的成分。但是这些“联系现实”,并不处在论证的主体部分,而仅仅是凑字数式的次要的配角。也就是说,这样的文章所关注的还是“联”之前的宏言大论——而这些宏言大论却非针对现实命题而仅是围绕某个“高大全”式概念或“教义”而论的。所以我们的应试作文盛行假大空——不接地气,只是一味“崇高”。“吃掉自己的两块蛋糕是私欲膨胀,是不好的”,我们的高调就是这样出来的——论者没有看到这两块蛋糕是主人的权产,而且他也饿了,而只是一味要他“崇高”,把两块蛋糕献出去。这种没有现实意义的“高论”,只会制造“伪崇高”——人人都说要有爱心,都批评别人把两块蛋糕吃了,都要别人把两块蛋糕让给更需要的人,可是他自己却不但把自己的两块蛋糕吃了,还不择手段去抢别人的蛋糕。

以此模式写作文,则是一开始就强调要牺牲奉献,然后列举了许多牺牲奉献的理由(好处),然后联系现实举一些牺牲奉献的例子,于是就有了结论——我们要牺牲奉献。这是典型的“时文”!而客观的事实是:我们的许多人恰恰是不做牺牲奉献之举的。这才是我们要批判思考的社会现实。也唯有切入此现实,批判此现实,才有可能获得理性与深刻。在中国,凡提倡什么,则说明社会缺乏什么。如我们“倡廉”,则说明“反腐”形势严峻;我们评“感动人物”,则说明“冷漠”社风严重;我们呼吁“公正”,则说明“不公”现象普遍。韩愈有“不平则鸣”之论,我们现代社会亦是。但要“倡廉”,则需批判思考“为什么会腐败盛行”;要“感动”,则需批判思考“为什么冷漠盛行”;要“公平”,则需批判思考“为什么不公盛行”。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但“症”在“腐败”、“冷漠”、“不公”,而非“廉洁”、“感动”、“公正”,我们若执后者而大论特论,则所论千万言,曾无一分钱之价值,亦于“治病”无补。唯有批判思考“腐败”、“冷漠”、“不公”之成因,方得解决问题之良方。

故我们新近之作文,以切入现实、批判现实为重要,而非以“联系现实”为次要、配角、点缀。其思维流程大抵如下:

提出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反面观照现实——为什么→怎么办→总结观点

如以“知止不殆”为主题,其论证思路大抵如下:

①提出观点:我们应“知止不殆”。

②是什么:“知止不殆”的含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论述“知止不殆”的重要性。此内容可与“是什么”合成一段。

④反面观照现实:既然“知止不殆”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现实那么多“不知止”的人事?

⑤为什么:全面分析“不知止”的原因。这一“为什么”可以是多层而不仅是单层的。

⑥怎么办:根据上面之“不知止”之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一“怎么办”可以是多层而不仅是单层的。

⑦总结观点:我们应“知止不殆”。

之所以如此设计论证思路,是因为“知止不殆”乃众所周知之真理式“概念”、“教义”,过多论证之无甚现实意义。这一主题价值之所在,乃是现实人之“不知止”风盛。故而我们要反面观照现实,求得其病因,以针石济之。如此,则可使人达至“知止不殆”也。一些同学甚至老师担心,如此论证是偏离了“知止不殆”之本。此乃错矣。事物之构成,多面而非一面也,此面之病象,病根乃在彼面也。如我们要使人“勤奋”,则需治其“懒惰”之病,治“懒惰”之病,正在使人“勤奋”之义内也,并无丝毫偏离。

如此行批判现实之原则,则解决问题之原则亦同时而行矣!而所谓解决问题原则,意谓我们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解决问题之方策。解决问题之基础在于发现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基础打好,则解决问题之道亦自然而得。故而言,解决问题原则与批评现实原则是共生同步之二原则。

 

 

篇一: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分析及范文

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分析及范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判,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题目分析。

我算是一位“老”语文教师了,可对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仍是小心翼翼,生怕踩了“偏离题意”的“雷区”。我想,作为学生,就更是战战兢兢了吧。

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与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近似。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是“数码技术与珍贵‘点滴’”(数码技术对珍贵“点滴”的影响),含意则可理解为“科技与情感”(科技对情感的影响)。

借鉴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解读法,此次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可分别由内容及含意两方面审题立意。在内容上,可理解为“不同的人对微信和微博这两种网络交流方式的看法与偏好”。在含意上,则可理解为“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交流需求”。

另外,此次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也近似于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二者都提供了数种选择项,考生只需择其一项、一些项、所有项或整体来立意即可。这无疑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此解读,则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可在内容上作以下立意:

甲:微信交流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慰藉。

乙:微博的坦诚甚至尖锐的交流氛围是我们需要的。

丙:微信满足了亲朋好友间私密的交流。

丁:微博给我们提供了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

当然,也可以将甲、乙、丙、丁部分组合立意或整体组合立意,这里不作列

举。

如果在含意上立意,大概可以在“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局部立意或整体立意。如局部立意:

甲: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给我们精神的慰藉。

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营造了坦率、尖锐的交流氛围。

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满足我们亲朋好友间私密的交流的需求。

丁: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

如是整体立意,则可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改变、满足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精神需求”。当然,题目材料并没有提醒我们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的潜在危害。可我们若要深究,却要指出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下应该遵循的交流守则及其危害防范。微博上流传的“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毕福剑不雅视频”,微信中的“买面膜”等事件及现象,都是对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的交流守则的违背,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单就“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而言,我们且不论毕福剑言论的错误,可上传视频之人该是毕福剑“朋友圈”中人无疑,故而这段朋友聚会的即兴调侃视频,本该是在微信中交流的,却放在微博上公播,这就很不妥当了,有违微信、微博的交流守则,也给毕福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这就告诉我们,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固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却也有其交流守则和潜在危害的。而遵守这些交流守则,防范其潜在危害,正是我们应该思及且指明的。

题目材料中的微博和微信,有着较明显的比较意味。特别是乙的“更喜欢”,丙的“偏爱”,似乎在提示我们应该在微博与微信中比较和选择。如果这样立意,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只是,既然是选择二者之一,则需于行文中通过比较来交代清楚为什么选择(更喜欢、偏爱)微博或者微信。

也可能会有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的同学,脱离微博和微信,抓住题目中的“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而写“营造自由坦诚的评论氛围”,抓住“私密的空间”而写“保护私密”,抓住“开放的空间”而写“要有开放的交流空间”,等。对此,我只能佩服其胆量,却不敢影从。

综而言之,这次2015年广州一模作文题目,很贴合时代,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含意,无论是由微观还是由宏观,都有意可立,有物可写。如果我们要简单省事点,就顺从材料中的甲、乙、丙、丁看法中的一种好了。

只是,这道作文题目对那些没接触过微博和微信的学生,特别是山区的贫寒学生,很不公平。没有接触过这些事物,而又要写这些事物,这样,就只能说假话了。而迫使学生说假话,正违背了教育、为文的“求真”的宗旨。让没接触过和少接触微博、微信的山区贫寒学子,跟把微博、微信玩得转溜溜的发达地区学生同台竞技,这种相关知识、经验的“贫富悬殊”,其实是极大的不公平。我们的命题者来自富裕的广州,他们大概想象不到,广东还有学生买不起智能手机,没接触过微博和微信的。可是,事实正是这样。我的学生中,就有很大比例是陌生于微博与微信的。这个,希望广州模拟的命题者多加虑及。因为,广州模拟卷既然是全省推销的,便应顾及我们这些穷顾客的需求。

二、信手(随意、率性)考场范文。

微信和我

准确地说,微信和我还没有发生直接关系,但发生了间接关系。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至今没有微信。我有4G手机,也有博客,但都没有开通微信。不是我守旧,而是我觉得它对我用处不大,而且也有别的途径部分替代它们的功能。所以我就不开微信了。

但我与微信发生了间接关系。我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都在用微信,于是我与它发生了间接关系。

妻子家务繁忙之暇,喜欢刷微信,乐呵呵的。她曾给我欣赏她微信上的小学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照,让我羡慕不已。相比之下,不玩微信的我,小学同学星散各处,音讯寂寥,无从访觅。有时看她很沉醉地聊微信,我就想:这也是妻的一种精神享受啊!

但我还是没有开微信。我生性好静,平时忙于教书、读书,不愿把时间耗在微信上。去年末,我的正读大三的学生回校聚会。他们告诉我对微信的普遍感受:“很浪费时间!正在上课,每隔五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看看上面挂了什么新内容。”我听了,暗暗庆幸自己不开微信。

我知道微信是亲朋好友间极好的交流方式。可我也觉得,感情的维系,并不一定要仰赖于时时刷新的微信。鲁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之慨,而我板起手指头细算,则很自豪自己有六位知己。我的这些知己,都不在微信上联系感情,甚至逢年过节,亦无客套问候。可彼此都知道对方是知己,在心里盛着,永不褪色。我有一位远在大城市打拼立业的知己,我们的友谊近三十年了,平时我们各忙各的,几无联系,可我们都把彼此当兄弟看。

而且我知道,微信上的“朋友圈”,成分很混杂,并不全是“真朋友”。我看网上报道说,一些人无论见了谁,都要拉进微信“朋友圈”,为的是卖面膜。这就恶心了。我问妻子有没有这种事。她说有啊,但不理它就行了。但她又说,有一回她在“附近的人”里,看到了她单位的一位领导,猛向她发了不雅信息,什么“出来玩玩呀”,还有黄色图片。“他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凭他的微信认证照认出了他。这人样貌猥琐,没想到行为更猥琐,”妻子说,“后来听同事说,他还在外面包了‘二奶’。”我听了直摇头。

微信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功能,为我们广交朋友提供了方便,但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定力。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微信私密往事:已为人夫、人父但风流不减的他,在“附近的人”中遇到一位已为人妻、人母但丈夫远在他方的寂寞少妇,于是二人暧昧地交往起来。“那段日子最怕老婆翻看我的微信了,偏偏我老婆是最喜欢检查我微信的,”朋友心有余悸地说,“我只好把‘她’设为男性的名字。”这段由微信引发的婚外恋以女方的热情难禁、男方理智将女方从微信中删除而告终。“就差最后一步没有迈出。也幸亏这最后一步没有迈出,要不然,两个家庭都毁了!”朋友拍额称庆。不过,他近日又在微信上结交了一位气质样貌俱佳的外地贵妇。我有点担心他这次真的把持不住了。

微信和我,迄今未发生直接的关系。可即使是身边这些间接关系,也足使我深切感到:微信确实是个好东西,它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如不能理智对待,它也会给我们带来事业、伦理、精神的危害。

篇二:2015广州一模评分细则及作文题目评析及考场范文

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评分细则

2015年广州一模作文题目评析及考场范文

一、作文题目。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题目评析。

这是一道看似很平实的作文题目。平实到甚至让我略微失望。

题目有一个限定,即“面对一项活动”。这一“活动”是个含义宽泛的词语,它也可理解为“事情”、“事件”、“运动”等。这一限定的主要作用,是给后面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树立共同的观照物。没有这一观照物,则“不同的表现”无从评判。所以我们行文时,必须扣住“面对一项活动”来写。

题目提供了非常明显的参考立意方向,即四种“有的人”。我们可以任选其中一项来立意,如“做引领者”、“做随众的参与者”、“做静静旁观者”和“做质疑批评者”之类。也可以组合其中二项、三项或者综合全部四项来立意,如“静静旁观者智明,质疑批评者勇睿”、“不辞引领,不耻跟随,不忘旁观”、“每一种表现(角色),都有其无可替代的意义”等。

“引领”、“跟随”、“旁观”、“质疑批评”都是中性词,故而都需对其进行辨证思考。如“引领”,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是引领,“占中四子”发动“占中”也是引领。这样就引发我们对“引领”的深入思考:“引领”的真义是什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引领”,我们如何做到正确的“引领”?这样我们的论证便不会沉溺片面而趋向全面了。又如“跟随”,我们跟随着参与“改革开放”是顺应世界潮流,而若跟随“占中四子”去参与“占中”,那就是盲从无知了。“旁观”,既可以之“逃避责任,置身事外”,也可以指“冷静观察,深刻思索”。“质疑批评”,既可以指“秉持公心的理性批判”,也可以指“夹带私心的刻意刁难”。这些,都需我们去辩明。而这些辩明,恰恰是使议论深刻之所在。那些仅是看到一面而不思两面、多面的立意与作文,是感性的抒发,而非理性的思索,是经不起推敲,也很难达至深沉厚重的。

这道作文题目的显性含意,大概就是这样吧。能这样去立意、作文,就很不错了。可是,我觉得这还不够。我觉得,这道看似平实的作文题目其实有着更深沉更宏大的含意。

我是说,那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我想,为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呢?(或者说是什么导至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呢?)对这些不同的表现,我们该抱以何种态度呢?这些不同的表现有高下贵卑之分吗?同一个人就只能有一种表现而不可以兼有几种表现吗?

我肤浅地觉得,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差异导至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身份、地位、能力、利害关系等;对这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应抱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无论是引领、跟随、旁观或质疑批评,都应公允看待;这些不同表现应该是没有高下贵卑之分的,我们不应轻率言此者高贵彼者卑下;同一个人不是只能有一种表现(角色),而是可以兼有几种表现(角色)的,如一项活动,同一个人既可以是引领者,也可以是跟随者、旁观者和质疑批评者。

所以,这道平实题目,其实包含着某些深沉的哲理,譬如“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而这些不同的表现,都使这项活动完满而富于意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的不同表现,正是这项活动获得存在意义的所在”。

如此说来,我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有同学写“和而不同”是错误的。我想,未必,也许错的恰恰是我们老师。不同表现(角色)的和谐共存正是构成世界美的基本要素。能够领悟、欣赏这些不同(表现)之“和”的美,其实是非常有思想深度的。

但愿我是正确的。

二、对网上发布的广州教研室作文评分细则的批判性思考。

(1)(广州地区使用,与广州教研室发布的一模一样)

2015年广州市一模作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题与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大致相似,都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材料的性质(类别)是现象类。考生须在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以后,按四个要求写作。

材料中,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不同的人对同一项活动会有不同的表现。

2.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走在前面,引领大家。

3.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参与其中,跟随众人。

4.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静静旁观。

5.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质疑甚至批评。

6.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会有其它表现。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1.“活动”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题目中的“活动”是指群体性、社会性活动,而不是单个人行动;“活动”可以是两三个人的小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活动(如运动等)。“一项活动”可以指一项具体的活动,如某次春游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等;也可以理解为一类活动,如从内容角度可划分为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等,或其它具有共同特征的活动。

2.“有的人”可以谈某个人,也可以谈一群人、一类人;“不同的表现”可以谈人们具体的行为、表现,也可以透过人们的具体行为和表现谈人们的情感、态度、认知,在谈人们的行为、表现既可以谈其中一方面的行为、表现,也可以谈行为、表现的前后变化。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去谈。

(一)符合题意

只要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来谈,无论是谈“引领”“跟随”,还是谈“旁观”“质疑批评”,或谈其它的表现,都属于符合题意。

(二)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主体部分与“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无关;或者仅仅谈“一项(一类)活动”,没有谈“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或者仅仅谈“人们的表现(态度)”,而没有谈“一项(一类)活动”,均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三)偏离题意

离开“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而谈“选择”“面对”“客观”“辩证”“和而不同”“多角度看问题”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某个词语,如“有的人”“众人”“其中”等,但若不联系“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则为偏离题意。

四、关于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

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所以在评分细则中“关于是否符合题意”部分是这样定论的:

只要围绕“面对一项(一类)活动某人(某类人)的表现”来谈,无论是谈“引领”“跟随”,还是谈“旁观”“质疑批评”,或谈其它的表现,都属于符合题意。

此处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无视了。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恰恰是这道作文题目的最关键句。我们再看原题:

........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在这里,“面对一项活动”是状语,“不同的人”是主语,“有着不同的表现”是谓宾。“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虽然是另起一段,但在语意上却从属于“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是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的补充性举例说明,等同于补语。如此,则这则题目材料的中心句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它才是此题目之本。而根据广州教研室的评分细则,却将这一根本忽略,反而将补充性说明的部分视作最关键。这样就只能是舍本逐末,轻重倒置了。

这种认知偏误,也直接导致了审题立意的偏误。我们把这道作文题目视为一道问答题,就会发现它是这样的: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对此,你怎样思考?

那我们的思考(回答)方向是什么呢?应该是: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为什么会这样呢”的具体含义,应该是指“面对一项活动,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呢”,或者是指“面对一项活动,为什么会有的人引领大家,有的人追随众人,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这些不同的表现呢”。

这些思考(回答)方向跟广州教研室作文评分细则是大相径庭的。这些迥异,源于审题立意侧重点的巨大差异。广州教研室作文评分细则是以割裂、局部而不是统一、整体的思维方式去审题立意的。所以它遗忘了此作文题目的根本——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将此作文题目错误地理解为“面对一项活动,我们到底是做引领者呢,还是追随者呢,还是旁观者呢,还是质疑批评者呢”。

其实,这道作文题目是要我们思考(回答)“为什么,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呢”,或者“为什么,面对一项活动,会有的人引领大家,有的人追随众人,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这些不同的表现呢”。它的重心在“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表现”,我们要表现、探讨的是“不同的人.............的不同表现”,而非“某人(某类人)的表现”,这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

下页

篇三: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导写及标杆范文

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分析及范文

(粤西靖远中学余振锋)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判,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题目分析。

我算是一位“老”语文教师了,可对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仍是小心翼翼,生怕踩了“偏离题意”的“雷区”。我想,作为学生,就更是战战兢兢了吧。

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与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近似。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是“数码技术与珍贵‘点滴’”(数码技术对珍贵“点滴”的影响),含意则可理解为“科技与情感”(科技对情感的影响)。

借鉴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的解读法,此次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可分别由内容及含意两方面审题立意。在内容上,可理解为“不同的人对微信和微博这两种网络交流方式的看法与偏好”。在含意上,则可理解为“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交流需求”。

另外,此次2015年广州二模作文题目也近似于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二者都提供了数种选择项,考生只需择其一项、一些项、所有项或整体来立意即可。这无疑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此解读,则这次广州二模作文题目可在内容上作以下立意:

甲:微信交流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慰藉。(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乙:微博的坦诚甚至尖锐的交流氛围是我们需要的。(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丙:微信满足了亲朋好友间私密的交流。(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丁:微博给我们提供了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

当然,也可以将甲、乙、丙、丁部分组合立意或整体组合立意,这里不作列举。

如果在含意上立意,大概可以在“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局部立意或整体立意。如局部立意:

甲: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给我们精神的慰藉。(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营造了坦率、尖锐的交流氛围。(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

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满足我们亲朋好友间私密的交流的需求。(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丁: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辩证认同或辩证否定)如是整体立意,则可写“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影响、改变、满足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精神需求”。当然,题目材料并没有提醒我们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的潜在危害。可我们若要深究,却要指出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下应该遵循的交流守则及其危害防范。微博上流传的“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毕福剑不雅视频”,微信中的“买面膜”等事件及现象,都是对这些现代通讯方式(科技)的交流守则的违背,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单就“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而言,我们且不论毕福剑言论的错误,可上传视频之人该是毕福剑“朋友圈”中人无疑,故而这段朋友聚会的即兴调侃视频,本该是在微信中交流的,却放在微博上公播,这就很不妥当了,有违微信、微博的交流守则,也给毕福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这就告诉我们,现代通讯方式(科技)固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却也有其交流守则和潜在危害的。而遵守这些交流守则,防范其潜在危害,正是我们应该思及且指明的。

题目材料中的微博和微信,有着较明显的比较意味。特别是乙的“更喜欢”,丙的“偏爱”,似乎在提示我们应该在微博与微信中比较和选择。如果这样立意,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只是,既然是选择二者之一,则需于行文中通过比较来交代清楚为什么选择(更喜欢、偏爱)微博或者微信。

也可能会有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的同学,脱离微博和微信,抓住题目中的“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而写“营造自由坦诚的评论氛围”,抓住“私密的空间”而写“保护私密”,抓住“开放的空间”而写“要有开放的交流空间”,等。对此,我只能佩服其胆量,却不敢影从。

综而言之,这次2015年广州一模作文题目,很贴合时代,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含意,无论是由微观还是由宏观,都有意可立,有物可写。如果我们要简单省事点,就顺从材料中的甲、乙、丙、丁看法中的一种好了。

只是,这道作文题目对那些没接触过微博和微信的学生,特别是山区的贫寒学生,很不公平。没有接触过这些事物,而又要写这些事物,这样,就只能说假话了。而迫使学生说假话,正违背了教育、为文的“求真”的宗旨。让没接触过和少接触微博、微信的山区贫寒学子,跟把微博、微信玩得转溜溜的发达地区学生同台竞技,这种相关知识、经验的“贫富悬殊”,其实是极大的不公平。我们的命题者来自富裕的广州,他们大概想象不到,广东还有学生买不起智能手机,没接触过微博和微信的。可是,事实正是这样。我的学生中,就有很大比例是陌生于微博与微信的。这个,希望广州模拟的命题者多加虑及。因为,广州模拟卷既然是全省推销的,便应顾及我们这些穷顾客的需求。

二、信手(随意、率性)考场范文。

微信和我

准确地说,微信和我还没有发生直接关系,但发生了间接关系。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至今没有微信。我有4G手机,也有博客,但都没有开通微信。不是我守旧,而是我觉得它对我用处不大,而且也有别的途径部分替代它们的功能。所以我就不开微信了。

但我与微信发生了间接关系。我的妻子,我的一些朋友,都在用微信,于是我与它发生了间接关系。

妻子家务繁忙之暇,喜欢刷微信,乐呵呵的。她曾给我欣赏她微信上的小学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照,让我羡慕不已。相比之下,不玩微信的我,小学同学星散各处,音讯寂寥,无从访觅。有时看她很沉醉地聊微信,我就想:这也是妻的一种精神享受啊!

但我还是没有开微信。我生性好静,平时忙于教书、读书,不愿把时间耗在微信上。去年末,我的正读大三的学生回校聚会。他们告诉我对微信的普遍感受:“很浪费时间!正在上课,每隔五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看看上面挂了什么新内容。”我听了,暗暗庆幸自己不开微信。

我知道微信是亲朋好友间极好的交流方式。可我也觉得,感情的维系,并不一定要仰赖于时时刷新的微信。鲁迅先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之慨,而我板起手指头细算,则很自豪自己有六位知己。我的这些知己,都不在微信上联系感情,甚至逢年过节,亦无客套问候。可彼此都知道对方是知己,在心里盛着,永不褪色。我有一位远在大城市打拼立业的知己,我们的友谊近三十年了,平时我们各忙各的,几无联系,可我们都把彼此当兄弟看。

而且我知道,微信上的“朋友圈”,成分很混杂,并不全是“真朋友”。我看网上报道说,一些人无论见了谁,都要拉进微信“朋友圈”,为的是卖面膜。这就恶心了。我问妻子有没有这种事。她说有啊,但不理它就行了。但她又说,有一回她在“附近的人”里,看到了她单位的一位领导,猛向她发了不雅信息,什么“出来玩玩呀”,还有黄色图片。“他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凭他的微信认证照认出了他。这人样貌猥琐,没想到行为更猥琐,”妻子说,“后来听同事说,他还在外面包了‘二奶’。”我听了直摇头。

微信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功能,为我们广交朋友提供了方便,但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定力。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微信私密往事:已为人夫、人父但风流不减的他,在“附近的人”中遇到一位已为人妻、人母但丈夫远在他方的寂寞少妇,于是二人暧昧地交往起来。“那段日子最怕老婆翻看我的微信了,偏偏我老婆是最喜欢检查我微信的,”朋友心有余悸地说,“我只好把‘她’设为男性的名字。”这段由微信引发的婚外恋以女方的热情难禁、男方理智将女方从微信中删除而告终。“就差最后一步没有迈出。也幸亏这最后一步没有迈出,要不然,两个家庭都毁了!”朋友拍额称庆。不过,他近日又在微信上结交了一位气质样貌俱佳的外地贵妇。我有点担心他这次真的把持不住了。

微信和我,迄今未发生直接的关系。可即使是身边这些间接关系,也足使我深切感到:微信确实是个好东西,它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可如不能理智对待,它也会给我们带来事业、伦理、精神的危害。

201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作文参考答案及标杆范文

【题目解析】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题与近两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基本相同,都属于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题,考生须在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以后,按四个要求写作。

材料首段解释了微信和微博的区别,目的是为引出下面四种人对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部分:

如果只是开头、结尾或文中其他部分提一下“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或与之相关的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主体部分与之无关;或者离开交流方式,只谈“表扬”“批评”或“私密”“开放”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三)偏离题意

离开“微信、微博/交流方式”,离开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仅谈“空间的大小”“时代”“如何评论”等,属于偏离题意。

如果考生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朋友”“信息”“氛围”“开心”等,但不联系“微信、微博/交流方式”来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则为偏离题意。

四、关于角度选择与立意参考

(一)角度选择

考生可以从

下页

篇四:2010-2014年广东省高考基础写作题及写作的常用句式

2010-2013年连续四年广东高考英语试题

基础写作重点句式

2010年高考基础写作题

以下是一则关于中国政府决定禁烟的报道的主要内容。

内容:公共场所禁烟

实施时间:

2011年1月1日起

实施范围:全国

目标:所有室内公共场所无烟

措施:张贴禁烟标志

相关数据:

(1)吸烟人数:约3.5亿

(2)分布:男性75%;女性25%

(3)受二手烟影响人数:约5.4亿

(4)因二手烟死亡人数:超过10万/年

*二手烟:second-handsmoke

[写作内容]

请根据以上内容给学校英语墙报写一篇通讯,内容包括:

1.禁烟决定的内容及实施的时间和范围;2.目标和措施;3.相关数据。

[写作要求]只能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内容。

[评分标准]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结构连贯。

【写作点评】

★思路点拨

2010年广东省高考英语的基础写作为应用文中的通讯报道。试题详细地给出了内容要点,为控制性写作。这次的写作主题是“禁烟通告”,并且要求考生阐述与之相关的信息。在文章结构方面,一定要紧扣考题已给出的写作提示:

翻译“forbidsmoking”就用到了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因此,考生在写相关概念的时候一定要分清词性,避免出错。

3.在句型方面,为了用五个句子表达全部内容,复合句的使用依然是考查的重点,比如说相关数据中的人数和分布这两个点联系紧密,可以用定语从句合并为一个句子:Itisreportedthat350millionpeoplesmoke,amongwhich75%aremenwhile25%arewomen.此外,这篇文章是一则通告的描述,应该写得正式而客观,因此在语态的选择方面,善用被动语态的策略在这篇文章中再合适不过了,比如“公共场所禁烟”用被动语态表达为“Smokingwillbeforbiddeninpublicplaces.”则比考生惯用的主动句型“Wewillforbidsmokinginpublicplaces.”更为恰当。同样,张贴禁烟标志也可以运用被动语态翻译成:“NoSmoking”signswillbeputup.如果考生能在文中这几个地方使用被动,文章一定会更加简洁、正式和得体。

【范文展示】

TheChinesegovernmenthasdecidedtobansmokinginpublicplacesacrossthecountry./Thisdecision,whichaimstomakeallindoorpublicplacessmoke-free,willcomeintoeffectfromthefirstofJanuary,2011./Tothisend,no-smokingsignswillbeputupinallindoorpublicplaces./CurrentlyChinahasabout350millionsmokers,amongwhom75percentaremenand25percentarewomen./Around540millionpeopleareinfluencedbysecond-handsmoke,whichcauses100,000deathsperyear.

2011高考英语作文真题(广东卷)

Version1

Abookentitled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byAmyChuawaspublishedin2010.Ittellshowthemother,aChineseAmericanandprofessoratYaleUniversity,educatedhertwodaughtersinthetraditionalChineseway.Itspublicationhasstartedadebateastowhichwayofparentingissuperior,thetraditionalwayortheAmericanway.ItisreportedthattheChinese

versionofthebookbegantosellinChinaearly2011.Unexpectedly,themajorityofmothersinChinadisagreewiththeauthorthoughher17-year-oldelderdaughterwaslatelyreportedtohavegotoffersfrombothHarvardandYale.

2012高考英语作文真题(广东卷)

你接受了一项写作任务,要为英语校报写一篇人物介绍。

【写作内容】

请根据以下信息,介绍一位传奇人物

姓名:AllanStewart

国籍:澳大利亚

出生日期:1915年3月7日

世界纪录:2006年获硕士学位时年龄最大

学习态度:挑战自我,永远为时不晚。

volunteerswouldbefacedwithbitterlycoldclimate,lonelinessandfear.However,somevolunteersclaimthattheyhavebeentiredofthelifeontheearthandtheywanttoexperiencethelifeontheMars,addingthattheywillbetheheroesofmankindiftheysucceed.附:

【基础写作评分标准】

基础写作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结构的应用能力:能够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达特定的内容。本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使用5个句子表达[写作内容]所提供的全部内容。评分时,按语言、内容和连贯三项标准分别给分。

广东高考英语试题基础写作重点句式

1.活动安排

相关句式

1.It’sapitythatyouhavetogobacksoon,soafarewellpartyforyou你很快就要回去,所以我们将于本周六晚上六点在阳光俱乐部302房举行欢送会。

2.…,thewritingcontest…如果你对…感兴趣,请参加…比赛。

3.attheofficebefore5:00pmnextThursdaysothatwewillmakenecessaryarrangements.如果你有兴趣,请在下周四下午五点前到办公室报名,以便我们作必要的安排。

4.…andsignyournamesthere.凡是愿意参加的人可以去…那里报名。

2.经历感受

1.LastMonday,weourChineseclasstheteachersuddenlyslippedandfell.我们正在上语文课,老师突然滑倒了。

2.hehisspeech他一演讲完观众就欢呼起来。

3.,webegantoworkimmediately.一到达,我们就开始工作。

4.wehadaparty.dancedortoldstoriesinturn.在那之后,我们举行了聚会。有的人唱歌,有的人跳舞或轮流讲故事。

5.byhisword,Ipraisedhimforhisdeeds.我被他的话感动了,我赞扬了他的行为

6.最吸引我们的是那儿的水是如此的清澈。

7.westayedonthefarm.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在农场的那一天。

Duringthevisit,参观期间,我们发现农民改善了生活,感到非常兴奋.

3学习生活

1.Ialmosteveryday,mylessonsanddoingalotofexercises.我几乎每天都埋头读书,复习功课和做练习题

2.I如果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我将非常感激。

3.I我在搜集相关资料上有困难。

下页余下全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