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教子经验:如何读懂孩子隐藏的心理压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19:11:46 单元作文
教子经验:如何读懂孩子隐藏的心理压抑?作文单元作文

精选作文:教子经验:如何读懂孩子隐藏的心理压抑?作文


  孩子表现喜怒哀乐的方式并不十分直接,有时候家长会难以理解。但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要懂得观察孩子心理压抑时候的信号,从而更好地帮助他化解心中的压抑。    1、拒绝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现象,就说明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问题,父母应认真对待。要是对此忽视,就会导致孩子的饮食节律紊乱,而父母在此时也不能强迫孩子吃饭,而是要改变平常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2、说谎和欺骗    5、6岁的学龄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再一点的孩子在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也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压力太大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作为,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了。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需要耐心引导,也应给予时间让其慢慢说出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很重要。    3、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地震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地震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临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4、攻击性行为    就算是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减压方式,那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孩子会有这样行为,很可能是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说,做父母的应尽量少一点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会增加他的压力,因为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快乐魔方作文培训 - 打造全球中文连锁第一品牌总部地址:上海市长宁区1055号SOHO中山广场A栋8楼咨询热线:400-101-0213  15958435053 QQ:2986188962  更多资讯详情请关注快乐魔方作文官方网站:www.klmfzw.com

篇一: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其实,孩子的撒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我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

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2----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三、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3----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

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2: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

下页

篇二:家长必读:孩子心理压抑的5种表现

不吃饭、说谎、动不动就发脾气……你会不会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束手无策、怒火中烧?其实,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心理压抑的信号。儿童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微博]要及时察觉他们的压力,呵护幼小的心灵。对此,《生命时报》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北京大学[微博]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林红与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为家长解读孩子心理压抑的5种表现。

乱扔东西爱打人

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感无奈,只好带他到医院儿童心理科咨询。医生发现,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带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机会,父母的冷落也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导致了“不合群”等表现。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这是因为,幼儿是不会约束自己的。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觉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会固化其攻击行为。据研究,攻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但后天的养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过于粗暴,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击倾向。

对策:家长不要急着教训孩子,首先要了解导致攻击行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内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从何入手来教育孩子。切忌

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会强化攻击行为。对于只是偶然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只需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长了,攻击行为自然就会消失。对于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简单、需要耐心的游戏,以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总是不愿意睡觉

上5年级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觉,整天无精打采,还常常无故乱发脾气。医生检查发现他并无躯体原因,经心理医生询问得知,小洋在学校目睹没写作业的同学被老师惩罚,这让他总担心作业做不完,会受到同样的惩罚,所以睡不着觉。

目睹同学被老师责罚,或许被责罚的人心里没当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却被吓坏了。这其实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忧郁、敏感,情绪易受影响,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的世界,会被想象中的怪物吓到,会因白天看到的动画片、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吓人的怪物,而认为怪物就在身边。还有的孩子对公平和温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师和家长冷落了他们,或对他们有所不公,就会内心受伤。因此,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的心,关注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时候,许多困难在家长眼里不值一提,但却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对策: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也给他们机会说出心里话。如果是因为看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引导他们克服恐惧,同时要让孩子看积极快乐的动画片和图书。如

果在学校出了问题,家长应该与老师沟通,并与老师达成共识,善待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经常性地说个谎

说谎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成长中,孩子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有时会靠撒谎来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会使用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可许多家长不注意回避孩子,会被他们模仿。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类似吹牛、说大话这样的谎言,在孩子成长经历中也屡见不鲜。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严苛,孩子的撒谎行为就会被固化。不少家长常常责备孩子,却从不思考自己有没有错,有没有对孩子关心不够。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识地逃避惩罚,而撒谎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谎言被识破,家长会更生气,打骂得更狠;如果说谎成功了,就会加强孩子的侥幸心理,更加习惯撒谎。久而久之,甚至会发展到品行障碍的程度。

对策:父母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实话,这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还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要告诉他们:“不要怕,跟爸爸妈妈说实话,把你的遭遇和困难都与我们分享,我们和你共同面对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会选择用撒谎来逃避。此外,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为孩子不学好,这些想法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把自己定位成坏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说谎已经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看心理医生了。▲

哭哭啼啼招关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现一般是,偷偷抹泪,哭声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为来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发出声响或做小动作等。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一般不鼓励孩子哭出来,导致他们的情绪无法释放和表达。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采取3种错误的处理方式。

1.责怪与评判: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这点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类的话,使孩子得不到家长情绪上的认同和安慰,让他们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损害亲子关系;同时,孩子会将“懦弱”之类的负面词语接纳到潜意识中,降低自我价值感,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

2.错误转移: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给他们食物来转移注意力,这导致孩子成年后会将食物或购物与解除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形成错误的压力应对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对孩子情绪的变相压抑,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3.推卸责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宝宝”,许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导致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对策: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还要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

态度,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这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让孩子感受到“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上学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焦虑时,人常常会呈现出一些躯体性症状,如肚子疼、发烧、腹泻、出虚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学,就会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这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躯体障碍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不但会压抑他们的发展能力,扼杀创造性,还会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上的障碍。

对策:家长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果查不出问题,那说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问题了。家长需要详细询问,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以便找出他们焦虑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度自责,就应该及时调整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种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标准、严要求”。父母应该学会通过评价孩子努力的过程来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进步。对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篇三: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其实,孩子的撒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我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

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2----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三、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3----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

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2: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

下页

篇四: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

——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作者:王庆环《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3日15版)

摄影:杨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记者日前采访了《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一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

误区一: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

建议:摆脱起跑线的束缚,把握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记者: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边玉芳:其实,孩子识字并不是越早越好。首先,过早识字不符合孩子的思维水平,因为学龄前孩子的思维方式偏好直观、形象、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3岁之前,识字太枯燥、太抽象,容易造成较大的负担。其次,过早识字后,孩子反而被文字“束缚”,在阅读图文并茂的信息时更多的是读字,而不是积极观察图画细节、发挥想象,这种让孩子过早进入符号阶段,开始时收效甚快,但到后期就会出现想象等方面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比如:0-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关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各项活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误区二:重智商,轻情商

建议:摆脱分数的束缚,关注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等情商的发展

记者:现在,有的家长一切都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孩子的分数为中心,只关注孩子的智力、才艺和技能的培养,不断为孩子购买益智产品、用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填满孩子的生活。这种教育方式,果真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吗?

边玉芳: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之一:重智商轻情商。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

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

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中国的家长对这些并不重视,商场里、公园里,我们不难看到为了达到目的撒泼打滚的孩子,更不难看到为了要面子怕麻烦而委屈妥协的家长。其实,情商的培养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不能把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割裂开来。如众多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实现,对大脑功能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包括注意力集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倘若家庭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智商培养上,无疑是强迫孩子单脚走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误区三:重干预,漠视孩子自主成长

建议:摆脱过度控制行为,相信孩子并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空间

记者: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边玉芳: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

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