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学生作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14:02:58 单元作文
学生作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作文单元作文

精选作文:学生作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作文

学生作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随笔

 写作的高境界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谈写作>中有这么一句话:“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那么,该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呢?

 第一、学生的文章为什么不和说话一样?我想,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作文里的语言受到作文选和课文里的“古板”文章影响特别大。

 你要问:作文选里的文章都是学生的优秀文章,受到影响应当是积极的啊?实际不然,今天市面上作文选里的文章署名都是学生,但他们的作文绝大多数是经过老师“润色”的,由于老师的思想水平不同,这样的作文语言就明显有成人化的痕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机械模仿,就出了很多非牛非马的东西了。

 课本里的“古板”文章还是不少的,那是出去“文以载道”的目的,达到“工具”的要求,“高大全”的影子还是很浓重的,比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等等,设置这样的文章的目的无可厚非,对形成学生的文体感受是很有帮助的,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把思想教育说的特别多,教给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表达“高大全”的思想,所以,学生的作文中的假话、空话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和说话一样?这里实际就是一个作文标准的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正如叶老所说“同说话一样”,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训练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说真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随时随地的引导,特别是小学的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的教育出现这样一个“责怪”序列:大学教师说:“中学教师到怎么教的,把学生教成这样!”学高中教师说:“初中教师到怎么教的,把学生教成这样!”初中教师说:“小学教师到怎么教的,把学生教成这样!”实际这很简单,都是考试惹的祸。

所以,要想让学生能说真话,必须从起点作文开始,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有创意的表达,这样才有可能慢慢找到作文的真正的路子,在我们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作文题目是“让---走进心灵”,有不少学生就写《让崇高思想走进心灵》,这样的作文如何能和说话一样呢?因为他们平时就没认真想要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当然就是空话连篇了。

篇一:真切与翔实:语文作文的最高境界

真切与翔实:语文作文的最高境界

作者:曾连荣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

一般情况下,对于高考写作的基础等级部分的能力要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能够通过正常的写作练习达到的,应该说是比较初级的容易达到的要求,除非是阅卷者有意为难考生。而作为发展等级部分的导向性能力要求,讲文采讲创新都是一般情况下的不现实的提法,也难以符合社会写作学生写作现实,因此,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应该放到写作的深刻和丰富上来。

按照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提法,“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是一种理想的导向性要求,是一种慢慢写作仔细琢磨后的最理想的状态,而很多的人,花上很长的时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琢磨思考去研究,也没有达到和超过这里所要求的水准,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状态。但是,对于这两条要求中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高考作文的理想境界:真切与翔实。

真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态度不是人云亦云跟风说假话空话大话,而是自己的真话实话心里话,是自己的思考琢磨的结果,是自己的真切的认识与感悟。我们的高考作文,如果真正能够将自己独到的思考认识与感悟写出来,即使平时的写作水平一般,只要思考独到,富有启发性,完全没有了人云亦云的跟风说空话大话假话的痕迹,就很容易在立意上获得肯定,得到理想的高分。

翔实,是证明文章观点的丰富的材料与充实的论据。如果说真切反映的是思考的犁铧能够插入大脑的深度,翔实则反映的是写作者受教育的程度阅读的积累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认识的素材积淀的丰厚程度。这里需要的是平时对社会的关注与理解程度,对题目思考的激活程度,如果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与感悟,没有丰厚的材料来支持,其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也会大大地减小。

怎样在高考考场上使得自己的文章具有真切与翔实的特点呢?

首先是去掉写文章的旧有观念的束缚,去掉写文章要“漂亮”“高人一筹”等的不切合实际的虚妄念头。要知道今天的写作虽然是考场写作,也不过就是用笔来与一两位阅卷老师交流思考而已。

其次是一旦有了自己的思考观点态度,还应该将自己的思考观点建立产生的基础以及过程告诉给阅卷老师,以增加其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立意产生的基础及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过程,通过题目的发酵与激活,使得自己的思考明晰起来。产生思想的基础以及过程,就是文章的材料以及论证的过程。

有了核心立意的钢筋般的观点,有了丰富坚实的沙石水泥般的材料,考场文章大厦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只需要我们坦诚地有条理地梳理出表达的顺序,略微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而不要故作姿态地去矫情去滥讲文采,去故作创新的拔高,坦坦荡荡,自自然然,质质朴

朴,再加上有一个好的醒目的标题,以及便于辨认的整洁的文面,我们的文章就应该是能够在几十秒三两分钟内,快速获得阅卷老师认可首肯的好文章。

篇二:质朴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质朴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并指出“近年来,高考作文浮华矫饰之风渐盛,求真务实之气渐衰。中学生为试而‘做’作文,失去了清纯真朴可贵之色”。

一是“开头+几个名人的例子+结尾”的所谓“文化作文”。由此可见,质朴、本真应该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价值追求,自然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目标。

高考作文,如何追求质朴呢?首先应回归质朴的生活。许多同学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导致自己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寻觅所谓的崇高的、伟大的人和事,没有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写下的只是空洞的、毫无趣味的一堆文字,没有自己的内心体验,怎能感动他人呢?

即为质朴的文风打开了一扇窗。因此,引导学生向生活汲取作文的灵感,应该是备考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用质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寻觅写作的内容,用真情打动读者。

“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何永康教授的点评,实际上向我们指出了质朴为文的途径。

再次,用质朴的细节来拨动读者的心弦。本真的文章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古今许多名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李密的《陈情表》叙亲情的细节,字字泣血可谓“知性之言,悲恻动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轩的摹写,对母亲、祖母的细节刻画,以及结尾处对枇杷树的描写都“事细而情深”;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跨过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情形,读毕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孙犁的《荷花淀》中媳妇们的传神对话描写,让人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质朴、生动的文章细节,能够为他人带来阅读享受;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应从观察和体味质朴、本真的生活开始。

能包容并鼓励这种“来自生活的质朴”,呼唤久违的质朴的文风。“质朴”一词,《现代汉语词》中释为:朴实,不矫饰。高考作文,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是针对目前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脱离现实”、“辞藻华丽”的两种文风倾向而言的。“脱离现实”是指不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辞藻华丽”则为只追求语言外在华美,一味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作文应质朴于贴近生活,触动心灵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动的场景、每一句真情的话语、每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文章。作文前总要思考:

我关心的是什么,我了解的是什么,我熟悉的是什么,我感兴趣的是什么;我有怎样的生活实际,我有怎样的心理实际,我有怎样的情感实际,我有怎样的思想实际等,占有了这些生活的材料,激发起写作的冲动,才可以有话可写,才有可能写出质朴的文章来。

吴组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要?真?,实际不光散文要真,文学作品都要真。鲁迅说必须有?真意?。我想所谓的?真意?有两条:一是真情,这是作者主观方面的。你写的内容,真正使你感动了,否则不成其

为动人的作品;二是要有实感,这是客观的东西为你主观所感受或认识到的。必须有真情,必须有实感,就是这两条。装模作样不行,言不由衷不行,人云亦云不行,臆想生造不行。”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的共鸣。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

学会挖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贴近自己的材料,因为生活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庞大的素材库。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无论材料是否单调平淡,触发点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材料增辉。当然,这也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调动生活情感,抓住独特的生活的感受等。在发掘感动点时,还要注意抓住细节,并能把它形象地细致地真实地再现出来。

提炼素材,深入地思考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进一步的认识,也是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动脑筋思考生活,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

只有把握了生活的“真实”之后,才可以到写作上寻找出最佳的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及清晰的文章思路。既能深刻自己,又能启迪他人。再者,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也不能忽略,创造性思维是在普通认识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或独辟蹊径,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写出新颖独特的思想深刻的作文来,才可以还原出质朴的生活来。

作文应质朴于语言自然,意味深厚

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是什么?实质上,就是“亮点”。质朴也是“亮点”之一,语言质朴自然,用词贴切,有表现力,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平淡自然也不失为一种美。

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白描手法,再现了勤劳的父亲形象,父子深情,溢于言表,怎不动人。平淡的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的是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这深意就来源于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质朴自然,但平淡质朴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嚣,悠然自得之情趣。

那么,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又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是,高考作文,呼唤来自生活的质朴,就是呼唤用质朴的方式来表达最质朴的情感,要求考生作文时,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发现寻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表达自己心灵独有的感受,将切实感动了自己、触动了灵魂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自然地表现出来,用真情来打动读者

我们也常说,作文即做人。真诚地表达美好的情感,既可以陶冶作者的情操,又能够表现作者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等基本品质。

笔者认为,何永康教授“打捞”起一篇优秀作文,就是想为高考作文久违了的质朴文风打开一扇小窗,要打开更宽阔的门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篇三:生命境界作文行之

生命境界作文行之

作者:曾松根

来源:《学周刊·B》2013年

关于生命专题的讲座内容包含:生命的目标、意义、人生的价值、境界的修炼等。

此专题讲座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了解生命的知识,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积累相关的生命境界的知识为作文升格训练打好铺垫。

二、展开探讨,服务作文训练

在生命专题讲座结束后,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关于生命境界的辩论赛,在多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深刻又全面地理解生命的真谛以及境界的含义和修炼。当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注意积累知识,因为接下来的就是作文的训练。

三、关于生命专题的写作素材的积累

下笔要有神,首先需读书破万卷。写作要想言之有物,内容充实,素材的积累非常重要。如今科技发达,搜集信息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报纸刊登、电视报道、精彩美文、网络信息,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

比较典型的素材有:历年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类似史铁生样经历的文人轶事。也可以举一些反面例子,如犯罪分子、战争、自杀自虐者……

规定学生在一周之内把素材积累好,上交检查,在教师检查批阅之后进行班级评比展示。

四、作文升格训练的落实并进行现场指导

列举多个话题,命题和材料作文均与生命境界有关的,让学生去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生命境界的认识和提高进行升华。

如请以对“生命的境界”的认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时间50分钟。

在50分钟后,现场分析了一篇优秀作文,如下:

生命境界因塑而美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指导评语:本篇作文中心明确,立意角度高,语言流畅,对生命境界的认识比较到位,积极向上。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生命,提高生命境界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复杂工程。所以今后更应从课堂上,在课堂外,从学生学习到生活心理方面去影响、去引导。

篇四:作文教学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那么,《标准》在给习作定性这个问题上到底蕴含了哪些基本理念呢?

一、彰显本体

《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习作的“工具”功能。《标准》开宗明义便给语文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寥寥数字表明了语文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教育和发展功能。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月作也理所当然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特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翻阅学生习作,你会感到,学生作文中描述的生活形态与生活的原生态之间相去甚远,“人”“文”分离。学生作文中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

深处的真实积淀之间不尽一致,学生从生活积累的贫乏滑向了精神的贫乏,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这与习作教学的基本宗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要祛除学生习作中的“沉疴”,就必须认真学习《标准》精神,领会并吃透《标准》内涵,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催生学生的理性觉醒,更要催生他们的良知自觉,使他们在学用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构建高尚的人格大厦,以求达到“千写万写写文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境界。

二、回归生活

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正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对此,叶老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故此,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

有了间接的生活储备,学生习作就有了丰盈的源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导学生重视情感体悟,也是走出生活积累误区的途径之一。如果我们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情感,到了写作时学生就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完成任务式地应付作文。这样,写作者本人没有感情的激荡,笔下的文字是硬挤出来的,干涩、呆板、平淡,读之也就索然寡味了。

因此,

三、放飞个性

语文教改的曲折历程证明,压抑语文教育的个性,就是堵塞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呼唤语文教育的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让语文教学呈现盎然生机。因此月作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这不管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当务之急。

汉语言凝练、深远,文化意蕴丰厚深送。人们在写作时,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可能含蕴着咀嚼不尽的滋味。在汉语言文学艺术的宝库中,不就是因为有了个性鲜明的作家、风格各异的作品才使之光芒四射、魅力永恒吗?而目前作文教学中,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写出来竟然大同小异。学生习作脱离了自我需要,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语言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是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习作教育惟有冲破这种羁绊,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发展自由,方能使学

生习作走向自由的境地。

我们应该以此为导向,创造条件让学生高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几率性而作。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任思想恣意挥洒、让心声自由吐露的文字,皆无不可。

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一直是语文老师的重点研究问题。通过阅读大量的作文教学案例和作文指导书籍,我发现,开拓学生的写作资源,指导作文的写作方法是两个重点课题,在实际作文实践中,我们要抓住这两个基本点,做好引导工作,以期改变学生的作文现状。

一,设计、搜索一些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题目来引导学生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作文的內在驱动力。他们的表达也许会有些幼稚,但却是作文这片园地里最好的萌芽。“我手写我口”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学生作文的时候,抛弃了一些重复的题目,搜索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陌生的新鲜作文题目,使他们容易表达,勇于表达。如“我的秘密”`“让我(感动、伤心、高兴、烦恼......)的一件事”`“我的九月初三”`“我看不惯的行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二,如,有的学生把电视机遥控器上的按钮,按键写成

“摁的”、“那个白色的东西”。有的学生写出了“我经常文质彬彬地向老师请教问题”这样的句子,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要想描写人物心理,事物关系,就更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了。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喜欢的文章,不明白的语句,摘抄课外读物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抒写自己平时的内心感受,老师家长定期检查、辅导。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一方面训练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对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同样对待。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作文似乎只是为了教师的批改而做,教师批改之后又交回学生本人,没有完全实现作文的阅读价值。

我们应该让学生的作文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里面,让它们有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来获得更多的评价和赏识,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课堂上朗读优秀作文。这里不仅包括学生的一整篇文章,还包括优美的段落,出色的语句,甚至是一个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都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表扬和评析;二是帮助学生修改作文,向报刊杂志投稿,或者举办一个作文展览,让更多的人来评价和欣赏,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写作当中去;三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还需要更专业的方法指导,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多种多样的作文实践。认识到了写作的意义,只是在写作这条漫长的山路上

下页余下全文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