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6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5:36:21 初中作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600字)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600字)作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题记

  山上。诗人一袭长衫,默默伫立。他的目光就这样随便地放在了远处一缕飘扬的白云上。

  有好久,没有这样眺望远方了?诗人淡淡地想。眼光忽然迷离了。

  还记得少年时,最喜欢登高望远了,最喜欢在山顶看那日月轮回,看那花开花落。看那远处一缕飘扬的白云。

  那时的我,哪里懂得什么是忧愁啊。只是,为了写好一首平凡的词,将甜蜜写成了苦涩,将欢喜写成了心事,将嘴角那一抹扬起的弧度,写成了从脸颊划过的泪花。然后,学着前人,手持折扇,反背双手,来来回回地踱着方步。对着天空,吟唱那一首首熟悉的歌谣,新填的词。

  可是,直到现在,两鬓斑白的现在,尝遍了人世百味的现在,我才明白,什么是忧愁。在尘世中,尝遍了人情冷暖,酸甜苦辣,还有什么不明白呢?想对人倾述,却想说也说不出。历经了坎坷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还是不说了吧,不说了吧。那些高兴的,伤心的,烦恼的,忧愁的,快乐的,都随着时光,一起消失了。脑海中,只余下一抹淡淡的愁绪。消逝了,都消逝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那满地的黄叶,是秋来了吧。

  一滴泪,静静地划过诗人的脸庞,只听诗人,长叹一句,好一个清凉的秋天啊,好一个清凉的秋天啊!

  远处,一只孤独的声影,划破了天空。

    重庆江津区江津一中初一:青色的海

篇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作者:(宋)辛弃疾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4年

人在步入成年后,饱经沧桑,尝尽了人间的愁苦滋味,也认识到即使说了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也就不再有倾诉的欲望,作者也是用了一个重复句式来突出这样一种状态。这首词用对比手法把人生两个阶段不同的人生感受、人生境界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选自《中国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指导大全》)

篇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音及解释整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chǒunúér

shūbóshāndàozhōnɡb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xīnqìjí

辛 弃 疾

shàoniánbùshíchóuzīwèi àishànɡcénɡlóu

少 年 不 识 愁 滋 味, 爱 上 层 楼。

àishànɡcénɡlóu wéifùxīncíqiǎngshuōchóu

爱 上 层 楼, 为 赋 新 词 强 说 愁 。

érjīnshíjìnchóuzīwèi yùshuōhuánxiū

而 今 识 尽 愁 滋 味 , 欲 说 还 休 。

yùshuōhuánxiū quèdàotiānliánɡhǎoɡèqiū

欲 说 还 休 , 却 道 天 凉 好 个 秋 。

一、词句解释

(1)丑奴儿:词牌名。又叫做采桑子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

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二、原文译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三、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品别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

文学体裁:词 作 者: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篇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公元1140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后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现存词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40~50岁)。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家沦陷,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作者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 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油然而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愿望。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同前后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高望远。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朝廷,本想收复河山。谁知不仅报国无门,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这里的“尽”字,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所以说是“欲说还休”。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上与上片呼应。前一个“欲说还休”感情上则由乐转哀。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愁绪。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