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林伯渠的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50:29

请给我林伯渠的简介!
请给我林伯渠的简介!

请给我林伯渠的简介!
林伯渠(1886年-1960年5月29日),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生平
16岁投考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校,在那里肄业两年半,得到了学校创始人熊希玲的指引,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立志为振兴中华而献身,为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04年春,经选拔考试,被师范学校选送留学到日本弘文学校.
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他在极为愤慨之下,毅然回国.
1906年春天,在长沙振楚学堂教学并在西路公学任职约1年.
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从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才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袁通缉,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受命回国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国会,伯渠与湘军旅长林修梅退至衡阳起义,参加了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
1920年,林伯渠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整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加国民党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在发动和领导农运工作时,他认真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吸收中央从事农运和对农民问题有深刻见解的同志参加,尽力争取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与合作,把国共两党对农运的领导有机的统一起来,为推动当时农运的发展建立起卓着的功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逃出国民党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弱的杂牌军,建设成北伐中的一支劲旅.
1927年7月15日,宁汉合流后,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2年冬,林伯渠由海参崴学成回国.
1933年三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调任没委会主任及总供给部长.这期间,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广泛开展节约储粮,保障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供给.为解决苏区的财政困难,他一面成立没收征收局,向地富筹款借款;一面适当增发纸币,帮助各机关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开展节约运动,基本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要.
在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派他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集中精力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他利用自己社会联系广、资深望重的社会影响,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重大贡献.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48年冬,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急需林伯渠去中央工作,12月12日,他告别延安,抵达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东北迎接李济深、沈钧儒、谭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他虽是63岁高龄,仍不辞劳苦,有时竟连续工作达20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林伯渠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各项伟大斗争,在有关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方面的贡献尤为显着.“十一”以后,他同各方面进行广泛接触,商谈、讨论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的人事安排,从速组成政府各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他对各地方政权建设也费出很大心血,为加强正副主席、各个委员、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联系,传达贯彻各项指示决定,他批阅大量文件,筹备与组织各种会议,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他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翌年5~6年,他率先到湖南视察,先后下到益阳、常德、临澧等县许多单位,找基层干部交谈,了解到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取得发言权.他这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及在调查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方政府的工作.
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7年到1959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去广东、杭州、上海、南京、内蒙、山西、辽宁、宁夏、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视察,逐渐觉察出一些问题,在日记本中写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馀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见解.
1959年7月参加庐山会议时,在自己准备的发言提纲中,记有“我们的不足”是“既忽视客观规律又未能综合(平衡)”,其不足之处,一部分是发展中的困难,是不可免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错误造成的,如“刮共产风”、“似乎一切都要翻一番”,这是“脱离群众的”.7月13日写成《庐山即景》一诗,诗中写有“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作结论”之句.
1959年8月,林伯渠率代表团赴蒙古访问,受到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
1960年5月,他病情恶化,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去北京医院治疗,29日病逝于医院,享年74岁.
参考资料:http://wiki2.keyin.cn/index.php/%E6%9E%97%E4%BC%AF%E6%B8%A0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

全部展开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