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讨论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谢谢楼下的回答,我仔细看了,感觉是凑的一篇,辛苦了,不是很满意不过分还是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0:11:42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谢谢楼下的回答,我仔细看了,感觉是凑的一篇,辛苦了,不是很满意不过分还是给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
谢谢楼下的回答,我仔细看了,感觉是凑的一篇,辛苦了,不是很满意不过分还是给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谢谢楼下的回答,我仔细看了,感觉是凑的一篇,辛苦了,不是很满意不过分还是给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会主义民主的新创造.
与改革社会主义传统政治模式相联系,中国政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中国政治民主化不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大国政治、社会主义属性等),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对第三世界而言).因此,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实际上也是在破解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中最富特色的的地方,就是对民主和法制的论述.从一般理论意义上讲,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可是这种理论上的概括一旦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情况就要复杂的多.因为民主是个既广泛又复杂的概念.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封建特权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比如最初英国资本主义议会中有三种力量在斗争:一是王权的力量,二是诸侯的力量,三是市民的力量.当时市民的力量要求民主,主要表现为要求取消或削弱王权和诸侯的特权,这时民主的内容更多的表现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其它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而后现代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先运用政权的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上讲,人民有了广泛的民主,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主制度经常遭到破坏.邓小平敏锐的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提出通过健全法制来实现人民民主.针对1959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等现象不断滋生,并导致一些同志犯了严重错误的教训,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他在痛斥权力过分集中的同时,强调指出:“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和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为了用法律来制约权威,反对将国家的稳定建立在个人的威望之上,邓小平又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1992年他再次强调:“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不仅如此,为了保证法制的实现,邓小平特别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就把民主、法制和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三)政治发展与经济改革关系的新耦合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改革.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改革的初衷和原动力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二位一体的.如前所述,十年“文革”后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当中国改革的决策者认识到只有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迅速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时,邓小平就以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断然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从而以高超的政治技巧提出了“用经济政策来解决政治问题”的战略思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在邓小平看来,“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在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经济改革为先导,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价值目标的伟大改革.这一重大转变决不仅仅是党和国家主要工作或工作重点的转移,而且是执政党政治价值观的重大转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其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改革的内涵.改革到今天,物质资料的生产全面走出短缺,但仍有数千万人民没有走出贫困和解决温饱.党的十五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就决定了发展生产、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最大的政治.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支撑.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19世纪法国的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推翻共和国复辟帝制,他用的手段就是实行两次全民投票.结果90%以上的选民投票支持他当皇帝(注: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8页.).马克思事后非常精辟地分析了这一事件,认为根本在于法国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指出小农的代表必然“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即使借用现代民主的一些手段和形式,也只能是民主的外壳.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先进的政治制度,更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支持,无论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总之,只有当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联动时,才能真正反映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更值得政治学家重视的是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如果政治体系不把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把它作为社会公平和政治民主的基本内容和支撑,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也不会自动赐福于人民.因此,当我们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时,同样不能忘记这当中包含的政治发展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