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尼乌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谢谢大家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40:55

求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尼乌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谢谢大家了
求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尼乌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谢谢大家了

求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尼乌斯青少年时期的故事.谢谢大家了
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物理化学家.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电离理论的创立者.由于“他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聪明,好学,精力旺盛,有时惹事生非
阿累尼乌斯生于瑞典,祖父是一个农民,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主任.阿累尼乌斯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父母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什么,他是看哥哥写作业时逐渐学会了识字和计算.他的启蒙教育可以算得上“无师自通”了.6岁时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
阿累尼乌斯聪明,好学,精力旺盛,有时候也惹事生非.在教会学校上小学时,就常惹老师生气.有一次他给同学们讲故事,竟过了上课时间,老师想要处罚他,又被他逃了过去.
进入中学后,阿累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聪明的人总喜欢多想一些为什么,遇到疑难的问题他从不放过,经常与同学们争论一番,有时候也和老师辩个高低.18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普萨拉大学.他选择了物理专业但仍然保持了对化学的兴趣.1878年他比通常期限提前斗年通过了候补博士学位的考试,被校方认为是奇才.阿累尼乌斯选择有关电解质方面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而乌普萨拉大学在这方面条件不足,于是他决定拜斯德歌尔摩大学的埃德隆教授为师.当时埃德隆教授正在研究和测量溶液的电导.埃德隆教授非常欢迎阿累尼乌斯的到来,在教授的指导下,阿累尼乌斯研究浓度很稀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这个选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选题,阿累尼乌斯就不可能创立电离学说了.在实验室里,他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实验,整天与溶液、电极、电流计、电压计打交道,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两年.
以“及格”的三等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实验仅仅是研究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对实验结果的思考.1883年春天,阿累尼乌斯已经完成了足够的实验,他离开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实验室,回到乡下的老家.离开了那些电极、烧杯等设备,开始探索实验数据背后的规律.
在实验中,阿累尼乌斯发现,很稀的溶液通电后的反应与浓溶液相比,规律要简单得多.以前的化学家也发现了在浓溶液中加入水之后,电流就比较容易通过,甚至已经发现加水的多少与电流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他们却很少去想一想,电流和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计算,阿累尼乌斯发现,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有明显的影响.“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差别是什么?”阿累尼乌斯反复思考着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浓溶液加了水就变成稀溶液了,可水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阿累尼乌斯静静地躺在床上,顺着这个思路住下想:“纯净的水不导电,纯净的固体食盐也不导电,把食盐溶解到水里,盐水就导电了.水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阿累尼乌斯坐起来,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想起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834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只有在通电的条件下,电解质才会分解为带电的离子.”“是不是食盐(化学名称是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就电离成为氯离子和钠离子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因为法拉弟认为:“只有电流才能产生离子.”可是现在食盐溶解在水里就能产生离子,与法拉第的观点不一样.不要小看法拉第这个人,虽然1867年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对物理上的一些观点在当时还是金科玉律.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要想清楚,氯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盐水里有氯,并没有哪个人因为喝了盐水而中毒,看来氯离子和氯原子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因为离子带电,原子不带电.那时候,人们还不清楚原子的构造,也不清楚分子的结构.阿累尼乌斯能有这样的想象能力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
1883年5月,阿累尼乌斯带着论文回到乌普萨拉大学,向化学教授克莱夫请教.阿累尼乌斯向他详细地解释了电离理论,但是克莱夫对于理论不感兴趣,只说了一句:“这个理论纯粹是空想,我无法相信.”
克莱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实验化学家,他已经发现了两种化学元素:钬和铥.他的这种态度给满怀信心的阿累尼乌斯当头一棒,他知道要通过博士论文并非易事,虽然他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数据并没有错,但是要说服乌普萨拉大学那一帮既保守又挑剔的教授们谈何容易.阿累尼乌斯小心翼翼地准备着他的论文,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过份与传统的理论对抗.
4小时的答辩终于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如坐针毡,因为阿累尼乌斯的材料和数据都很充分,教授们又查看了他大学读书时所有的成绩,他的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的考试成绩都非常好,答辩委员会认为虽然论文不是很好,但仍然可以以“及格”的三等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艰难的被承认之路
博士学位得到了,但是电离学说却不被人理解,特别在瑞典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决定向国外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当然是要找一些有创新能力、有新观点的人.
他道德想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很大贡献,又被认为是电化学的预言者,但是克劳修斯年老体弱,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 阿累尼乌斯也想得到德国化学家耶尔的支持.迈耶尔曾经独立地提出过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化学家,但是迈耶尔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麻木不仁.在里加工学院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对阿累尼乌斯的态度却是另一番景象.1884年6月的某一天,发生了三件使奥斯特瓦尔德难忘的事情:他牙疼得厉害;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他读到了阿累尼乌斯寄来的论文.奥斯特瓦尔德忍着牙痛,反复看了好几遍,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观点是可取的.并且立刻意识到,阿累尼乌斯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奥斯特瓦尔德立刻着手通过实验来证实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正确性.
随后,奥斯特瓦尔德决定去瑞典会见阿累尼乌斯,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年暑假,两位学者在乌普萨拉会面了,这是他们毕生友谊和合作的开端.
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阿累尼乌斯获得了出国做五年访问学者的资格.阿累尼乌斯先后在里加和莱比锡的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工作,又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柯名单劳希、玻耳兹曼、范特霍夫等人进行了工作接触.特别是范特霍夫,他的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用电离学说来解释一些发生的现象.当他们相见的时候,非常亲热,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阿累尼乌斯在困难的时候找到了知音.著名学者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霍夫的支持,使他的电离学说开始逐步被世人所承认.
随着他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内部结构的逐步探明,电离学说最终被人们所接受了.原来反对电离学说的克莱夫教授还提议选举阿累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1901年,开始首届评选诺贝尔奖的时候,阿累尼乌斯是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落选了.1902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滑有被选上.1903年,评奖委员会很多人都推举阿累尼乌斯,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发生分歧.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过于奇特,被否定了.又提出他获奖问题延期至第二年,也被否决.电离学说在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确定他应该获得哪一个奖项.最后,阿累尼乌斯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崇高荣誉的诺贝尔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