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识点.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就给我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就行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6:47:0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识点.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就给我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就行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识点.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
就给我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就行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识点.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就给我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就行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地质作用.
2.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后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常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垂直运动(常常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4.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后果: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
5. 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6.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吹、日晒、雨打和生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这个过程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1.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2.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背斜中间老两侧新,向斜中间新两侧老.
3.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为谷地,向斜底部受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4.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断裂,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5.按照岩浆喷出地面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岩浆活动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前者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后者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火山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6.山岳与平原相比,具有地势崎岖、相对高度大的特点,因此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干线,成本高,难度大.通常优先建设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7.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
第二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 河流地貌按成因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2. 河流侵蚀地貌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而成.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是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是指垂直于河流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3. 沟谷流水流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加长.
4.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V形.形成河谷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的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5. 河流的堆积地貌的典型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洪积-冲积平原:1)发育于山前,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而成;
2)形成:地势变缓――水面开阔――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
泥沙堆积――(多个洪积扇、冲积扇相连)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1)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2)形成:泥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露出水面,形成河
漫滩――河道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而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1)发育于河流入海口处;
2)形成: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
形成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6. 在河流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7. 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条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8. 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由于洪积扇、冲积扇分布在山前,河漫滩平原沿河流两岸发育,所以,山区的聚落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在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必修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天体系统的级别(P4图1.3)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第三颗大行星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①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

全部展开

必修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天体系统的级别(P4图1.3)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第三颗大行星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①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特点;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同属类地行星。
②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
5、地球上存在生命得原因:
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适中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大气圈
有液态水存在 适宜的温度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的概念
②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2)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和耀斑
(3)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
(4)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③影响地球气候:例如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和地理意义:
自 转 公 转
中 心 地轴 太阳
方 向 自西向东(南北极上空看:南顺北逆) 自西向东



角速度
15度/小时(1度/4分钟)
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相等 约1度/天
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最大 约30千米/秒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周 期 23时56分4秒(1恒星日) 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 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①晨昏线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
(2)时差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所求的在已知的东边用加,西边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 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3)地球上的日期界线:国际日界线(180度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4)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随纬度的变化:3.21—9.23,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9.23—次年3.21,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3.21、9.23)全球昼夜平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分—夏至(3.21—6.22)各地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秋分(6.22—9.23)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随季节的变化:春、秋分(3.21、9.23)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秋分—冬至(9.23—12.22)各地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冬至—春分(12.22—3.21)各地各地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两侧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两侧降低
23º26’N以北: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夏至—冬至逐渐减小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冬至—夏至逐渐增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最大;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冬至日最小,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夏至日最小。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H = 90°— ∣当地地理纬度 ± 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5、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23°26′N,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23°26′S.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四、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横波(S)――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另外,波速与介质密度和弹性程度等有关
(2)不连续面
①莫霍面:大陆地下平均 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外、内核:外核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软流层--地下70至400千米处地震波低速层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地球的外部圈层
主要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收起

买本教辅 里面写的很详细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必修的价格是多少 高一人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复习提纲高一地理必修1的期末复习提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人教版单词的mp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全部公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练习答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5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选修 谁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4的单词MP3录音?人教版的 谁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选修1的单词MP3录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和参考一样,题要有答案的那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答案江苏地区的、要答案、太难了 要这本书的总结: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1必修 经济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 第六页的单细胞生物化石是哪种生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的知识点.第一章是“行星地球”.要全的!就给我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就行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 必修二 单词表 单词表,单词表,跟书本一样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三所有公式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所有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