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葬花吟的全解+抒情散文类型的红楼梦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7:03:18

求葬花吟的全解+抒情散文类型的红楼梦观后感
求葬花吟的全解+抒情散文类型的红楼梦观后感

求葬花吟的全解+抒情散文类型的红楼梦观后感
1
译文: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鲜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这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这它们走来走去?清兆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有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可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紧紧握住花锄,暗暗洒下热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
杜鹃泣尽血泪默默无闻,凄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关好了深深的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着空空的四壁,人们刚刚入睡.春雨敲打着窗户,床上的被褥还是冰冷冷的.人们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光匆匆的离去.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走的时候一声不响地离去.昨天晚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但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留不住,问那鸟儿,鸟儿不说话,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但愿我从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那儿会有埋葬花儿的纹丘?不如用着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掊洁净的篱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原你按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
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失,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彼此不相知.
2
葬花吟品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请看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的诗句: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吟》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3
红楼梦观后感【走进宝钗-原创】
走进宝钗
一座辉煌的圣殿,光华如灿烂虹霓披落升腾.寻觅不知多少时辰,才发现它原本缥缈于我们的精神长河中,“大观园”的名字已叫了两百多年.
“此景只应天上有”.绰约的一群仙子,用眼泪与欢笑,用热情与诗歌,演绎了人类精神中那份永恒的追求.激情悲烈如南国楚辞中的凤凰涅盘,清澈浑朴如诗经秦风中的蒹葭苍苍.
走进圣殿,雪肤花貌之中,一人“不语婷婷”.薛宝钗,这个令当代无数人心仪艳羡的“完美”女人,此时,于我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随风潜来的是“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我无语,“冷香丸”伴随着宝姐姐,她曾不无神秘炫耀地说这丸药是由四时之花蕊伴诸节气之降水,经三年调制而成.千辛万苦,来疗治自己的热疾,却不知同时亦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也一并冷冻起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因冷郎君误信了自己的不贞,尤三姐绝然以生命来抗争不公的命运,其刚烈与真情令粗蠢如薛潘者亦为之叹息伤感,而此时的宝钗却说道: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已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也只好由他罢了.其冷静令读者瞠目.王夫人打了金钏并将她撵出大观园,而导致其羞愧投井,宝钗乖巧地安慰自己的姨母,说她一个丫头因心窄气浊想不开投井,大可不必为之伤感.以此来为自己的姨母来开脱心灵罪责,“冷香丸”丝丝地冒着寒气,直令人感觉已浸透到了这个少女的灵魂深处.
“行为豁达,随份守时.”小小年纪赢得了贾府上上下小尤其是家府长辈们的称赞,这个精明的少女现实的人生中怎样才能有利于自己.在贾母提出破例超规格为她做生日时,头脑依旧是冷静的.温和推让一遍,点一出让老年人喜欢的热闹戏,赢得贾太君的欢喜.恰到好处地恭维:我看二嫂子的嘴怎样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相形之下同样精明伶俐的凤姐个性不免太张扬了些,固然也是讨得四座春风,但相较于宝钗之“不语婷婷”,其威力不免逊色许多.
俭朴做为一项美德深入中国人心.世事洞明的宝钗虽不是机心算计,却也不自觉地依从于传统.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等来到宝钗房子见到“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使得贾母连叹“使不得,”急命人搬来家居摆设,亲自为之设计.“俭朴”之风使她在贾母心中的形象又提高了几分,可以感受到宝钗发自心底的微笑.
人们总是奇怪“世外仙姝”的林妹妹为什么是那样尖刻容不得人,尤其是对宝钗宝玉乃至一切关于“金玉良缘”的话题.这时却忽略了宝姐姐莫测高深的微笑.自从踏进贾府,也许宝钗就明白认定了自己的幸福所系,走上宝儿奶奶的宝座是贾王两家利益的完美结合.两家长辈明白,宝钗自然也明白.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战胜最大的对手—林黛玉,在这个过程中,宝钗展示出的水平令我们叹为观止.宝钗初入贾府“行为豁达,随份守时”,比黛玉大得人心:黛玉常怀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面对咄咄的进攻,宝钗是宽容大度,以致惹得贾母及王夫人不住口地称赞宝钗: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说,我这几个丫头,论为人处事,没有一个及得上宝丫头.当薛姨妈往住潇湘馆对黛玉表面照顾实质监控时,心地善良的黛玉竟然感激涕零,诉之心语.我在感叹黛玉的纯洁善良时,也不禁对薛氏母女的人际之术惕然生惧.
“人生得意”,宝钗可算得是一个成功贤良的典范了,她自己一定会这样认为.也想到另外一个单纯的少年是如此的崇拜感激宝钗.当史湘云因经济拮据而无力自己筹办诗会时,精明的宝钗主动自家设宴,并替她谋划既如何省钱又要各方满意,使得史湘云贴心贴肺地认定宝姐姐是最疼自己的姊妹,而对林妹妹的尖刻大不以为然.她是如此之天真,以致丝毫不能觉察宝黛之争的深意,宝钗的微妙心机以及黛玉受到的深刻伤害,只是无来由地崇拜宝钗,不自禁的充当了绞杀黛玉形象的帮凶,宝玉拦都拦不住.
精明强干的凤姐病倒,大观园推出了管理的三驾马车,“才自精明志自高”的三小姐探春在自己难得的人生舞台上大力施展,改革制度,兴利除弊,其精明才气与旷达心胸不亚于历史上的明君贤相.而宝钗却显示了另外一种管理策略,给办事人员谋划如何种花植树取利,如何请客分钱已消除忌恨赢得各方满意称赞.如果说探春是以改革家身份以法治园谋长远之利的话,宝钗关注的是如何施以小惠笼络人心.这体现的是中国政治两种不同的风格与目的.从探春那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明冷峻,得到的可能是法规的束缚,惩处与长远之利.而从宝钗那里则会感受得到温馨与适时的实惠两种政治之不同结局,历史已给了我们无尽的答案.
宝钗的胜利几乎是全面的,她自己也踌躇满志地唱出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大观园的道路上,宝钗走得自信而从容.从那缓缓移动的背影中,我几乎看到了解读中国人际关系的全部密码.但宝钗真的胜利了吗?她为什麽没有赢得宝玉?是的,她成功坐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殿堂里面却空空如也,宝玉哪儿去了?宝钗一定会感到困惑,她不明白为什麽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是的,她骄傲不屑地走出了大观园,却不知道从根本上她原本不属于那座圣殿.上天给与了她不亚于黛玉的诗技,诗才,但却没有给他一颗诗心,以至于她永远都不能明白那座叫大观园的圣殿,圣殿里的纯真与美丽,那原本都永恒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张爱玲《红楼梦魇》

译文: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鲜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这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这它们走来走去?清兆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

全部展开

译文:
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鲜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里扛这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这它们走来走去?清兆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有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花开的时候容易看到,一旦飘落了就很难找到,站在阶前愁思满怀,可愁坏了我这个葬花的人。手里紧紧握住花锄,暗暗洒下热泪,那空枝上似乎也倾染着斑斑血迹。
杜鹃泣尽血泪默默无闻,凄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关好了深深的闺门。清冷的灯光照射着空空的四壁,人们刚刚入睡。春雨敲打着窗户,床上的被褥还是冰冷冷的。人们奇怪的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光匆匆的离去。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走的时候一声不响地离去。昨天晚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但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留不住,问那鸟儿,鸟儿不说话,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但愿我从今能长出一对翅膀,随着那飞逝的花儿一同飞到那天际的尽头。但是即使飞到了天际的尽头,那儿会有埋葬花儿的纹丘?不如用着锦绣的香袋收起花儿娇艳的尸骨,再用一掊洁净的篱土,掩埋你这绝代风流。原你按高贵的身材洁净的生来又洁净地死去,不让你沾染一点污淖,被抛弃到坑脏的河沟。
花儿呀!你今天死了有我来把你埋葬,谁知道我这个苦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间死去,我今天把落到地上的花埋掉,人们都笑我傻,但是等到我死了的时候,掩埋我的人又是谁?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从枝上往下落,那也是闺中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候。一旦春天消失,少女也变成老太太,花儿落了,人也死了,花儿人儿两者彼此不相知。
分析(自己的感觉,水平很低,见谅,我今年16):花开,花荣,花谢,飘飞的花瓣,是高洁的,是不能被玷污的。正如黛玉一样,在人群中,是不能被世俗污染的。诗的前半段写实,后半段用花自比,对未来命运的未知,对自己的感慨。也和书后来的结局相似。对人物的命运有暗示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