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是如何体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28:31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是如何体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的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是如何体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的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是如何体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块理论基石.这个理论把人类的五种社会形态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两类,明确指出在对抗性社会形态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而只有在非对抗性社会形态里才具有这种可能.离开社会形态,把追求社会和谐视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实现的普世价值,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都曾提出和论证过和谐思想,但侧重点不同.总起来说,儒家学说以“人”为中心,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学说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道两家各把握了一端,以其相互对立和补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但是,这些美好主张,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无法实现,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等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社会.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无非是说一个开明君主在朝廷忠良的辅佐下,出现了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但时间都不很长,只是封建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一个短暂的稳定和繁荣时期,而不能说是和谐社会.
  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这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而且明确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但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代替它的未来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通过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解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从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这个相对稳定局面不等于和谐社会,不能把二者划等号.资本主义受各种矛盾的困扰,不可能长期稳定,更不可能出现和处于和谐状态.从社会形态来看,既没有封建主义的和谐社会,也没有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取代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后,经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三大差别”的基础上,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时才会出现和谐社会,但这已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而不是第一阶段.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请注意这段经典论述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说明在对抗性社会形态里不会出现社会和谐;结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说这种高度的社会和谐,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提前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因此要立即着手推进这一伟大事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不是什么“标新立异”和“超越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和谐社会只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度上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矛盾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里,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并对这种矛盾做过透彻分析的第一人是毛泽东.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划时代的著作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毛泽东把他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写的名著《矛盾论》的观点,全面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他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用这个观点去认识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问题是,我们要重视矛盾而不能轻视和回避矛盾,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在化解矛盾中求得社会和谐.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它们之间已不具有对抗性,而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种矛盾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求得解决.这就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的空间.党的八大还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认为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现阶段,我国虽然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但已退居次要地位.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它们之间虽然还存在着这种那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就为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毛泽东还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他指出,这样做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当然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在人民内部,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日益增长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坚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当然,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则是另一码事,只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战而胜之,而不能对他们讲什么和谐.
  毛泽东所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当时在实践中未能贯彻落实,但是它却对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可以说,社会主义矛盾论是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扇大门的一把钥匙.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三块理论基石.从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矛盾论到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整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在这半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既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又发生了重大失误和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社会主义矛盾论和社会主义和谐论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邓小平深刻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和展开的.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征.所谓社会主义特征,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的理论概括.邓小平所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特征做了科学的回答.在搞清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以后,势必提出比基本特征层次更高、更为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针对一些人坚持传统观点,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错误理解,邓小平深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论断的提出,不仅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而且也意味着迟早要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试想,一个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和起点,通过既能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社会,不正是一种和谐状态吗!至此,和谐社会的构想已是呼之欲出.社会主义需要社会和谐,也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新论断.这就是说,和谐和富强、民主、文明一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特征、本质、本质属性的关系,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特征属于制度层面,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本质不属于制度层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由制度派生的,但比制度所起的作用更大.我们不妨用这样一个公式比喻: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派生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派生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本质和本质属性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江泽民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脚踏实地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后,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发展.“本”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指导方针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就是这样的理论和指导方针.我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以人为本”的“人”是“人民”,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群体,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不是关注一方、排斥另一方,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着力点放在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身上,维护他们的权益,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亲民爱民,才更能显示“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总括起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社会主义矛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是如何体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的 谈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是怎样体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 如何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电大的作业)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 如何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国家的角度—原则、制度、法律、公民的角度—义务、行动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道政治哲学简答题谈谈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是怎样体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 近年来,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2.列宁讲:“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应当把自己的生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请结合构造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谈谈如何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班级、宿舍、师生关系等)的宣传者和实践 谈谈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时怎样体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急需答案,谢谢! 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是会对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地实际,如何发展残疾人事业 帮我看看这是不是病句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英语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英语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