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什么文学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5:45:25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什么文学意义?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什么文学意义?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什么文学意义?
“发愤著书说”出自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大概有以下两层意思:
首先“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国,《说难》《孤愤》.司马迁通过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观点,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观点
“发愤著书”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司马迁认为“发愤著书”的目的是言道,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将“道”置于首位,“文”置于末位,已隐约点明了“文”与“道”不可分割的关系.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并非凭空出现,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产物.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怨”是讽劝上级,怨而不怒的意思,己内心对朝政有所郁结则需讽谏以抒发情感,毋庸置疑,“发愤著书”与“诗可以怨”一脉相承,且发愤著书具有更进步的意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已经完全摆脱儒家对“怨”的要求,即“发乎情,止乎礼”,完全肯定了“泄愤”的合理性司马迁对《离骚》的解释即可证明这一点.司马迁写道:“离骚者,犹离者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抢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此时“怨”已无需遵循儒家的“温良敦厚”.
“诗可以怨”是“发愤著书”的萌发,“发愤以抒情”则是“发愤著书”的鼻祖.屈原第一次在《九章•惜诵》提出“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应该对司马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汉刘安《淮南子》中记载:“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律而和人心”和“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对“愤中形外”的解释更近于“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诚然是《诗经》、屈原、刘安等的影响发展来的,但也是作者真实境况的写照.司马迁为人正直,却遭受宫刑之辱,内心愤懑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报任安书》中所写:“居则忽忽不知所往,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使命并未完成,他不得不苟且偷生,用著来成就自己的人生,抒发内心的苦闷司马迁总结前人经验立足实际得出“发愤著书”这一重要的文艺理论.这一观点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要的地位,产生重大的影响,可谓“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韩愈在文上主张“不平则鸣”就是“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延伸.韩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提出“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另一方面又提倡“穷苦之言”,认为“和平之言易好”,同时还认为这两方面有重要的联系,自觉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他在《送孟东野序》里则提出得志“鸣国家之盛”,失意则“自鸣不幸”.
继韩愈之后,又有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及陈师道的“惟其穷愈甚,故其诗愈多”;陆游:“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晚清文论家李贽更是将“发愤著书”作为评价作品思想性高低的客观标准,所谓“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中国文论史上“发愤著书说”占有重要地位,而西方文论与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格里巴尔泽说诗好比害病不作声的贝壳动物所产生的珠子;福楼拜以为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海涅发问:诗之于人,是否象珠子之于可怜的牡蛎,是使它苦痛的病料.由此可见,许多西洋大家都认为诗是人内心痛苦的产物,而支持这一观点的名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发愤著书”也有着它的局限性.如司马迁在总结“发愤著书”时文学与学术并没有分离,所以论述缺乏全面性.因为文学除了反映生活外,还要表现个人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喜怒哀乐,而怨仅是情感中一隅.所以“发愤著书未免偏颇,但这种小瑕是不掩大瑜的.
至今,我们依旧可以继承“发愤著书”的“泄愤”功效,在工作、生活、学习郁闷之时写点东西来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悲凉,亦可以将这种“泄”的范围扩大,涉及快乐情感,与人共享美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发扬“发愤著书”中的脊髓精神——穷且益坚.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这就需要忍耐、坚强的精神.所以“发愤著书”立足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这个问题确切一点说就是《史记》带给我们的意义。
史学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文化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小说
  在小说方面...

全部展开

这个问题确切一点说就是《史记》带给我们的意义。
史学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文化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小说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收起

文人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一种“舒愤”的状态,也就是“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发愤著书”不仅是对个人的命运态度,也是“忆往事,思来者”普遍的对生命个体的“想有所作为而不能”的人性关怀。同时,对整体的社会人生具有广泛的影响。...

全部展开

文人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是一种“舒愤”的状态,也就是“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发愤著书”不仅是对个人的命运态度,也是“忆往事,思来者”普遍的对生命个体的“想有所作为而不能”的人性关怀。同时,对整体的社会人生具有广泛的影响。

收起

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惹恼了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这是对男人最大的羞辱。
司马迁受刑后,不甘带着残障之躯了却余生。便强忍屈辱,写下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部展开

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要杀李陵全家。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惹恼了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这是对男人最大的羞辱。
司马迁受刑后,不甘带着残障之躯了却余生。便强忍屈辱,写下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