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战国策论文有关策士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15:24:12

如何写战国策论文有关策士形象
如何写战国策论文
有关策士形象

如何写战国策论文有关策士形象
必读理由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战国策》也称《国策》,相传原本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证.罗根泽、金德建等主张是西汉初年的蒯通.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前196年)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汉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秦汉之际.这样,对于《战国策》成书于蒯通的说法,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33篇,分为12国,是为古本.但因其中杂有纵横阴谋之术,为儒家所排斥,所以传诵较少,容易残缺.到了宋代,曾巩校补过,他编订的《战国策》是为今本,凑足了刘向古本的篇数. 作品缩写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东周策》1篇,分为22章;《秦策》5篇,分为64章;《齐策》6篇,分为57章;《楚策》4篇,分为52章;《赵策》4篇,分为66章;《魏策》4篇,分为81章;《韩策》3篇,分为69章;《燕策》3篇,分为34章;《宋卫策》1篇,分为14章;《中山策》1篇,分为10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做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凌辱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 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语背诵 《战国策》的这些思想性与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有: (一)论点明确,方法周密,逻辑性强.例如《庄辛论幸臣》(《楚策四》)一文中,开始叙述襄王沉迷声色,拒绝庄辛的劝诫,终招亡国之祸.这是用事实表明全书的中心论点: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导致后患.接着就展开正面的论证,证实这一论点的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论证过程中,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用比喻性的具体形象作为论据说服襄王.从生物界微小的蜻蛉,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到更大的黄鹘.平时这些虫鸟们自由飞翔,悠游自乐,自以为与人无争,不会有什么灾祸.殊不知,就在它们自鸣得意的时候,身旁却隐伏着杀机,最后终于不免死亡的厄运.无知的生物如此,何况人类,更何况凌驾万乘的一国之主呢!接着又举出人事中的蔡灵侯之事,从而联系到襄王.从生物到人类,由小到大,一层深似一层,一步紧迫一步,深刻有力,使得襄王不得不为之变色,浑身发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严密而自然的逻辑推理,使论据显得分外结实有力,说服力强.像这样典范性的策论文,在《战国策》中很多,如《楼缓虞卿论割地略秦》(《赵策三》)、《苏秦以合纵说赵》(《赵策二》)、《张仪以连横说秦》(《秦策一》)、《司马错论伐楚》(《秦策一》)等,分析形势,了如指掌;权衡得失,则尺寸较计. (二)形象地描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打开一部《战国策》,497篇,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聂政刺韩傀》(《韩策二》)的故事,先写韩臣严遂与宰相韩傀的仇隙,严遂欲求一位可替自己报仇的人,以此交待故事的起因.接着写严遂在齐国“阴交聂政”,但因母亲尚在,聂政不敢以身许人,拒绝了严遂的请求.故事至此为之跌宕.作者又写了聂母去世,聂政感念旧遇,只身仗剑,刺杀了韩傀.故事似要结束,却又由聂政死时“皮面抉眼”的情节引出另一个人物——聂■.韩国统治者不惜悬赏千金以征求认领尸体的人的情节、聂■不惜声明自杀于尸下的情节,与上面“皮面抉眼”的情节,既连贯自然,又呼应合拍.结尾一段,是东方各国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及作者的评论,也是对两个英雄人物的赞扬.故事有始有终,有起有伏,事件脉络清楚,彼此配合默契,构成了一个故事性极强的艺术整体.其他像《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吕不韦相秦》(《秦策五》)、《苏秦止孟尝君入秦》(《齐策三》)、《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不死之药》(《楚策四》)等,或赞扬美善,或暴露丑恶,或写智巧解患,或写妙语解颐,无不风趣横生,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三)刻画出性格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苏秦和张仪都是能言善辩的策士,为了追逐“富贵卿相”,诈变反复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然而苏秦的刻苦、自信与张仪的阴毒、无赖,毕竟不同.前者多少让人同情,后者只让人憎恶.荆轲与聂政,同是重义轻生的勇士,但荆轲的沉着机智、倔强又带点冷漠的个性,与聂政的孝顺、忠诚、爽直而又勇于决断的性格,显然又有所区别.其他如头脑冷静敏锐、善于观察分析的邹忌、蔚然排忧解难而无所求的鲁仲连、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的冯谖、机智老练又风趣活泼的触龙等,以及秦宣太后、吕不韦、楚怀王等形象,在《战国策》中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关键知识点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惟一史料来源. 妙语背诵 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哭泣,则伤主心矣.……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日而不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