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业难的温馨语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9:01:26

关于大学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业难的温馨语句
关于大学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业难的温馨语句

关于大学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业难的温馨语句
改变"精英心态"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2006-12-12 21:30:00)转载

5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改变“精英心态”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杨支柱
2006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一文的标题似乎是一句废话(答记者问的先生自己是不是普通劳动者呢?),也多少有些误导(文章并不认为大学生有特权需要废除),不过文章的主题还是很清楚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应当忘记自己是大学生,要像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一样有工作就干,不要挑剔工种、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
说实话,我自己就经常劝自己比较欣赏的学生说:不要让工作取代婚姻成为“终身大事”,市场经济下换工作是家常便饭,交了四年的学费却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去找工作不值得,重要的是把专业学好,毕业后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小学毕业的农民工都可以在陌生的城市找到工作,你为什么就找不到?无论待遇多低,只要像自己是老板一样认真地干,就会有收获;积累了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待遇自然就上去了,想跳槽也有资格了.
我之所以这样劝自己的学生,是因为对学生来说整体就业形势和专业选择等都已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他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教育部学生司的这位官员似乎也赞成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就业难的原因,但是精神实质却完全相反:他作为教育部的官员主要不考虑教育部自己应当如何改进工作,却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所谓“精英心态”.建立在这种诊断基础上的“药方”,即便开对了也是无法兑现的:就业形势是教育部可以左右的吗?即使假定大学生真有所谓“精英心态”问题,通过“改造思想”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也仍然灵验,难道毕业生的心态问题是教育部能解决的?如果能解决,为什么在他们读大学期间不解决而等他们面临毕业才出来呼吁?
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普遍有精英形态还差不多.到如今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都超过50%甚至70%(北京和上海)了,还能普遍有精英心态?优秀学生干部、特长生、学业优秀的学生和名牌大学的大部分学生也许还多少有些精英心态,但除此以外的占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精英心态从何而来?需知影响人的心态的主要是在自己所属群体中的位置,而不是自己在书本知识上与文盲的距离.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不过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多少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取得高于绝大部分高中和中专毕业生的待遇而已.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如果太多的学生只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大学教育岂非在浪费纳税人的血汗?如果太多的本科生工资低于四年前参加工作的高中生,父母送子女上大学岂非愚蠢的选择?
就算现在的大学生还普遍怀有精英心态,那也无须改造.狗急跳墙,饥不择食,市场竞争本身就可以让他们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去从事“低贱”的工作.何况想改造精英心态也未必改造得了.有精英心态的人可抱着卧薪尝胆的想法屈就“低贱”的工作,也可能以平常心对待“普通”的工作,完全没必要因为从事“低贱”或“普通”的工作而降低自我评价与自我期许.本人自己就当过四年多图书管理员,事实上是精英心态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还增强了.相信有此种经历和感觉的人并不少,否则何来“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之说?如果是创业,那么精英心态更是丢不得.一方面说是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又呼吁大学生改变精英心态,这是自相矛盾的.精英心态并不是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懒汉心态,有精英心态的人是因为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不同于大众的使命才不屑于干庸众所干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偷懒或贪图享受.这位教育部官员应该先去查查小学生词典弄清“精英”一词的含义.
要求大学生忘掉了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等同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具有“普通劳动者”心态;可如今“普通劳动者”的迁徙趋势不也是“乡巴佬进城”和“麻雀东南飞”(相对于人才的所谓“孔雀东南飞”)吗?既然同样是“普通劳动者”,为什么大学生就应该去基层和西部呢?难道“孔雀”和“麻雀”都是傻瓜或疯子?如果我们相信市场,那就应该承认,基层和西部不是职位更多,而是职位更少.教育部只是告诉我们基层和西部有大量的职位,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有多少职位!
尽管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大陆的舆论宣传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人口太多、人口密度太大;但凡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地方没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经济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世界上人口密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西欧、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等.在一国之内也总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经济较发达,如城市之于农村,中国大陆的西部之于东部.中国大陆西部的所谓机会,说穿了不过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对创业者这或许意味着机会多,对打工的人恐怕意味着机会少,而任何社会创业者总是少数.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人们不在白纸上写字而抢着在已经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写字必有原因,创业者也未必能找到原因并克服障碍,非创业者就更别提了.
至于所谓基层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那也跟前几年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不嫌多、只嫌少一样,恐怕不见得是有效需求.说实在话我还需要一架私人飞机呢,但是我只付得起电动自行车的价钱.
就算基层有很多适合大学生的岗位,也不是大学毕业生改变观念就能得到的.基层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其实不在工作环境的艰苦或优越,实际上基层的生活也可能更舒适,至少对某些类型的人是如此.更大的区别实际上在于基层是“熟人社会”,而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作为陌生人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用武之地.
如果大学生真的不嫌待遇低而去基层竞争民工的工作,即使不考虑教育资源的浪费,他们的竞争力也不堪一击:大学毕业生扛麻袋畏重,扫厕所嫌脏,下煤矿怕死,哪里是民工的对手?
所以大学毕业生大量下基层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强行压下去.但是基层除东部沿海外已经没有公有企业,安排给私营企业又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规则,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压给机关和由财政支撑的所谓事业单位,这一方面导致基层财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导致本来已经严重超编的基层政府更加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并非大学生改造思想调整心态就能解决,也决非教育部所能解决.大概总有一些大学生需要靠父母供养或社会保障维持一段生计,等待他人退休、生育或经济发展给自己提供工作机会.只是这几年因为“教育大跃进”和与之相伴而来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各学校都追求“大而全”模式)、教育质量下降(像养鸡场那样追求规模效益),使得目前“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实在太多了,才成了社会问题.对于教育部来说,需要反省的是主要是今后如何使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专业结构和教学质量符合市场的需要.而在笔者看来,继续以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管理高等院校是无法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的,就像计划经济无法满足人们对日用工业品的需要一样.出路在于实现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民营化和国际化,让市场竞争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闭门造车制定的计划,来决定招生的人数和专业结构,淘汰那些质次价高的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