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被人尊称为“素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6:47:44

孔子为何被人尊称为“素王”?
孔子为何被人尊称为“素王”?

孔子为何被人尊称为“素王”?
在先秦文献中,“素王”本指远古帝王,还用以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第一次将孔子与“素王”联系起来的是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篇说,孔子虽然才智出众,勇力过人,但“专行教道,以成素王”.此后,董仲舒明确地尊孔子为“素王”,他在《天人三策》中说:“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为素王之说法,得到西汉儒者的普遍赞同.司马迁虽然没有使用“素王”一词,但实际上也同意董仲舒的看法,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以抒情的笔调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之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以为,六艺是古代文化的总结,而诸子百家所代表的仅仅是个人的思想,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伟大的人格,也不仅仅在于他广博而精微的思想,而主要是在于他代表了古代整个的历史文化.因此,孔子不应当与其他诸子百家处于同等的地位,所以,司马迁将其列入世家.刘向《说苑·贵德》说:孔子历七十二君而不遇,于是退而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
作为一种对比,西汉诸帝却极少提及孔子.汉武帝虽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但尊儒术不等于尊孔子,所以,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汉书·元帝纪》记载:元帝为太子时劝其父宣帝多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个故事明白无误地说明,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汉家并没有将儒家思想真正当回事,更不用说孔子了.
这并不奇怪.因为,依据“素王”理论,王之所以成为王,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在的人格特征,王者不仅要在治世的外在功业上做到天下所归,为万民谋利,而且还要在自己的内在生命上参天地之化育,打通天地人之间的隔阂.否则,即使是由于血统原因而偶然为王,也不足以配得上“王”之称呼.这样一种看法,显然不能为龙子龙孙们所喜欢.同时,如果万事折中于“素王”孔子,这不仅仅剥夺了知识界的思想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帝王的意志自由.另外,孔子极度推崇周代的礼乐文明,对现实政治总是抱有批评的态度,这使得那些颇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们感到其说迂腐.西汉儒生倡导孔子“素王”理论,努力将孔子塑造成新时代的立法者,但收效并不大.直至成帝时期,西汉王朝才首次正式祭祀孔子,而这种尊祭从东汉才开始制度化,但其理论背景已与“素王”理论大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