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交友规则是什么?记地好像有一句是:不如己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1:53:55

孔子的名言交友规则是什么?记地好像有一句是:不如己者!……
孔子的名言交友规则是什么?
记地好像有一句是:不如己者!……

孔子的名言交友规则是什么?记地好像有一句是:不如己者!……
《论语 学而》第8章: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个句子的问题在于断句,有人断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君子不严肃就没有威信.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力主忠信.不要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犯错就不要怕改正.”其中有几个问题:“学则不固”是“不重”的结果吗?“无友不如己者”该怎么解释?
先看第一个,重如果解释为严肃,那么孔子是叫我们保持严肃、凝重的表情,来获得威严吗?那跟巧言令色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不是严肃凝重,也不是让我们吃得胖胖的,而是“自重自爱”的意思.自重则他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谁还能信任你呢?所以“威”指威信、受人尊重的意思.
第二,“学则不固”不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与“不重则不威”句式相同,二者应该是并列的关系,共用“君子”这个主语.固可解释为局限住,故步自封.但我觉得如果与“君子不重”是关联的一句,表示的就应该是人不自重的另一个后果,即“所学的知识、品德难以固守”.一个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儿郎当,也许有点小聪明,老师教的知识都能懂,但转眼就抛到脑后了,不能固守.
再看“无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释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我就要问孔子:怎样才算超过自己的朋友呢?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孔子在后文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这里意思的就矛盾了.见贤思齐,见过思改,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失败的教训啊.所以过去的解释非常不合理.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无不通“毋”,友也不作动词,而是名词“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哪个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向他们学习,这也是一说.但在《论语》里,一般“无”都通“毋”,“友”作名词时作“朋”.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与前边“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做个忠信的人,不要与不象自己这样(忠信)的人做朋友.”如是“象”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受人尊重,所学的知识、德能也无法固守.自己力主忠信,不要与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意在指出“自重”、“忠信”两种求学态度的重要性.
自重,与人相处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自己来说可使所学的知识扎实稳固.
忠信,与人相处能交到忠信的朋友,对自己的过错也能实事求是地改正.
从上下文来看,自重、忠信与上章的贤贤易色等内容,都是指为人处世、学习的态度,彼此关联性很强,说理逻辑通顺.
浅见,不妨存疑.

结交须胜己,次我不如无,无友不如己者。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这句话听起来与其说像教诲,不如说像感慨。难怪后来之人众说纷纭,理解不一,因为就连当时在场亲炙的弟子们所记都还各自不尽相同呢。
“不要结交不及自己的人。”这是最常见的理解,但也最可疑。其理由是:与比自己优胜的人交游,可以使自己进步,有益处;与不及自己甚至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相处就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浪费时间和感情。鲁迅就对无故浪费别人时间的人深恶痛...

全部展开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这句话听起来与其说像教诲,不如说像感慨。难怪后来之人众说纷纭,理解不一,因为就连当时在场亲炙的弟子们所记都还各自不尽相同呢。
“不要结交不及自己的人。”这是最常见的理解,但也最可疑。其理由是:与比自己优胜的人交游,可以使自己进步,有益处;与不及自己甚至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相处就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浪费时间和感情。鲁迅就对无故浪费别人时间的人深恶痛绝,认为那无异于谋财害命。叶芝声称渴求与自己相等或高于自己的人的友谊,认为自己强而有能力,也希望团结强而有能力的人;其他人的友谊只会是羁绊和烦扰。《吕氏春秋》记述周公的话说:“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吾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韩诗外传》述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中论》:“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这些异口同声的论调似乎有些功利甚至势利,但也符合人之常情。然而,假如换个立场,这种想法岂不是一厢情愿?苏东坡即指出:“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其实,《论语·子张》早已论之详矣: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与子张的所闻应该都直接来自孔子。二者之所以不同,可能是弟子们记忆和理解的差异,也可能是孔子特殊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孔子往往因材施教,对不同秉赋的弟子予以不同的指导。他还常常在课外平时对“侍坐”的学生随机答问点拨。所以不同的学生很可能有不同的心得。子夏的见解符合“不要结交不及自己的人”这种理解。子张的看法则与之大相径庭。
“不要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这第二种理解是把“如”字当“似”、“像”、“类同”之义讲。据传是孔子所作的《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就是这个意思。君子不与小人一般见识,自然不会与之为伍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也。
“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这第三种理解是把“无”字作“没有”解。但是,《论语·子罕》重见此句明明作“毋友不如己者”。二者必有一误。也许是因为孔子的弟子来自五湖四海,有人听不分明老先生的方音,故而笔记有所差异。然而下面的“过则勿惮改”一句,以及《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正可为此解作注。上述的子张也正是这样理解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配做孔子理想的朋友呢?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解释单独来讲都嫌不够,而应等量齐观,即须同时符合三种条件者才行。遵照孔子的教导:“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不妨来看看夫子他老人家自己是怎样做的吧。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显然他认为老子有胜于己处,哪怕他已知所问,只是求证而已。据说,事后他感慨说“老子其犹龙乎!”如此看来,想必他很愿意结交老子。然而老子是否以他为友呢?于史无征。但从《道德经》对仁义等儒家理想的批判看来,老子对孔子很可能是不以为然的。至于数百年后孔融与李膺攀通家之好,若按照他自己的逻辑,也只不过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与孔子同类者呢?他老人家在世之时,天子不臣,诸侯不友,还备受道家隐者之流的嘲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又有谁会引为同类呢!至于弟子们,一来都不及老师,二来人各有志,符合条件者也寥寥。只有一个颜回差不多,可惜尚未圆满,半路夭折了。就算在个别方面胜过孔子,能给他提意见者,当时也没有几个。鲁莽的子路因子见南子而发过几句牢骚,孔子还并未虚心接受。至于小项橐,虽然凭小聪明逞一时之能,但总体素质肯定不如孔子,而且很可能不同道,所以,传说只称孔子师项橐,却未说以他为友。孔子虽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却从未说过必有我友。由此看来,孔子无友,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人。
玩笑归玩笑,以上三种理解到底哪个对呢?似乎也都有道理,可以说是交友之道的三个方面或层次。其一可谓尚友。交友之先,自己心里抱有个理想的标准(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标准也可以是权势、财富),要主动选择德能胜过自己的人去亲近,以求有益于上进。其二可谓慎友。当别人有意交接我时,我应慎重加以考察,以免误交匪类。“其不可者拒之”之谓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不慎欤?但也有人认为:“至不如我者以我为胜彼而求与我为交,则义不得拒也”(杨树达)。这里,似还应该区分泛泛之交和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不好拒绝,多半是出于面子;真正的朋友才可推心置腹,莫逆相知。其三可谓鉴友。既已为友,则彼此为鉴,切磋琢磨,从善改过,不亦乐乎?孔子举一而我们反三,不亦宜乎。至于哪一种符合他老人家的原意,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

收起

我也是抄的:
“勿友不如己者”歪解
[ 黎莘 ] 于2008-12-05 00:27:08 上帖 [ 发短信 ]

“勿友不如己者”歪解
文/石心
“勿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实在是太多了,见仁见智。如今让我们看了那么多的解释,我们也不知道那...

全部展开

我也是抄的:
“勿友不如己者”歪解
[ 黎莘 ] 于2008-12-05 00:27:08 上帖 [ 发短信 ]

“勿友不如己者”歪解
文/石心
“勿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实在是太多了,见仁见智。如今让我们看了那么多的解释,我们也不知道那句是真,哪句是假?不能择善而从了!
实际上这句话理解出现困难和分歧,关键还是在那个“友”字上!对于这句话我们还是先搁置一下,先还原一下现场,看看老夫子究竟要说点什么!
我们都还记得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事情。一天孔子站在院子了放风,恰好儿子孔鲤从面前经过,老夫子叫住儿子问,“学诗乎?”孔鲤说还没有。老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怎么能写好作文呢?)。于是孔鲤下去学诗去了!又一天,又是这种情况,老夫子问“学礼乎?”孔鲤回答还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回去学政治课去了!
孔子肯定是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培养儿子的吧!这一点我想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考试,但是也未必没有什么小的测验。一次小测验,孔鲤成绩一般,他的老子孔夫子作为一个资深高级教师,对于儿子的成绩肯定是不满意的,免不了要教训几句。不料儿子也有点不买账,难免犟嘴,难免撒谎,难免找借口。
孔子问:你为什么测验成绩这么差啊?
孔鲤答:不算差吧!
孔子问:还不算差吗?在班级10名开外去了!你看颜回哥哥,第一名!
孔鲤答:子路哥哥还没俺考的好呢!
孔子说:你小子这样想、这样讲很不对啊!成绩不好,没有特长,别人是不会看好你的!学习才是硬道理嘛!学懂学透了才不会死板教条,才有出路嘛。你小子要实在,做人要厚道,不要老是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要向颜回哥哥看齐嘛!这次测验不理想不要紧,关键是下次努力赶上去!那样你才是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呵呵,说到这里,我想那句话的意思差不多也就兔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了!其实嘛,“彼人也,我亦人也”,人之常情也无非如此!圣人有时候也是难以免俗的!这样的话现在许多家长都说过吧,只可惜说的晚了点,否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还有,我想我们还是“得意忘言”吧!如果执着于个别字的表面意思,恐怕古书能解通的也就没多少了!“好读书不求甚解”嘛!古代的文字,有名词的时候,也有动词的时候。朋党、朋友,党同伐异,朋比为奸。虽然说是“同志为友”,可那是作名词!作动词也未必是名词动用!也就可能是别的意思!
还有一句印证的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这个“友”单单解释为朋友,那么整句话也不好理解!实际上上,“没有朋友交流”才更准确!现代的说法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流,结果还是双方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流之后,那么你有两个思想,我也有两个思想”!我们可以创造一句警言:“交流使人丰富”!
中国人为什么老是讲究“切磋琢磨”,孔子恐怕也从《诗经》中参悟了不少的道理!“勿友不如己者”,恐怕不会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毕竟他还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友并称,师有学习的意思,友也是可以演绎的,有它的外延!
2008年12月5日

收起

勿友不如己者

勿友不如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