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3:46:50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由于李广没有政治援助,且除了自身勇猛过人以外,带兵打仗和政治头脑几乎没有,汉武帝并不喜欢他。所以,在四路大举进攻匈奴的时候,给了李广最难走,遇到敌人主力的一路,且估计给李广的兵也不会太多。而卫青和霍去病则获得了相对轻松的路线。结果可想而知,李广战败被擒,由于李广的英勇和智慧,逃出了敌人的手心,而卫青、霍去病则大获全胜。李广回来之后,被处于死刑,李广花钱赎身(当时的法律允许),成为...

全部展开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由于李广没有政治援助,且除了自身勇猛过人以外,带兵打仗和政治头脑几乎没有,汉武帝并不喜欢他。所以,在四路大举进攻匈奴的时候,给了李广最难走,遇到敌人主力的一路,且估计给李广的兵也不会太多。而卫青和霍去病则获得了相对轻松的路线。结果可想而知,李广战败被擒,由于李广的英勇和智慧,逃出了敌人的手心,而卫青、霍去病则大获全胜。李广回来之后,被处于死刑,李广花钱赎身(当时的法律允许),成为庶民。后来,李广在暮年强烈要求和卫青一齐伐匈奴,结果由于走错了道,没有按期达到指定的目的地。李广自叹命运不好,自杀。
所以,后来就留下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和唐朝的诗人都认为他应该封侯。实际上,西汉有着明文规定:“非刘莫王,非功莫侯。”西汉历史上,除了外戚,没人打破这个规矩。李广想当侯,那得有战功。可是李广受云中的时候,仅仅和匈奴打个平手,虽然在当时这也相当难得了。后来两次北伐,又没有功劳。最可气的,是李广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受到了梁王封的将军。梁王表面上和汉景帝关系很好,实际上早就想谋反,汉景帝也和梁王玩心眼,让他成为抗击叛军的主力,和叛军互相抵消。李广连这点政治觉悟都没有,还想封侯?除了爵位,在官职上,李广是前将军,是仅此于大将军的官职,已经相当大了。
无论怎么说,李广一家都认为汉武帝亏待了自己,大将军卫青害死了李广。自此,卫青和李广家结了仇,霍去病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到了李陵这一辈,仍然不受汉武帝和霍去病的赏识,当时卫青已经基本失势。汉武帝派李广利征匈奴,李陵也跟着一齐去,结果在途中遭遇匈奴,李陵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利用连弩杀掉了几倍于自己的敌军。由于弩箭快要射完,士兵出现了惊慌,一名士兵投降,向匈奴人报告了李陵的情况,本来都要撤军的匈奴人继续围攻,李陵在没有了箭的情况下,兵败被俘,在回到匈奴以后投降。
后来,有人从匈奴得到报告,说李陵在匈奴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准备伺机进攻汉朝。汉武帝大怒,杀掉了李陵全家。这时候,只有太史公司马迁出来为李陵辩护,说那个人肯定不是李陵,李陵肯定是想伺机回到祖国,且李陵兵败被俘,事出有因,不应该满门抄斩。这也可以看出,李广三代为官,在朝廷里却没有任何朋友敢提他说话。司马迁是因为自己是太史公,才说出实话。当然,他和李广家的关系也不错。汉武帝大怒,把司马迁判了死罪。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气吞声,接受了宫刑,免除了死罪。
司马迁在史记的创作中,对汉武帝和李广一家的评价,还算中肯,也说明了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史学大家。而另一种说法是,汉武帝要杀司马迁,并不仅仅是因为李陵之祸,而是看到了史记的汉景帝本纪和他自己本纪的一部分,大怒,烧掉了这两个本纪,司马迁也没敢再写,是褚少孙补上的。不过这种说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收起

李陵投降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