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弟子有哪些?卫鞅和孙膑到底谁更厉害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0:48:41

鬼谷弟子有哪些?卫鞅和孙膑到底谁更厉害呢
鬼谷弟子有哪些?卫鞅和孙膑到底谁更厉害呢

鬼谷弟子有哪些?卫鞅和孙膑到底谁更厉害呢
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前两者纵横家,后两者兵家,
在鬼谷子的五百弟子中, 最有名气的是 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 剩下的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丽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 等一个个都是当时叱咤风云的牛人, 所谓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军事家:孙膑
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为兵圣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 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装疯在齐使者秘密带领下逃出魏国奔向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兵书.古称《齐孙子》.战国中期孙膑及其弟子撰.孙膑兵法早有著录,《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隋书·经籍志》即不见著录.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孙膑论兵的竹简,经过整理、注释,编纂为《孙膑兵法》,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2月出版.共364简,1.1万余字,分上、下两编,各15篇.上编直接辑录孙膑的有关事迹和言论,下编是否完全属于孙膑的论著,尚难确断.1985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将下编移出,补入“五教法”一篇,共16篇、294简,文字亦有较多修正.这批竹简由于自然剥蚀和出土时发掘上的原因,残断散乱十分严重.虽经文物部门大力整理,已不能恢复原貌.但可以看出,其书应是孙膑及其弟子所著.该书继承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都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孙膑兵法》问世之后,虽曾失传,但在《史记》、《通典》等古籍中仍然保存了少量佚文,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孙膑提出的“围魏救赵”(见桂陵之战),已成为军事史上一个著名战法,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给予了高度评价.竹简《孙膑兵法》出版后,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该书因袭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杂有一些迷信观念,则属糟粕.
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商鞅变法于中国古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所能同日而语.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身兼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这就使得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商鞅执着地践行变法措施,堪称中国古史上首位获得巨大成功的改革家.
变法也好,改革也好,都是社会的巨大变革.要在较为稳妥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过程,变法者就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要懂得妥协和让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走渐进式之路.渐进的含义一是变法的过程不要太快,要从容易的地方突破,逐步深化.二是要对势力相当强大的原有既得利益集团让步,给予适当的补偿.在转型过程中,向旧贵族让步、保留君主与贵族的地位与利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日本就比杀了路易十六夫妇的法国革命要好得多.历史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不采用流血的方法,做一些让步,其实代价是最小的.如果商鞅能从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等有利于生产的改革入手,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但不废除旧贵族的地位,也许不会踏雷而亡.历史上的法家以严峻著称,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这是他们下场大多不好、又遭指责的原因之一.以轻罪重刑来树立权威,恐怕事与愿违.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后人又说:“卫鞅入秦,景监是因.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而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
商鞅 - 历史评价
商鞅变法对秦的国势强盛,进而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王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商鞅代表了当时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推行的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对,最后被残害.
历代文人学者,史家和法学家有很多的评价商鞅的文章,其中正面评价俯仰皆是,例如:
《汉书‧食货志》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战国策》记载曰:“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西汉名臣桑弘羊曾盛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刘歆《新序》论中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宋朝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赋诗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前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商鞅评价也是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商鞅之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他还说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但是,历史上对于商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也颇多质疑.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就曾指责商鞅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同时,商鞅贬斥儒学,强调法制平等和惩戒规范,而轻视对人民的教育和恩赐,历来被主张“礼乐治国”、“纲常伦理”的儒家所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