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3:44:38

什么是"诗眼"?
什么是"诗眼"?

什么是"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比如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诗眼,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诗的结构过于复杂,因此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有个时候,是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首联安排诗眼,比如笔者的《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刚发在网上,许多人的评论是: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首诗里,我就章法做了个尝试,不说成功与否,但就整个诗的脉络而言还是清晰的,关键在于首联的诗眼的安排.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题目记不太确切,不加了).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比如笔者的《秋兴三》,就是在结尾安排诗眼的.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期共度自然是不能共度,是希望而已.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实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颔联包含诗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但我们前面举过的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的例子,其实就可以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