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阮玲玉所处的时代背景很想知道讲讲那个时候的上海的衣食住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27:33

介绍一下阮玲玉所处的时代背景很想知道讲讲那个时候的上海的衣食住行
介绍一下阮玲玉所处的时代背景
很想知道
讲讲那个时候的上海的衣食住行

介绍一下阮玲玉所处的时代背景很想知道讲讲那个时候的上海的衣食住行
阮玲玉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下面就讲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种连衣裙的时装.连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留学回国带进了中国的.三十年代穿着者逐渐多了起来,连衣裙的样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上海流行一时的时装.那拉着穿旗袍贵妇人的黄包车在身边穿堂过巷,还有可寻夹杂着「冰糖葫芦」声,现在觉得很有味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饮已经出现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汤,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里也能制造一些饮料.例如,老上海是这样制作汽水的: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内盛开水,然后冷却,放一些小苏打,柠檬酸,再加入少许糖精.经济宽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风味更佳.放好之后,立即把瓶塞塞紧,汽水就做好了.经济拮据的人们,烧一壶开水,放一点白糖在里面,买几个碎冰块放进去,做成冰茶饮料.
炎炎夏天,冷饮店前竖着可口可乐、荷兰汽水等诱人的广告,使人垂涎三尺.隔着橱窗,可以看见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着吸管,气泡沫在高脚玻璃杯中跳跃着,或用小勺慢慢舀着冰淇淋,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更是一幅活广告.冷饮店一般有电风扇,甚至还有冷气,“白领”的上海人,下班路过冷饮店时,常进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凉意顿生,令人惬意,然后再回家,星期日则约同三五好友来此相聚.因此,饮冰店的生意在夏日总是红红火火,拉门的小姐没有半点休息的机会,穿着白色衣服的服务员像蜜蜂般来回穿梭,忙的不亦乐乎.
也有大排档式的饮冰处,旁边树起一面白旗,一个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简单醒目.几个圆形大木桶,涂着红色的北京或天津产的酸梅汤字样,并标明价目.几张普通的桌子,铺上块白布.颜色各异的杯子,整齐在摆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兴.这些街头饮冰处,也摩登起来了,同样有鲜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头也斜斜地插着一根吸管.长衫的饮客,短衫的顾客,只要掏几个铜板,便可用廉价而又摩登的方法畅饮一番,这一类街头饮冰处,往往是座上满客,生意丝毫不比冷饮店差.
走街串巷卖酸梅汤等饮料的也随处可见,穿短衫的售主,纽扣并不扣上,边走边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从额头上滴下,自己却舍不得喝一口.劳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们是常客,奔将过来,团团地围着他的担子,用他们父母挣来的一点钱,享受着那廉价的冷饮,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电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时髦而有钱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气的电影院消暑,他们从中午一直坐到黄昏才出来.因为有的电影院买一次门票,可以不受场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没有关系,对谈情说爱的人最合适.看露天电影,也颇为时兴,乘凉与欣赏电影一举二得.上海市内有几处露天电影场所,一般处于公园内,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还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厅里消夏.一对对情侣在优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灯光下,忘情地跳着.旁边的电风扇,不停的旋着,汗还是不断地流下来,可他们并不觉得热.对于他们来说,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为有效.
上海濒海临江,乘一叶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致,但黄浦江风大浪急,得担心船翻人亡,于是借摆渡之船兜风乘凉,便宜又实惠.远一点,就到吴淞去.吴淞位于黄埔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面向海洋,文人骚客美其名曰吴淞消夏为“吴淞看海”.从市内去吴淞可乘公交车、小火车.白天,在浩浩荡荡的海边嬉水,晚上,海风从远处刮来,身上衣单,还会感到一丝寒意.川沙高桥海滨的白沙地带,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开辟了海滨浴场,供市民游泳避暑.海边地势平坦,浴场的沙子,都是用筛子除去了夹杂的小石子,纵目远望,潮涨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旷神怡,前来游泳的人络绎不绝.
三十年代初,上海市内游泳池主要有四种类型:公共游泳池、团体游泳池、学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最大的是虹口公共游泳池,常常人满为患.更衣室里衣服乱七八糟,中外男女挤满了一池.会游的人在台上跳下来,不会跳的人身上套着救命圈.一些姑娘不会游泳,但坐在浅水中请人摄取几张曲线美的倩影.游泳累了,走上岸来,卧在草地上,享受着日光浴.等到太阳无精打采地西坠的时候,换好衣服回家,喧嚣一天的游泳池便恢复了宁静.
到了夏天,原先一些高楼内的游戏场,就搬到了楼顶,这些高楼大多是大百货公司.它们地理位置优越,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上海滩尽收眼底.有识之士便在楼顶开辟了露天游戏场,门票便宜,每人四角,场内遍设花卉盆景,游戏多种,还有演出:说书、大鼓、滩簧、戏法、杂技、滑稽、女子新剧等.集观景、看戏、享受空中阵阵凉风于一身的屋顶花园,成为人们新的时尚消暑方式,一经开辟,便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些富商、官员家有马车,充满了西洋情调.车有单马双轮车,有双马四轮车,车身敞开,上面支起漂亮的遮篷,后面两边各有两个高大的钢丝轮子,中间托起长方形的宽大车厢,分前后两车厢,坐于其中,招摇过市,路人注目,富人自觉身价倍增.车夫响鞭一甩,双马奔腾,疾驶如飞,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暑气顿时全消,富人对此乐此不疲,甚至通宵达旦.汽车引进上海后,汽车兜风又成为他们的新一爱好,成为消夏的时尚.汽车兜风一般要在晚上八九点钟,避开人多商杂的地方,专向僻静的地方驶去,一般沿静安寺方向西去,树木渐多,风自天地来,凉气腋下生,好不快活.
但对大多数贫民来说,夏天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在热浪袭人的季节里,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冒着烈日奔波,哪里有闲钱和闲情呢?黄包车夫们拉了最后一趟客人后,回到家里,浑身的汗珠还从毛孔里向外滚出来,一颗颗珍珠似的.搭在肩上的面巾,早就变成了黑色,发出一股剌鼻的汗臭味.妻儿赶忙递上凉水和湿毛巾,车夫接过来擦二下,咕咚咕咚将一大杯水喝下,叫一声“爽”,然后把赖以生存的车辆在路旁停放着,不再延揽顾客,敞开了粗破的布衣,拉一把破旧的竹塌坐下,一边扇一边唱着:“扇呀----扇呀----扇呀,扇来了阵阵凉风,扇去了若干炎热,扇子呀,扇凉了我身上的汗水.扇呀----扇呀----扇呀,只要不怕手酸力疲,自会风生热退,我们努力的扇,这可恨的夏日,也会退避三舍……”
老城厢人多地少,密密麻麻地盖满了棚户房,破破烂烂似要随时倒塌的样子,有的马路两边的房子几乎可以相接,路面崎岖不平,最多只容两人并排而行.没有电灯,更没有电风扇,一只水龙头至少十来户人家使用,碰上大热天,还常常断水,这时候要靠平时准备好的积水了.他们最兴高采烈的时候,就是太阳落山以后,暑气渐渐褐去,终于可以出门乘风凉了.先用一盆洗菜水,洒在自家的门口,然后端出一只小台子,几只小凳子,一家人围坐吃饭,隔壁人家也是如此,热热闹闹.吃完,收拾干净,就在屋外铺一条席子睡觉,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阳要出来时,才缩回家中.
夏天本是儿童的季节.孩子们赤着脚,光着腿,满身散发着热气,他们喜欢热,而不感到热,暑假的假期最长,将近两个月.家境好的孩子们逛公园乘凉,与父母兄弟进游泳池学游泳,还有冰淇淋吃,但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为家庭分担一份忧愁.一些穷孩子背上背了一只筐,不停地跑着叫着:卖冰呀,卖冰呀,他们为生存而奔跑.至于冰淇淋的味道,大概一辈子也没有尝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