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字的起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1:59:48

"李"字的起源
"李"字的起源

"李"字的起源
李性的来源共有四种说法,至今尚无权威性的定论.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当时,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以李氏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古之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这支来自今新疆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的沙陀部落,紧接陇西李氏,创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业,取国号为“后唐”,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辉.
奚族李氏分布于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本称库莫奚,后归附唐,被赐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朝时期,奚族首领大酣归附唐朝,被封“饶乐郡王”,赐以李姓.当时与契丹被称作“两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治今河北省怀来县),此后奚人渐与契丹人融合.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西域匿识国王讫俱设伊鼻施被大唐赐姓李氏,其他西域国家得李氏的也颇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识(《唐西域传》作识匿)国王讫俱设伊鼻施来朝,被大唐赐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贵为国姓,赐李姓自然时髦于世.赐姓对象的广泛及次数的频繁,正好是唐朝兴盛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有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忠臣被赐姓李,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据政权,便以唐朝后继者的面目出现,称“后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唐朝赐李姓给他祖父,他承袭李姓,自称为唐王朝的传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七庙,此足以见其以李唐国姓为荣耀之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到国内上十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赐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赐姓),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时期,李姓人数得到空前的增长,翻开《中国名人辞典》,就会发现其李姓中,唐朝时期人物占很大比重.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载的各少数民族李姓名人,就达125人.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这与李唐王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中央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向往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无法估计,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机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荣.
正如王世贞在《荣泉李公族谱序》中所说:“李氏之先为黄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后非李而人者,有指树、有赐国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唐朝颁赐国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此,李姓宗族支庶更为繁茂,迅速发展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首姓.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

全部展开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收起

李姓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

全部展开

李姓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参考资料:中华文明网

收起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34180.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