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的来源它的来源及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7:39:50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的来源它的来源及意思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的来源
它的来源及意思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的来源它的来源及意思
《送兄》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作者:唐朝一个7岁小女孩!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而独在《全唐诗》中能见到,作者“如意中女子”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住所等皆无从考证,只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说:“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也许真是时代造就吧,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目.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吧.
一:情深
“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认为什么都不是,这里是虚笔,指代心里的“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树叶,被秋风扫荡着,渐次稀疏,够沧桑,够沉重.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那么,此处的叶,若是柳叶呢?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一条柳枝一片心啊!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怎能叫人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呢?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却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 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照了,诚为可叹!
并且,从一“归”字我们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都在外面,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飘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二:俭约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全融入字里行间,而全诗寥寥数语,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
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而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去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则就大为失色了.
首、颔两联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倾注纸上,如江如河,却仅用了十个字;颈、尾两联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三:精巧
后来的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有风格、各成一家.而这一首呢?我们也做一简要的分析.
“别路”、“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为的是写景,以景衬情,为下两联做好铺垫.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哀情.
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同时也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我们的脑中,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而又满目都是离情,满腔都是愁绪和哀伤.着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而诗人时龄七岁,并为女子,在古代轻视女子,借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懂得并灵活地这些艺术技巧,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我认为都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