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鲁迅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26:05

怀念鲁迅的文章
怀念鲁迅的文章

怀念鲁迅的文章
1藤野严九郎写的: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
  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
  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
  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
  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
  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
  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
  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
  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
  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
  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
  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
  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
  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
  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
  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
  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
  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
  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
  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
  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
  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
  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
  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
  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
  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
  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
  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
  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
  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
  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
  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
  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
  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2.写在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之时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人间大爱者鲁迅先生为死亡所捕获.至今,已整整70年矣.70年,应是一个人一生的时光.而先生之涯才55年多一点,70年前的那天,是先生生死线上的黄金分割点吗?
  在纪念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里,我不是很愿意缅想那些沉重的问题,比如“鲁迅活到今天会怎样”,比如“鲁迅是否民族魂”,比如“鲁迅还是胡适”.门里门外独彷徨,庄前庄后几沧桑.在那个“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时代,先生要“肩住黑暗的闸门”,“横眉冷对千夫指”是肯定的了,但是,横眉带怒之外,还有俯首含情.“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后,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似乎都对这后半句熟视无睹了,或者忘却了.其实,先生“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当时光的通道进入21世纪,鲁迅胡适这两个名字屡屡被同时提起.学者谢泳主编的学术著作《胡适还是鲁迅》出版了,作家韩石山的学术著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也面世了,“鲁胡之争”的话题于是旧貌展新颜.然而,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鲁迅的社会批判,谁说必然是冰炭水火的关系?我越来越感觉到,用一个人的多,贬损另一个人的少;用一个人的有,贬损另一个人的无;用一个人的长板,贬损另一个人的短板,都是非逻辑非理性思维.鲁迅胡适,并行不悖.用一个最简单化的形象喻之:鲁迅如拿着橡皮擦的左手,擦去错误;胡适如握着铅笔的右手,写上对的.但左手并不是不会写字,右手也并不是不会用橡皮擦.
  鲁迅是整个世界的人,因为他是这个世界的大爱者、至爱者.鲁迅的非常态、胡适的平常心,确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我看来,鲁迅的冷里透着暖,胡适的暖里也透着冷,一如“鲁”中有“日”,“胡”中有“月”;鲁迅是因了当下而前瞻的,胡适是因了前瞻而当下的;鲁迅因了为人生而为社会,胡适因了为社会而为人生;在思想之外,鲁迅更近于作家,胡适更近于学者———准确的身份认同是很重要的.
  “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显出他的意义”.鲁迅胡适,表面上为中国知识分子展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其实道路的目的地是一个,那里有着真正的人类福祉.他们同样清晰地明白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他们只是以不同方式反对专制、拥抱自由.所以,今天不应该是“胡适还是鲁迅”,而应该是“鲁迅并且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