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爱我们的节日,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最好写春节,谢谢,=v=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0:22:16

征文:我爱我们的节日,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最好写春节,谢谢,=v=
征文:我爱我们的节日,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最好写春节,谢谢,=v=

征文:我爱我们的节日,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最好写春节,谢谢,=v=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以上是中国春节一些笼统的习俗,其实不同的省份习俗并不完全相同: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
  蒙古族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它"大年".蒙古族古侍侯将春节成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们互相交往聚会的时节.
  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教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已“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苗族
  湘西苗族,每当大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雨等特有家肴和备好包谷烧酒时,已是欢欢乐乐吃“团年饭”的时刻了.但在此刻,全家还不能入席吃“团年饭”.主人先在门前挂出懒力巴枝条、包泡刺藤、菖蒲,借此革除邪气,消除灾难.接着主人戴上刚盔,穿上铠甲,手里抄着一只尖梭标,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视寨外.要是饥饿的野兽窜进寨来,就用这只吃肉的梭镖杀他个刀尖见红,虎死狼亡.要是外族来侵犯,就用这只复仇的梭镖来撕杀,把敌人驱出苗寨.如果是苗族的朋友来,主人高兴地跑出门去,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欢度除夕良宵.
  根据苗族前辈老人说,苗族原先住在黄河岸头,屡遇外族欺负、残杀、驱赶,被迫迁到湘西高寒山上,架木为巢,繁衍子孙.但平时,除了遭受野兽的侵害外,仍有外族侵犯,他们常趁除夕之夜,纠集人马,偷袭苗寨,把苗家过年的酒肉抢走,把苗家无辜的老幼杀害,把苗家新建的山寨烧毁.因此,苗族祖先每逢除夕良宵,家家都要手持武器,为保卫幸福的年关而全副武装地戒备着.年长月久,逐渐演变成了种特意的年俗,一直流传至今,富有鲜明的特色.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择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免灾消祸.还有的在节日里杀猪宰羊,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挑水回家.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妇女们争着到河边“汲溪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边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土家族
  土家人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
  以上是一些春节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