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构成是什么越详细越好,最好是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25:24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构成是什么越详细越好,最好是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构成是什么
越详细越好,最好是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构成是什么越详细越好,最好是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已有的论著均作了肯定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针对实际存在的认识疑问而正面阐述的.大体说来,肯定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关于理论的论断,二是判定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关于理论的论断是:“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判定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论者各有一套.主要观点有:
  理论体系应包括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内部逻辑结构两个方面,又有四个特点:一是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或有贯穿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二是有自己所要解决和阐述的中心问题或基本理论问题;三是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之间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四是所阐述的每一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除与其他方面的理论观点构成有机整体外,又独立成章,自成系统.(王力年:《试论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准》,《新长征》1995年第9期)
  理论体系有三条标准:一是是否有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科学地揭示了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二是提出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三是主要论断与观点是否经得起实际的检验,能够成为人们有效地改造、保护和优化自然和社会的理论指导.(李鸿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论要》,《福建学刊》1996年第2期)
  理论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理论整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贯穿于这个理论各个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或主题;三是围绕中心问题或主题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袁贵仁:《从哲学高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前线》1996年第5期)
  也有论者认为理论形成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系统地正确回答了所研究的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系统地回答而不是零星地回答,是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回答个别问题.(龚育之:《论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人民日报》1995年7月13日)
  与理论体系标准相联系的,还有理论的形式问题.有人以邓小平理论是由许多篇讲话和谈话构成的为由,认为不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那种由大部头的专门著作来表现的理论.对此,不少论者认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主要看理论体系的内容,而不在于理论体系的表现形式.表达理论思想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讲话、谈话,也有论著和文献,等等.采取何种形式,要根据理论提出的需要来定,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肖继文;《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点》,《求实》1995年2月)
  把邓小平理论当作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看待,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这是广大干部和学者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得出的基本判断.为此,有效地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搞清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形成的标志,是非常必要的.
  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标志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已有论者对学术界的看法作出归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荣开明指出,这方面共有三种观点、七种时间界定.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时间界定是1978年12月;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在时间上有四种界定,1975年,60年代初,1956年,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在时间上有两种界定,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荣开明赞成第一种观点.(荣开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
  天津师范大学李朝阳的归纳是六种观点:七届二中全会说,认为当时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中国特色;50年代初期说,认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均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50年代中期说,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中央即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如《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都记载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成果;1962年说,认为以邓小平1962年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提出的“猫论”为起点;1975年说,认为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提出了一些与当时“左”的理论和政策明显不同的正确思想和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非常宝贵的萌芽;十一届三中全会说.认为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探索新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环境,同时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见《天津党史》1997年第3期)
  综合来看,学术界大多数论者赞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这一观点.著名学者龚育之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历史转折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因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起点.《文汇报》1993年6月23日)实际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一些宝贵思想,至多只能算邓小平理论的萌芽.特别是那些体现在毛泽东著作中的思想,如果归入邓小平理论,不仅难以区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且也不符合历史实际.至于把起点看成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更难以自圆其说,因为三中全会后理论、实践的发展都源于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且理论、实践的新进展可谓前后相继、高潮迭起,难有比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明显的标志,因而把理论起点定在三中全会之后,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党的十五大重新界定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均作了科学概括,实际上明确肯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
  由于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的论点各式各样,相应地,关于这一理论的发展阶段,也有许多种认识.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甚至有提八阶段说的.总的来看,如果目前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这一点无可争议的话,那么,无论说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有多少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阶段,至多只能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孕育阶段,而不属于这一理论本身的发展阶段.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发展过程而言,划分不同阶段是值得研究的.主要的论点有:
  三阶段说.大体上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二大期间看作理论的提出阶段,十二大和十三大是形成阶段,十三大以后是发展和完善阶段.前述提及的湖北学者荣开明和天津学者李朝阳所概括的三阶段,大体上都是这个说法.学术界持这种观点的居多.实际上,这一概括更为接近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实际状况.党的十二大之前,各种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认识均已初步提出,整体框架初露端倪.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内容相当于后来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总任务,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完整表述出来,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归纳出12个基本观点,表明这一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党的十三大以后逐步丰富其内容,并在1990年和1991年分别有12条原则和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块的具体阐述,逐步形成党的十四大所概括的9个方面,后来中央宣传部在此基础上概括了16条,这些都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学术界持有理论发展三阶段观点的,虽然各自都有不同之处,但基本上都肯定这种划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分别看作探索、创立体系、完善三个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发展》,《求实》1991年第5期)这种提法虽然难以区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时间界限,但考虑到这是90年代初期的认识,也属难能可贵.
  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个别还有八阶段说的,其实只是把三阶段说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虽然这样划分都有自己的依据,但划分过细,道理上并不充分,反而削弱了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科学性特点.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学术界在这方面认识比较一致,大都认为党的十四大概括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是最全面、最系统的概括,既体现了过去各种概括的长处,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的思想,特别是反映了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思想(也有个别论者认为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而且后来的各种概括(如中宣部编写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十六条),都是以党的十四大概括的九条为基础和依据的.总的来说,把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界定得过于靠前或过于滞后,都不能反映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只有党的十四大的概括比较合适.
  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但要做好把握体系的工作,仅仅从发展过程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构筑邓小平理论体系,通过这种构筑,使人们更容易把握这个理论体系,深化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
  三、怎样构筑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学术界构筑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以及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相互关系,很早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种构筑体系的方案、思路都提出来了.总的来看,这种构筑体系的基本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党的文献中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概括和论述的部分,进行归纳和分类,实际上是对有关现成的东西作一些进一步的诠释,以加深人们对邓小平理论内在逻辑的理解和研究.在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文献和概括主要有: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观点,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十二条原则,党的十四大报告概括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以及以这九个方面为基础、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十六条等.还有的论者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十条,以及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都作为构筑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依据.
  构筑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第二个方面的特点,是论者依据现有的邓小平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提出各自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概括、框架结构等.也就是说,在不离开现成概念的前提下,学者们自己构筑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样的研究显然要深刻得多,而且必然是五花八门,远没有达到趋向统一的时候.但是,进一步看,只要都采用现成的概念,各种构筑体系的思路和做法,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有的甚至只是某个概念的差别而已,如理论支柱、理论基石,不过是用词不同罢了.但不管怎样,这样的研究是应当予以鼓励的.
  2.以党的文献中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概括和论述为直接依据构筑理论体系的主要思路
  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l)直接以党的十四大报告概括的九条为依据.
  较早对九条的内在结构作出概括的论者,大都把这九条分成几大块.有的论者分成三块:一是基础(l—2条),回答道路、目标和发展阶段;二是主体(3-6条),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是实现奋斗目标和祖国统一(7—9条),包括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姜良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热点》1993年9月)有的论者把九条分成四块:一是基础部分,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二是主体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论;三是祖国统一论,即“一国两制”论;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论.(金东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及其框架结构》,《理论探讨》1993年11月)这类概括明显地表现出早期研究的特点,即只限于对这九条作简单的归类.
  随着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对邓小平理论体系进行概括的研究特征更加明显.仍然以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九条为依据,有的论者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前提,指三条根本的指导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检验真理;二是基础结构,指三大理论基石,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有计划商品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是主体结构,指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两大支柱(四个坚持论和改革开放论)、基本观点系列(两大主题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论、“核心论”和“关键论”、“三个依靠论”、“一国两制论”);四是三大目标,指富强、民主、文明.(李晓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社会科学论坛》1994年11月)
  有的论者把九条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高层次、哲学的层次,即这个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个层次是这个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这个理论的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第三个层次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生活各个基本领域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党的建设等等方面的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杨春贵:《全面系统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人民日报》1995年1月11日)
  也有的论者以九条为依据,把全部理论比作一座科学理论大厦,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厦的根基部分(l-2条),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大厦的两块基石;第二部分是大厦的主体部分(3-8条),都是从不同角度讲党的基本路线;第三部分是大厦的顶端部分(9条),意即要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大业,必须有一个在中国的一切地域(包括港、台、澳)内,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崔自铎:《一个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新视野)1996年3月)
  (2)直接以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概括的十六条为依据.
  直接参与十六条编写工作的李君如认为,这十六个理论观点,从其大逻辑来看,第一个问题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个问题提出了所要解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并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强调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提出了立论基础,即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第四个问题到第十六个问题,重点论述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第四个问题到第十一个问题,集中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及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要达到的目标.(《解放日报》1995年6月1O日)
  著名学者龚育之认为,十六条是相当严格地以九条为基础和根据的,内容是有逻辑联系的.前三条是这个理论的精髓和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这个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是这个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这个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这个理论在中国基本国情判断方面的基础);第四、五条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第六、七、八条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一个基本点的理论;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思想保证这另一个基本点的理论;最后三条是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九条也可以这样分为五个部分.这样的逻辑,同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构,也是吻合的.(《人民日报》1995年7月13日)
  有的论者把十六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科学地回答和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二个层次回答和阐述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策略等等.第一个层次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所有的理论观点都是以此为基点而引发展开的;第二个层次是整个理论大厦的主体,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多方面展开的体系.两个层次之间既内容分明,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郑建邦、肖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
  不少论者提出把十六条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但学者们对三个层次的划分又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第一个层次是前三条,讲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个层次是中间八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是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后五条,讲外交战略、祖国统一、依靠力量、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丁勇:《全面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西藏日报》1995年9月4日)另一种意见认为,第一个层次是立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思想路线是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逻辑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现实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基本观点和基本方针,有十个方面,基本上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展开;第三个层次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基本条件,包括人民、军队和党.(田克勤:《从总体上把握科学理论体系》,《吉林日报》1995年10月11日)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第一个层次包括前三条,即精髓论、本质论和发展阶段论,它们确定了贯通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原则、一个主题、一根主线和一块基石;第二个层次包括四至十一条,即根本任务论、发展战略论、发展动力论、对外开放论、经济体制改革论、政治体制改革论、精神文明建设论、政治保证论,它们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展开;第三个层次包括十二至十六条,即外交战略论、祖国统一论、依靠力量论、国防建设论、领导核心论.(陈仕龙:《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特点初探》,《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3月)实际上,这三种三层次的概括大致一样,特别是第一层次基本相同,二、三层次之间只是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
  (3)把九条和十六条综合起来论证理论体系.
  这种状况大体有两类.一是也把邓小平理论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个层次是这一理论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进步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和策略的理论,是第二个层次基础理论的延伸、展开和细化.(宋萌荣:《对邓小平理论体系问题的两点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9月)
  第二类综合论证的做法,主要是把九条和十六条所表述的全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归纳为五个部分.其中一种归纳是:总纲,两条根本的指导思想,即中国特色和初级阶段;政治灵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主题,两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理论支点,三大战略布局;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章剑:《试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山西日报》1995年9月4日)另一种归纳是: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陈振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3.用邓小平理论的现有概念构筑理论体系的主要思路
  大体上有五种情况:
  (l)分层次展开理论体系.
  这种构筑理论体系的思路,与按照党的文献中的“九条”和“十六条”分层展开类似,但基本上不受“九条”’和“十六条”的限制.分三个层次的论述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基础认识层面(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般性认识);建设规律层面(解决“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行动纲领层面(以基本路线为指导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巩固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策略方针).(苏戎安:《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哲学层次、基本理论层次、重大方针政策层次.(郭荣祥:《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哲学层次的两个主要问题》,《长白学刊》1996年7月)作者只谈了哲学层次的具体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发展生产力),其他两个层次没有展开.
  三个层次下分十个分支:第一个层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有两个分支即思想路线和初级阶段论;第二个层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理论体系的逻辑核心,有五个分支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保证、外部条件;第三个层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是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有三个分支即经济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力量部署、祖国统一.(陈观添、朱联华:《试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江西日报》1996年4月2日)与这个提法相类似的还有分三大部分下分九个方面的,其三大部分的题目与这个提法一样,只是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分支.(肖继文:《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点》,《求实》1995年2月)
  分四个层次的论述也不少,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哲学基础层次,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理论基石层次,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大构建;理论主题层次,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观点系列层次,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外交领域.(周荫祖:《我所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及系统结构》,《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
  四层楼说:哲学基础,是科学体系的根,包括三个要点,即思想路线,尊重群众,反“左”反右;理论基石,是理论赖以创建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五个方面,即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纲领,即基本路线;战略原则,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外交领域.(黄荫涛:《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4期)
  基础理论,包括思想路线,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运作理论,包括基本路线和各个具体工作领域的方针政策;党的建设理论.(侯山玉:《邓小平理论体系初探》,《天津党校学刊》1994年第6期)
  有分五个层次的说法.如:思想基础,包括思想路线,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生产力标准;理论基石,主要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体支柱,包括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即三步走;基本方针,即两手抓.(杨文辉:《简论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五大要素》,《学习与创新》1995年4月)
  以上无论三层次、四层次,还是五层次,大体上还是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思想基础、基本理论和战略策略,多分几层无非是把三层中的某层再细分而已.而且,从总体上看,分层次的思路与依据“九条”、“十六条”的思路基本上是一样的,有的论者就把“十六条”分成六个层次.(李君如提出“十六条”可从六个层次看,参见《新视野》1995年9月10日)不少论者另辟思路,就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构筑展开讨论.
  (2)依据某种思维逻辑构筑理论体系.
  在这方面,可分出早期、中期、近期的研究成果.早期的认识一般比较简略,但难能可贵;中期的认识打开了思路,对推动研究有重要作用;近期的认识明显深化,更好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有:
  在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是三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能;第二个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前进的路标;第三个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了实践的途径.这三个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支柱.(刘德福、徐伟新:《“特色理论”的三个基本支柱》,《大众日报》1992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