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8:21:07

需要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
需要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

需要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
又要原创,又不肯给分.估计没几个人费这个劲哦!预祝你最后写不完这篇文章被老师打屁股!
~~可怜哦,没人来.我给你找了一篇,改改将就着用吧.
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99163.html?si=6
长征的铁骨精魂
同志们、朋友们: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军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
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光荣.”
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
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
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当轻歌曼舞的大款们狂饮“人头马”“XO”的时候;当某些达官贵人们大腹便便地剔着牙,潇洒地钻进锃明闪亮的“现代王”“蓝鸟王”“公爵王”的时候,当你为酒绿灯红而意乱神迷,当你美好绚烂的向往化为乌有……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那些60年前的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我们的红军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他们的骨头无疑是最硬的.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们的性格无疑是最可宝贵的.在奔向21世纪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铮铮铁骨的精神,同样需要这种用黄河,用泰山塑造起来的民族性格、民族精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每个中国公民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20几万不屈的英魂!
这是一篇演讲稿,回顾了红军长征,讲述了长征中感人的故事,同时号召人们学习长征精神,建设我们的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