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4:02:49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新中国60年经济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粮食产量增长3.7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6.67%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当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科技成果大量涌现.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1949年-1959年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土地必革 1950年6月30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950年6月
红旗轿车诞生 1958年
1959年-1969年
大庆油田开发 1959年9月26日
征服珠峰 1960年5月25日
第一颗原...

全部展开

1949年-1959年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
土地必革 1950年6月30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950年6月
红旗轿车诞生 1958年
1959年-1969年
大庆油田开发 1959年9月26日
征服珠峰 1960年5月25日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 1964年10月16日下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67年6月17日
1969年-1979年
东方红卫星 1970年4月24日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
陕西临潼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 1974年7月10日
恢复高考 1977年9月
1979年-1989年
改革开放
杂交水稻诞生 1981
奥运史第一金 1984年
南极第一站 1985年2月15日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1988
1989-1999
北京亚运 1990年9月22日
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1月18日
京九铁路铺通 1995年11月16日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1999年-2009年
申奥成功 2001年7月13日
加入WTO 2001年11月10日
三峡工程
雅典刘翔夺冠 2004年8月28日
青藏铁路 2006年7月1日
嫦娥1号 2007年10月24
北京奥运 2008年8月8
神七升空 2008年9月25日

收起

没啥,就我一人干的

关键是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步骤转变!而经验和教训是不能分开的!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经济体制方面的探索,主要有:①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毛泽东提出了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法则的思想。②关于非...

全部展开

关键是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步骤转变!而经验和教训是不能分开的!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经济体制方面的探索,主要有:①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毛泽东提出了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法则的思想。②关于非公有经济,毛泽东提出了“消灭了资本主义,可以再搞资本主义”的思想;刘少奇提出可以搞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的思想。③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邓子恢最早提出农村承包责任制。到60年代初,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等对农村的“包产到户”责任制表示赞成。
(2)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主要有:①关于权力下放,党的八大后,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完成了关于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的起草任务。其基本方针是:分级管理,逐步下放,重视综合平衡,处理好下放后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关系,破除和修订某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更好地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②关于企业管理制度,毛泽东认为鞍钢创造了不同于苏联实行一长制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好制度。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的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做了科学的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毛泽东称之为“鞍钢宪法”),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经过许多大型企业试行后,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确定把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这就把吸收劳动者参加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在发言中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该构想的提出,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第一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南别是吸取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映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成功经验: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956年5月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把它确定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冒险主义。这一方针的执行虽然经历了曲折反复,但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果和经验。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样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2.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到1962年,中共中央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收起

gfhtytrytrytytrytryrty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