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 必修三生物复习提纲如题 最好有相应的练习题 谢谢了 详细的加分!人教版 生物3 必修 当搬运工也可以 但是要多 我自己可以筛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9:01:25

求人教版 必修三生物复习提纲如题 最好有相应的练习题 谢谢了 详细的加分!人教版 生物3 必修 当搬运工也可以 但是要多 我自己可以筛选
求人教版 必修三生物复习提纲
如题 最好有相应的练习题 谢谢了 详细的加分!
人教版 生物3 必修 当搬运工也可以 但是要多 我自己可以筛选

求人教版 必修三生物复习提纲如题 最好有相应的练习题 谢谢了 详细的加分!人教版 生物3 必修 当搬运工也可以 但是要多 我自己可以筛选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9、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
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组成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4、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
1
15、脊神经的后根由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在后根上有由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的神经节,后根与脊髓灰质的后角相连,后角较前角细,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后根的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通过轴突与中间神经元间接连接.
16、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1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18、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多次分枝,小枝的末端叫做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19、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0、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线粒体、细胞膜有关.
21、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变
22、大脑皮层中有调节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躯体感觉中枢,
小脑中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
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脊髓中有缩手反射中枢、排便、排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
一般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节
23、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语言文字,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当S区损伤,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当H区损伤,病人患听觉性失语症,人的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通过重复,可使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
24、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其形成部位是小肠黏膜,形成条件是盐酸的刺激
25、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抗利尿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2
26、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元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该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27、人体在寒风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激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甲状腺激素,它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28、当人体受寒冷刺激时,皮肤中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受刺激,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神经冲动再传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传至垂体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传至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该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当血液中激素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减弱.
29、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30、单细胞的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3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长
32、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热的部位主要是骨胳肌、肝脏,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调节血流量散热,调节上述过程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
33、当人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对外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饮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34、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即神经-体液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
35、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包括B细胞、T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6、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组成第二道防线,以上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37、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效应T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这两种免疫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的,因此也称为特异性免疫.
38、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是:
(1)大多数病原体经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再将抗原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2)少数抗原不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及T细胞的传递直接刺激B细胞而使其增殖、分化;
(3)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后,刺激相应的记忆细胞使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人体经过一次免疫应答后体内将留有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一般同一种传染病短期内不会得第二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和记忆细胞会逐渐消失,且病原体本身会发生变异
39、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的作用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0、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再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如消灭侵入体细胞的病毒、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4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42、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是AIDS,引起艾滋病的病毒的中文名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是HIV,该病毒侵入人体后与T细胞结合,并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病人最终引起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43、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生活中下列途径易传染:(1)静脉吸毒共用针管;(2)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3)输入含HIV的血液;(4)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44、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且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光的刺激.单侧光照射后使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当生长素传递到伸长区时,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使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45、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英文缩写是IAA,与生长素具有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46、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芽、幼叶、发育着的种子,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生长素还可以通过韧皮部从一侧向另一侧运输,引起这种运输的外界刺激可能是单侧光照射,也可能是重力作用.这种运输叫非极性运输.
47、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溶液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器官种类有关,根、芽、茎三种植物器官中对生长素反应是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48、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上部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果树、花卉、棉花、油菜的生长后期需解除顶端优势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从而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有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物质有α-萘乙酸(NAA)、2、4- D等.
49、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同种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NAA、2、4- D等,作用的方法有浸泡法、沾蘸法该实验可先设计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再做细致的实验.该实验成功的另一关键措施是控制无关变量.
50、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种子萌发,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果实衰老脱落.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5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年龄组成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影响.
5
5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样方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5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会计算)
54、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数学模型是Nt=N0λt,其中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为增长年数,J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λ保持不变,但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所反应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55、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的.
56、在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该实验用到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多种器材.先抽样统计小格内酵母菌数量,再计算每小格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以对培养液先稀释再观察,且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试管应轻轻震荡几次.
5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丰富度,不同物种间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58、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别,呈镶嵌分布.
59、群落的演替经过: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分化);③苔藓阶段(比地衣高,争夺阳光有优势);④草本阶段(比苔藓高,有昆虫,小动物进入);⑤灌木阶段(比草本高,物种更为多样化,结构较稳定);⑥森林阶段(比灌木更高大,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结构更稳定).
60、弃耕还林后,很快长满一年生杂草,土壤条件得以改善,接着长出多年生杂草,土壤有机质增加,保水能力增强,几年后长出小灌木,再过一段时间乔木出现.
61、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种子等还保留的演替叫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6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可能使群落向更好的方向演替,也可能使群落向更坏的方向演替.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6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但一块农田、一个池塘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其中阳光来自地球之外;
②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
③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包括寄生动物在内);
④分解者包括大多数细菌,全部真菌,蚯蚓等动物.
6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66、生产者的能量来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即生产者能量的输入.该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的能量去路
①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被草食动物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吸收的能量即生产者能量的输出;
③被草食动物摄入的有机物很大一部分未被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
④随落叶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⑤在某一时间段内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只有10—20%.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单方向、不循环.
67、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8、由于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被生产者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并以有机物的形式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形成CO2再返回到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中的部分碳储存于化石燃料中,并通过燃烧形成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69、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
物理信息:如:莴苣等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而萌发,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感受光刺激,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蜘蛛能感知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7
化学信息:如:有机酸、有机碱、性外激素等信息素,烟草释放化学物质,吸引蛾幼虫的天敌,驱除产卵的雌蛾
特殊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雄鸟求偶炫耀
71、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消除污染.
72、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7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7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应考虑生态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生态缸盖必须密封,并置于通风,光线良好处,避免阳光直射,沙土花土等有丰富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起分解作用.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75、我国人口将在21世纪中叶将达到峰值,接近16亿,人口增长会使耕地过度利用,开垦更多的农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76、我国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在世界排第8位,人均耕地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3,人均淡水占世界人均为1/4.
77、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
①全球性气候变化:如CO2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温,冰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少,水体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强;
④酸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SO2,危害动植物及建筑物;
⑤土壤荒漠化:土地的过度开发,植被的大量破坏;
⑥海洋污染:污染物进入海洋,石油泄漏;
⑦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对环境影响强度的增大.
78、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物种,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生态系统.
7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人类不清楚的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有实用意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8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包括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

高几的?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 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全部展开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 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和Cl-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