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检测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8:53:5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检测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检测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检测的答案
19* 一面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③“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对词语的理解.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抚摩.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建议

1.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

2.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可以抓住外貌描写展开教学.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3.课文以《一面》为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题感悟文章主旨: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4.注重朗读,读悟结合.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先生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在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中有不少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适宜通过朗读体会其中感情.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5.课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四、教学案例

聚焦外貌 仔细研读

师:让我们把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是瘦!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有一处没有直接出现“瘦”这个字,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

生:我从:“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这里的两个感叹号看出,鲁迅先生缺少营养,很瘦很瘦,让人揪心.

师:能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读书,真好.是的,鲁迅先生的身体是那么的瘦,瘦得教人担心.

师: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生:鲁迅先生长期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很瘦.书上说:“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读书,不错.

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可见,鲁迅先生真的是忘我地工作,他是累成这样的.

师:你会联系课外已有知识学习,很会读书.是的,鲁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为曹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逝世前两天,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师生共同朗读这六处句子.)

师: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很好.他那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生:我从鲁迅先生的胡须看出他很有精神.“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多有力呀!

生:因为他是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所以“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师:是的,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选择印象深刻的一处.

(师生交流朗读情况.)

生:老师,我觉得有两处外貌描写有点重复,都讲到了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还有头发、胡须等等.能不能去掉一处?

师:仔细读读这两处句子,思考这个问题.

……

生:不能.因为前一处是鲁迅先生向“我”走来,“我”很自然地看;第二次是听说两本书卖一块钱后,很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看得更细,连烟嘴的颜色都写出来了.

生:我发现后一次描写用了四个分号,这五个句子就好像五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这跟前一次是不同的.

生:我觉得通过这部分词句的重复,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的瘦和精神抖擞.

师:说得真好,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处不能随意删去其中之一,相反,这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最深印象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片段设计: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小学叶淦林)

五、相关链接

阿累 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自起汉名邬其山.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鲁迅接待客人,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办过版画展览.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

关于《毁灭》和《铁流》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鲁迅翻译这本书的高度评价.

《铁流》描写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纪律的队伍的故事.作者成功地描写了革命群众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郭如鹤的英雄形象.

是课内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