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七年级心理品质教育的知识,以及各品质为块进行整理,好的加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12:14:44

有关七年级心理品质教育的知识,以及各品质为块进行整理,好的加分
有关七年级心理品质教育的知识,以及各品质为块进行整理,好的加分

有关七年级心理品质教育的知识,以及各品质为块进行整理,好的加分
初一思想政治新课程由过去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教育转变为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可以说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起到其它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就初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了如下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面对这样的转变,我们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心理上缺乏充分准备,在知识储备上还比较欠缺,在教育方法上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畏难情绪和困惑.如初一思想政治课内容为什么要进行这么重大的变革?心理品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怎么教?如何才能教好?是不是可以不要或放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呢?为此,结合初一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学习,就心理品质教育的迫切性和使命感,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
一、初一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客观要求.
1、进行心理教育,是由初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的.从人的一生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普遍都在13岁左右),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还处于人的一生最关键、最具特色而可塑性又最强的时期,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生理成熟提前,而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在他们的智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上出现畸形现象,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体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而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一般都比较关注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健康成长情况,如开设生理健康教育课、生理知识专题讲座等,但却忽略了相应的心理教育,使生理和心理教育在他们身上没有达到和谐的统一.初一学生随着年龄、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愈来愈强烈,他们刚刚开始形成的理性世界急需要有良好心理品质来支撑.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谈情说爱”的学生,这大可不必惊诧,这一现象是由该年龄段学生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的,如同人渴了自然要喝水一样,关键是如何正确的引导,谨防他们走上歧途.因此,思想政治课引入心理品质教育,是初一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内在客观需要.
2、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残疾,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机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而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表现方式.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为51%,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随机抽取的3万多名学生的检测报告中,发现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现象,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就今年十月至十一月的短短两个月内,在我校的中学生中就连续发生了两起喝剧毒浓药致死的事故,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的心理偏差问题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私、偏执、心胸狭窄、孤僻懦弱、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等心理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如:今年我所教的初一(4)班某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因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琐事包括照顾小弟弟全由他一人包揽,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包袱,他产生了“不如一死了之”的念头.因此,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已是刻不容缓,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获得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3、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又在于教育.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强的劳动后备力量,已成为我们学校教育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更加严峻而又残酷的挑战,失业下岗、竞争淘汰等造成的心理紧张、焦虑和挫折感往往困扰着每个人,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呈下滑态势,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急剧上升.这种消极心理状态也必将影响到青少年学生,他们处于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再加上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心理教育认识不足,轻视心理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只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这就更需要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把中学生心理教育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现在的初中学生是新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养成了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来才能在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由此可见,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4、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的重大变革中可以看出,这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把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突破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方面构成,我们素质教育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使真、善、美的品质统一于人的个性之中.可一个人的社会素质主要是在其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其他素质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生理轻心理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忽视学生多种能力和良好品格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这种漠视学生心理的做法,大大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入心理品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大改革,更是素质教育的大背景赋予我们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心理品质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1、心理品质教育与德育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加强心理品质教育与德育工作是一致的.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品质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搞好任何一方,都有利于对方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形成优良品德,反之,优良道德品德的形成更有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心理品质教育与德育工作又有着差异,两者不能完全替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目标,在于调整学生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使之适应社会,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平时教育工作中,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道德问题,也不能把学生那些思想、道德、法律等问题当成心理问题来解决,必须把心理品质教育和德育工作辩证而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校初一(4)班一男生平时经常喜欢“偷”他人的学习用品,看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居为己有,但事后,还常常把“偷”来的东西赠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从造成这位同学不良行为的原因来分析,既有心理上的缺限,又存在道德上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帮助他寻找原因,另一方面,又要进行良好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不能简单的视为心理变态或者道德败坏,而应把心理指导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缺少心理教育内容,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不利于学生在良好心理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有助于从仍旧单一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交融,认识与情感相协同的立体式多方位的教育,实现心理品质和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心理品质教育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如初一政治教材中提到的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磨炼坚强意志、增强自律能力等),同时它也有助于拓展德育教育渠道,为德育工作扫除心理障碍,从而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我校初一某女生,在她的日记中反映到自己是如何地爱慕同班一男同学,造成学习精力不集中,成绩急剧下降.班主任知道后把她家长叫来学校,当着家长的面,说她谈恋爱,思想品德差,作风不正派,责令他们回去后好好检点.之后,该女同学不但没有改正自己的缺点,反而离家出走,事态闹大.事发后,在学校领导的关注下,及时安排心理咨询室的汪老师主动找到该同学,进行了一番开导,他说:“首先,你对异性同学的爱慕是正常心理,这是你所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谈不上是什么思想品德和作风问题,班主任对你的批评教诲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背上沉重的包袱,又不能忽视或放任自流,你的年龄还小,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上还不成熟,社会阅历浅,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现在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到自己成年之后,学有所成,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恋爱观,到时再谈恋爱还不迟吗!”通过一段时间的促膝谈心,该女同学慢慢地为自己幼稚的举动而感到惭愧.正如她自己所说“班主任说我作风不正派,思想道德败坏,我不怎么服气,反正我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汪老师的话我要听,他尊重我,理解我,我保证不再做那种傻事了,以后一定好好学习.老师,我听你的”.
三、迎接挑战,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上好新教材
1、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新的挑战,这是教好新教材必需的心理准备.心理品质教育对我们广大初中政治教师,特别是对农村中学的老师来说极富挑战性.目前,我们绝大多数政治教师,对心理学知识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过,知识储备不足,对心理教育的迫切性、现实性和长效性认识不充分,一般学校安排的初一政治教师兼职的多,专业的少,具有一定心理理论知识的教师几乎没有,师资配备不到位.面对如何教好全新的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甚感迷茫,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教学方法可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磨蹭.只有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积极面对,才能迎接挑战.
2、面对挑战,不断转变观念,这是教好新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实施心理品质教育,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从事并教好新教材的必备条件.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切实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确立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警觉.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品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教好新教材的根本途径.面对挑战,在不断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还要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勤于思考,讲究方法,努力上好新教材.首先,要健全教师人格,以身示教.初一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因势利导,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直接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如:在初一某班学生的日记中普遍反映到,有位老师批评学生时经常说些难听的脏话,上到这门课,看到这位老师,就产生一种莫名的抗拒心理.而今年刚分配来我校的一名新班主任,四年前于本校高中毕业,虽然任教仅三个月时间,就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闲谈中老师们都说,在她身上还深深地烙着教她三年的常州市优秀班主任徐老师的影子.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健全教师的人格,才能造就大批健全人格的学生.其次,要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断充电,完善自我.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要重视对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担负起教好初一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历史重任.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初一某班爱“谈恋爱”的女生,为什么班主任对她教育见效甚微,而心理学老师的一番疏导,就解决了她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教育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这跟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层次、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经验、工作的方法和态度是息息相关的.第三,要进行开放式教育,在活动中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只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开放性活动方式,如情境体验、扮演角色、行为训练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经过亲身感受和直觉体验的内化过程,施加积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从而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如,在上初一思想政治第九课“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利剑”时,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时的一幕,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反映了关云长哪些优秀品质?我们应如何学习这些品质?通过情境体验,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从而把教师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和需要.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互动的质量.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作为教育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力求自己以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使他们在和谐、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心理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让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建议,开始,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没意见.后来,我向学生说明了座谈的目的在于了解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便老师更好地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你们提意见是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首先,作为你们的政治教师,我先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同时还请同学们帮我诊断一下,还有哪些不足,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长进.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第五,要重视调查研究,优化教法,做心理教育的有心人.心理品质教育重在其“践行性”和“自律性”.要上好初一思想政治课,首先要深入学生实际,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对自己所教学生(包括个体和整体)的心理素质要有合乎实际的和动态的把握,在心理测试调查中不能对学生采取强迫手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保密,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其次,在行为上帮助学生实现由“他律”走上“自律”,为达到这一效果,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演讲辩论赛、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和社区活动等,在现实环境中培养和造就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此,我校今年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学教师汪小西和部分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咨询辅导员.据统计,平均每周咨询的学生达30人次以上.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起到了课堂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平时在生活、学习上要做心理工作的有心人,深入学生实际,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多谈心,抓住契机,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记得有一次,翻阅学生日记时发现,初一某女生,在第一次教学情况调查中跃居全年级第一名,按理应该是很自豪的事,但从此以后,她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总是害怕他人会超过自己,下课都不想玩,担心下次退步了,怕挨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因此,上课时思想不集中,老开小车.事后我及时跟班主任商量,找她谈心,帮助她树立健康积极的竞争心理,使她又回到了愉快轻松的学习生活中.第六,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和评估机制,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康人格.因此,初一思想政治课在考查方式和评估机制上要防止单纯的学科化倾向,要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可尝试性地进行心理测试、学生习惯养成报告和书面考试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近几年来,我市对初一思想政治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书面测试成绩占70%,学生平时的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评估占30%(其中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考核、老师考评相结合),这种新的考评机制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