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0:37:42

THE BEATLES怎么样
THE BEATLES怎么样

THE BEATLES怎么样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好几年(2003年出版),一直想读,但每次都想,一本500多页的书,等我哪天买回家再好好读吧. 去年底几次光顾我们家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看见书架上躺了3本这书,也是很好奇一本“授权传记”能写到什么份上,一个记者贴身采访The Beatles又能采访到什么份上,于是还是借了一本回家看. 要说我从小也看了好几本The Beatles的中文版书籍了,还记得小时候就看过一本非常“盗版范儿”的The Beatles传记,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那书是翻译自国外哪本原著,还是编辑自己根据资料攒的?The Beatles的书多,不难理解,毕竟他们是音乐界最为人熟知的名字,国外出版的相关书籍数不胜数,中译本出他们的书,也有一定市场. 这本书名字很简单,就叫《The Beatles》,最早出版于1968年.1968年The Beatles也出版了同名专辑《The Beatles》(就是The White Album).中译本上有个副标题:唯一正式授权传记. 书的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利物浦;伦敦与全世界;1968年.小章节划分的很细,读起来并不困难.作者作为记者,以采访的一手资料为内容,时常大段引用受访者的原话,来梳理历史事件. 从内容篇幅上来看,乐队发迹前的“利物浦时期”(当然也包括汉堡时期)占去了一半篇幅,而真正的Beatlemania时期,则描述的并不如我想象的详细.或许就如The Beatles成员在书中所表述,在他们最受狂热追捧的年代,他们只是日复一日的巡演,观众的叫声让他们自己都听不到自己在演奏什么,一切变成例行公事而已.他们决定“在其他人也开始反感之前,我们应该别再开巡回演唱会了.”那段时期大概日子过得都差不多吧. 这本书重点着墨了1968年(其实也包括1967年),个人觉得最值得读一读的是第30章“披头四和他们的音乐王国”,作者Hunter Davies见证了他们的创作及录音过程,并把这一切详细的记述了下来.里面较为具体讲了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Getting Better,Magical Mystery Tour几首歌的创作过程,值得一读. 第31-34章分别采访了四位成员在1967年和1968年的生活状态,颇有点到他们家里话家常的感觉. 在1968年时,The Beatles正走向貌合神离的状态,到1969年已经闹得不可开交.Hunter Davies筹备这本书时,四位成员还都是跟他们的第一任妻子在一起. 在John Lennon的部分,书中引述列侬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一项才华这不过是胡说八道,我只是动手去做而已.除了找乐子和避掉干活的才华以外,我并没有什么才华.”(P499)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披头,从来都不是,我就是我自己.”(P499) 还有John Lennon的好友Pete Shotton说的:“现在的约翰不用试着去证明什么,他不必凡事都当头号人物,也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快乐.”(P448)还有作者说的:“要不是她(指Cynthia Lennon)怀孕了,他们很可能不会结为夫妻.”(P456)这些大致解释或预示了列侬为什么后来会和Yoko Ono在一起,为什么1970年和Jann Wenner的访谈中说了不少诋毁The Beatles时代的话,还有证明了他在The Beatles后期已经将主导权让给Paul McCartney. 在George Harrison的部分,作者写到:“他是最先从披头狂热中抽身、正视未来的人.”“乔治是最不需要其他披头的披头.”(P476) 这本书经过几次再版,作者也补上了两次“后续”,一次是在全书结尾的1985年版后记,当时不仅The Beatles早已解散,连John Lennon都已经升天.回看The Beatles的分崩离析,作者认为在1966年乐队不再巡回演出时,由于他们不再过集体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痕.1968年Ringo Starr在录制The White Album时一度出走,1969年在录制Let It Be时,George Harrison和Paul McCartney起了争执,前者也一度出走.Paul在1968年时希望乐队可以再次公开演唱,让大家重温集体生活的感觉,不过George反对到底,其他人也并不热衷.(P516)“约翰也让保罗继续主导披头四的活动,因为他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可以做.”(P516) 最后在作者看来,有两个人的出现直接引爆了The Beatles四位成员的关系,一个是负责管理苹果唱片公司财务乱局的Allen Klein,此人后来被证明为臭名昭著;还一个是Yoko Ono,“克莱恩的出现,是导致披头四最后正式解散的重要事件,不过约翰与保罗之间的歧见,则是因洋子出现而开始的.”(P519) 本书的另一篇补充是2002年为本书加了一段“前言”,叙述了这本传记产生的过程,更新及补充了不少有趣的事,比如提到Yoko Ono:“1968年的某天晚上,我走进艾比路录音室的时候,她正在那儿,以一种超现实的状态坐着,约翰看傻了,以一种仰慕崇拜的眼神盯着她;而其他三个披头则是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P35) John Lennon在1980年12月8日被刺,作者的一段观点也很有趣,至少体现了最贴近那个时代的人的看法:“在英国,大家觉得约翰·蓝侬已经变成一个无害的怪胎,一个跟着那个可笑的女人私奔,干一些可笑的蠢事、偶尔做些可笑音乐的怪人.”“但他的时代似乎将要结束了,成为逝去的时代的一部分,成为光芒渐失的六O年代人物.”“在美国,就像在他死亡的那一刻我们大家立刻就察觉到,在最近这十年中,已经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约翰·蓝侬:他已经成为极活跃的精神领袖,新世代的奋斗与希望的象征人物……”(P521) 这点观察很有趣,在单飞的日子里,The Beatles的四位成员最开始都出了一两张评价销量双丰收的唱片,但到70年代中期以后,只有写歌最甜的Paul还能做到这一点(John Lennon和Yoko Ono在1980年出版的Double Fantasy也很棒,是个例外).虽然Paul主导了The Beatles后期几张口碑极好的唱片(特别是Sgt. Pepper),但是John一死,便成了神,一向显得圆滑世故的Paul则在余生里都只能甘做老二了. 从单飞作品来看,Paul的销量胜过John,他到现在也一直活跃在舞台,不时有优秀作品推出,本人很喜欢他在1997年出版的Flaming Pie专辑,证明他的创造力确实惊人;但John的作品影响力更大,更有生命力,Imagine,Give Piece A Chance,Working Class Hero,Power To The People,Happy Xmas (Was Is Over),Gimme Some Truth……这些作品仍在不停被传唱,已经成为了街头运动的口号、标语. 在“1985年版后记”中,Paul也对作者Hunter Davies抱怨了不少,他说:“自从他(John)死后,他就变成了Martin Luther Lennon.不过事实上他不是那样的人,他算不上什么圣人,他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揭秘者.”(P546)“不过大家都在出版一些关于我和约翰事迹的'事实';那些东西不是事实.然而那些事会被记载下来;那些书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会永远留下来,人们会完全相信那些东西.”(P548) The Beatles的故事就是这样,被赋予了无限的传奇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他们的故事还在不断被挖掘、考究,已经无关痛痒,但永远让人琢磨起来津津有味. http://journalren.blogbus.com/logs/3446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