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为何渐成“鸡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0:50:26

无车日为何渐成“鸡肋”
无车日为何渐成“鸡肋”

无车日为何渐成“鸡肋”
但今年的无车日,与往年相比,可以感觉到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今年的无车日不像无车日——出门都是车,数量可能比平日要少一些,但私家车的数量还是要远远超过出租车与公交车的数量.当然一大原因是今年除西湖景区之外,杭州主城区没有采取限行措施.那么对于杭州来说,今年的无车日有如蜻蜓点水.当然并不只有杭州如此,国内很多城市的无车日活动都大幅缩水,而且从去年起就已成为一种趋势.不必讳言,在紧跟国际潮流,连续开展了六年之后,“无车日”在中国的新鲜感已过,而慢慢成为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吃又吃不得,扔又扔不得.为什么扔不得?因为“无车日”毕竟代表着环保、代表着健康出行、代表着城市交通管理的方向.于是无车日在中国就这样陷入了一个不尴不尬的窘境——它不受待见,但你也不好意思撵走它.我们有必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车日”在中国基本上徒具形式,它既没有让中国大众以及政府部门普遍建立起爱护环境、健康出行、公交优先、行人优先、自行车优先等文明理念,而在事实上,这些理念更没有多少被纳入到城市交通管理的制度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车辆越来越多,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越来越窄,电动车这个被西方社会视为绿色交通工具的东西,成为了很多城市管理部门的眼中钉、肉中刺.既然“无车日”对于中国城市交通的意义乏善可陈,那么它之成为鸡肋,就是一种必然.不少人对“无车日”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开展无车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当天的城市交通更为顺畅.其实无车日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试验”,通过在无车日当天试行各种措施,为以后的城市管理提供参考;还有一个就是对环保、对健康出行、对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等理念的宣导.这就有如我们古代的寒食节,当天家家都不生火,而寒食节的目的绝对不是要大家挨饿.每到无车日,总有不少私家车主对无车日啧有烦言,那么需要厘清的是:无车日既不是为了让当天的交通更顺畅,也不是故意给私家车主添麻烦,它就是一个节日,一个文明人应该过的节日.过节就要认真,不开车就是这一节日文化的核心;而不管限不限行,文明人都应该自觉.不少国人恰恰缺少这种文明的自觉,无车日之所以在中国渐成鸡肋,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叶公好龙.”当然不只是私家车主“叶公好龙”,城市的管理者包括那些领导干部同样“叶公好龙”,所以那个天天骑车送孩子上学的副市长才仿佛是稀有动物,而旨在大幅缩减公车数量的公车改革多年来一直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