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有怎样的一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2:51:04

秦始皇有怎样的一生
秦始皇有怎样的一生

秦始皇有怎样的一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戛然终止了他五十年的人生历程.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完成了他的周期.但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正如我们上一集所讲的,他是一个永远难以说再见的人!我举两点事实:一,在现实政治中,秦始皇是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无论你是赞成他还是反对他,你都不得不承认这一历史事实.二,在艺术舞台上,秦始皇就更精彩了,他可以说是“秦戏一哥”,在所有有关秦代戏剧中,他永远是老大,总有一些最优秀的演员去不断地展示他.我脑子里也经常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两千多年,还有人惦记他?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他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第一,贡献.是这个人的巨大贡献,使人们不能够忘记他.秦始皇的贡献是什么?以我个人的看法,秦始皇一生的贡献就两个字——“统一”,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统一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土的统一,二是制度的统一.我们先说国土的统一,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个统一使大秦帝国为现代中国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统一大势在秦始皇时代实现以后,后来尽管又有分裂,即五代十国分裂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但是这些分裂都是短暂的,而统一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秦始皇活得并不长,仅仅五十岁,人生五十年干这么多事情,已经很不简单了.比秦始皇活得长的人多得多,有几个人能干出像他那么多的事情呢?他是很不容易的.秦始皇兼并六国成功以后,立即派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建长城,然后又派五十万大军南征南越.北击匈奴前面说了很多了,征南越我们不妨多说几句.秦始皇动用五十万军队征南越,这是他兼并六国成功以后最大规模的用兵,这个仗打了四年,换了两任主帅,最后把南越这个地方整个给占领了.所谓的南越,就是指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包括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最后建立了三个郡:南海郡(广东)、桂林郡(广西)、象郡(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秦始皇都把它统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这一支南征军没有回来,都滞留在那儿了.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叫赵佗,河北正定人,就是现在河北石家庄人.赵佗在那里建立了南越国,自称为南越王,后来又归顺了汉朝.赵佗的五十万人沉淀在南越,成为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客家人的先人.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的时候曾经给秦始皇打了个报告,要求秦始皇把中原的女子给他派过去三万.为什么呢?就是让那些女子和他五十万大军的部分士兵结合,组织家庭,繁衍后代.他要了三万,秦始皇拦腰一刀给了一万五(这在后来形成一个规律,打报告都会多要点,批下来老是给你拦腰一刀).这一万五千中原女子到了广东以后,就成了今天被广东的客家人称为的“客娘”,客娘就是客家人的老祖奶奶.客家人后来还有两次大的移民行动,现在你到广东省河源市,那里有一个龙川县佗城镇,镇上到今天还保存有将近50个姓氏的祠堂,说明这一个镇有两百多个姓,这就是当时南征的秦军遗留下来造成的现象.秦始皇把这些地方都纳入中国的版图,建立了南到福建、广东,东到沿海,西到临洮,北到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是他第一次奠定中国大国的基本框架.当然,秦朝的版图和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不能完全匹配,后来又经过汉武帝的扩张,才基本形成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大国的地理格局.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理遗产.我们从国防上看,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是大国和强国;如果你的国家既大又强,那么你就有充分的话语权.国家大土地广阔,有着小国无法比拟的国防纵深优势,而小国只要一个小时,摩托化军队就可以横穿这个国家,而我们国家放开手脚从东部沿海跑到新疆,也够你跑一阵的.有了这个国防纵深,就可以进行梯级防御,这是得天独厚的国防条件.再从经济上讲,大国的抗风险能力比小国强大得多,因为大国有辽阔的国土,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内需能力很大,这都是小国望尘莫及的.所以真正经得起风浪的是大国,航母之所以威武,正是因为它的庞大.而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我们打下的基础.再一个是制度,秦始皇不但给我们开创了辽阔的国土,还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在这个制度之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实现了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而人类的政治制度不是哪一个人的独创,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的.秦始皇创立的这个制度,给后人带来了两千多年来帝国社会的繁荣,同时又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这个制度最终是结束了,而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帝国制度的人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秦始皇都是政治制度史上地标式的人物,他们终结了一个制度,也开创了一个制度.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最终还是消亡了,那么他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这个制度本身有优越性;第二,是这个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在那个社会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或者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制度.所以农民领袖起义成功之后,还是要当皇帝,刘邦、朱元璋不是还要当皇帝吗?因为没有更先进的政治制度了.这是秦始皇不断被人们提及的原因之一.
  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不断地提到秦始皇还有一个原因,表现在一个字——“骂”,叫骂不绝耳.人们总是咒骂秦始皇,我们从对秦始皇的骂声中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只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绝不雷同,这是个规律.所以,今人评价秦始皇同样是见仁见智.当然,对秦始皇的评价集中的焦点是三个问题: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严刑苛法,一个是滥用民力.这三点都是应当有所分析的.比如说焚书坑儒,我们通过明、清一些学者的评论可以看出来,他们大多认为焚书坑儒只是一时的行为,不是持续的,不是连续不断地杀人.焚书首先是文化专制,这个是要批判的;坑儒是一时的恼怒之下做的临时举动.就杀的人数来说,也不算最多吧,当然枉杀一人都是不对的.我们以前讲吕后时讲过,明成祖朱棣杀方孝孺十族,一次杀了837人,也没有人说他是暴君吧.如果以历代君王杀人多少定暴君,那就不止秦始皇一个;如果以修皇陵、修宫殿、滥用民力来认定暴君的话,没有一个皇帝不修皇陵、宫殿的.我们听说过慈禧的皇陵是花两百多万两银子修的,又拆了再重建,花了多少钱不计其数.如果用严刑苛法来评价皇帝是不是暴君,汉代整个承袭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汉惠帝废除协书令,吕后时期废除三族罪,最后是三族变五族,五族变七族,七族变九族,九族变十族,反而越杀越多,哪个朝代的法律不严酷啊?
  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们当然要看到他确有残暴的一面,比如他把赵国灭了以后,亲自跑到赵国去,把当年和他母亲有仇的人全部给坑杀了.这是秦灭六国中秦始皇唯一实行了报复的行动,但这个事只是个别现象,他不是灭一国杀一国,这是和他的历史有关系的.秦始皇做的事情人们往往都称为暴政,比如说修长城、驰道、直道、皇陵、宫殿等等,这些事情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笼而统之地评论.秦始皇这些工程是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帝国安定的,长城、驰道、直道工程对于保障帝国的安定,保证农业文明下的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它是有利的.当然在进行这些工程时也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灾难.另一类工程纯粹是为他个人享用,比如宫殿和皇陵,这才是我们应该批判的.那么我认为,秦朝帝国的亡国,其原因并不在于秦始皇搞的这些工程,而在于这些工程上得太急,搞得太集中.秦始皇从三十九岁建国到五十岁去世,这中间是十二年,十二年就完成了这么多工程,而这些工程很多也是必要的.但这样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下子上马这么多工程,使老百姓不堪重负,老百姓当然就无法生存.所以,陈胜、吴广一起义,老百姓都会热烈响应.这样说秦始皇是暴君,并不亏他,他就够得上暴君的标准了.但是历史上同样残暴的皇帝却不称为暴君,光说秦始皇是暴君,这就有点不公平.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在二世而亡,一帮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帮闲”指的是那帮文人,“新主子”就是刘邦了.看来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倒是看得很准的.
  价一个人比较客观的说法,还是把这个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零岁到十三岁,这是第一个阶段.秦始皇童年时期在赵国,前九年跟随他的父亲在赵国做人质,这九年过得连生存权都没有保障.九岁以后,他就随着父亲回来当了秦国太子.到了十三岁,他的生活相对好了很多.在童年时期,秦始皇还不是王,谈不上是君,更谈不上是暴君.十三岁到二十二岁,是秦始皇的人生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他虽然当了秦王,但是因为年少没有加冠,他的权力在母后赵姬、缪毒、吕不韦手里,这个时候的秦王蠃政实际上是个空架子,虽然他不是一个掌权的人,但他已经看到了宫廷的黑暗面.二十二岁到三十九岁,是他的人生第三个阶段,秦王嬴政做了三件大事:第一,除掉了缪毒、吕不韦两大集团;第二,为兼并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三,发动并且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这个阶段是秦始皇一生最辉煌的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明、果断、善于听取意见的秦王,这个阶段也没有出现什么暴政.三十九岁到五十岁,这是秦始皇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搞三公九卿,在地方搞郡县制;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南征南越;他还修宫殿、修陵墓、修驰道、修直道,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在这期间,他的业绩累累,但是功过参半.秦始皇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他在功成名就后有些忘乎所以,这就决定了他的为政前明后暗,越是到了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他办事越愚蠢——46岁修长城,47岁焚诗书,48岁坑术士,50岁就死了.人们骂他的修长城、焚书、坑儒都是在后期干的.应该肯定,秦始皇的一生基本上是做得不错的,只是在后期犯了一系列错误.历史在最后只证明了一句熟悉的格言:打败自己的一定是你自己.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世界上一切独裁者的悲剧,所有的独裁者最后都是这个下场.这是我们讲的秦始皇被人们老惦记着的第二个原因.
  秦始皇短暂的一生留给了后人许许多多思考的空间.人们老是思考秦始皇,包括今人都想从秦始皇身上得到一点启示.我觉得最值得思考的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统治思想.秦始皇可以算得上是个比较成功的人,他建立的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秦始皇的失败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要靠制度,而且要靠思想;制度要靠整合,思想要靠创新.在这方面,秦始皇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讲过秦始皇没有废儒,但他偏好法家,这就带来了问题.法家强调的是君主独裁,这就意味着皇帝是没人能够管的,没有人能够制约的.缺少制约的皇帝一旦失误,这个帝国就崩溃了.秦始皇在统治思想上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他没有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治不可少,德治也不可少;法家使臣民畏惧,儒家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依法治国,而皇帝是在法之外的.儒家讲究圣贤人格的德治思想,它不仅教育臣民,而且也约束君王.一个统治思想如果不能够约束君王的话,君王就会专制独裁犯错误,使自己的帝国灭亡.秦始皇的帝国太短命了,他是第一个创建皇帝制度的人,但他不知道儒家思想对治国有多么重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第二,统治阶层的腐朽,这一点过去我们讲的很少.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归结于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虐,加上赵高在中间干了很多坏事.但是人们都忽视了一点,就是秦朝贵族本身的腐朽.我举一个例子,陈胜、吴广起义后,山东六国的旧贵族都纷纷建国了,但是这六国复国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全失败了.谁胜利了呢?是源自草根的那个刘邦,他是最后的胜利者,是他建立了西汉王朝.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刘邦的胜利和六国后裔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六国被秦国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六国贵族本身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越来越腐朽,导致最后亡国,所以六国的贵族在秦末大起义的复国运动中不可能成功.他们作为一个部族,经过当年周天子封为诸侯国,一直到最后被秦国兼并,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贵族阶层本身腐朽了.而秦国贵族是表现最优秀的,所以能够灭了六国,灭完了六国,秦国贵族本身也迅速地腐朽了.秦国贵族在灭六国之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非常谨慎的.六国灭亡以后,秦国贵族就没有敌人了.有强大的对手时他会谨慎,会格外小心.一旦没有了对手,他就肆意妄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离死期已经不远了.这就是缺少对手的可怕之处.所以秦朝最终的灭亡和贵族的腐朽有关.而秦国贵族中最主要的是秦始皇的儿子,你看秦始皇的儿子有几个是有作为的?他们是秦国皇族、贵族的核心,我们听到了他们什么声音?只是在坑术士的时候,听到了扶苏的进谏,结果扶苏就被发配到边地去了.在其他的皇族中间,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就是这个扶苏,很多人还看好他,觉得他可以做接班人,甚至有人假设,如果是扶苏继位,说不定秦王朝还不会灭亡呢.这是一个不正确的看法,扶苏其实很无能,他只是坚持一个原则,凡是他老子说的话他都照办,秦始皇假诏书让他死,他马上回房间痛哭,哭完了就要自杀.连蒙恬都劝他说,单车一骑,你怎么能相信呢?他还是自杀了.这就是秦始皇唯一有声音的一个儿子,还是很多人看好的一个人,你说这人能行吗?我举明朝的例子,明朝朱元璋一死,他的太子朱标也没了,是他的皇太孙朱允文继位的.燕王朱棣这个儿子就不愿意了,马上就在北京举兵.说明在朱元璋的后代中,这个新兴的统治阶层没有腐朽,朱棣就不听,他就是敢打.扶苏就没有燕王朱棣的胆略.秦国的贵族其实在兼并六国之前一直很优秀,但是兼并六国之后,他们本身就已经腐朽了,腐朽就导致了秦帝国的必然灭亡.而出身于草根的刘邦不一样,他代表着一个新兴的阶层,他最终统一了全国.刘邦建汉以后,他以皇族和功臣为首,形成了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统治阶层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也完了.为什么呢?还是自身的腐朽.一个帝国建立的初始,这个统治阶层是比较健康的,是能够控制局面的,而随着时间推移,经过一代一代的转换,就逐渐腐朽,导致最后灭亡.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层又会酝酿着,这个新的阶层开始也是健康的,它最终要代替那个旧的阶层.历史总是不断地在培育着新的执政阶层,也在不断地淘汰着旧的腐朽阶层,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在这个规律的运作下,秦王朝终于走向了最后的灭亡之路.
  参考资料: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